王腾被小米辞退:网红高管为什么栽了?聊聊背后的规矩问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5:55 2

摘要:9 月 9 日,两件事前后脚发生:“王腾辟谣泄密” 的热搜还在发酵,他的快手账号已显示 “已封禁”。这位曾经带火红米 K40、被大家叫做 "爆料大王" 的小米高管,最终因为 "泄密" 和 "利益冲突" 丢了工作。

9 月 9 日,两件事前后脚发生:“王腾辟谣泄密” 的热搜还在发酵,他的快手账号已显示 “已封禁”。这位曾经带火红米 K40、被大家叫做 "爆料大王" 的小米高管,最终因为 "泄密" 和 "利益冲突" 丢了工作。

但这事儿不只是王腾一个人的问题。从 "卖机密赚 187 万" 的谣言,到王腾说 "只是失职没违法",我们能看到小米在把高管捧成网红的过程中,可能把规矩给弄丢了。

小米是怎么把王腾捧成网红的?

2020 年对王腾来说是个重要年份。他负责的 Redmi K40 系列卖了 1500 万台,直接让红米在中端机市场站稳了脚跟。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小米决定把他从幕后推到台前,打造成 "网红高管"。


公司给王腾定了 "微博办公" 的任务,要求 3 个月涨粉 10 万。雷军还在他视频下面留言说 "你能单干",看似开玩笑,其实是公开支持他走网红路线。网友们给王腾起了 "爆料大王" 的外号,他自己也在微博上开玩笑说 "又泄密了,求轻罚"。小米不仅不制止,反而觉得这样能拉近和米粉的距离,比冷冰冰的品牌标志强多了。


本来这是个双赢的事儿:王腾靠 1800 万粉丝成了名人,小米也通过他的亲民形象拉近距离。但问题也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为了维持 "爆料大王" 的人设,王腾把公司保密规定当成了圈粉的笑话;雷军 2024 年直播时说 "王腾动不动泄密被罚款",本意是警告,却被粉丝当成老板和爱将的有趣互动,彻底模糊了玩笑和违规的界限。

最关键的是,当 "粉丝数"" 话题量 "成了王腾的考核重点,保密合规这些规矩自然就被放到了次要位置。2025 年 6 月公司让他签单独的保密协议,结果公关负责人王化一句" 王腾也收到了,放心了 " 的调侃,让这份协议成了走过场。在网红光环下,规矩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从开玩笑到踩红线:王腾的泄密惯性

这次风波的导火索是 "王腾卖小米汽车定价策略赚 187 万" 的谣言。9 月 9 日一早,王腾发微博说:"没有窃取公司机密出售,没有收人钱财。有失职行为,但没有做违法行为!"

他想把事情说成小问题,但很快小米的辞退通知就来了,明确写着 "泄露公司机密信息,且存在利益冲突"。

几小时后,王腾又发了条微博,说 "过去犯了一些错误,接受该有的代价",但对 "泄密" 和 "利益冲突" 这两个关键问题只字不提。这种态度其实就是他老犯错的原因。

回头看看,王腾被辞退早有预兆:2023 年,王化警告他 "再泄密就去非洲",结果他转头就发了 Redmi K50 的参数;2024 年,因为提前说新品发布时间被警告罚款 5000 元,他还在镜头前开玩笑说 "下次泄密注意点"。

他之所以敢一次次犯规,是错把 "人设" 当 "特权"。在网红光环下,他觉得 "小打小闹的泄密" 符合自己的人设,却忘了小米 "泄密零容忍" 的规矩。

可能有米粉会问,王腾不是说自己 "没违法" 吗?确实,法律上的商业秘密犯罪需要获利或损失超过 30 万才立案,但这并不代表违反公司规定就没事。违反保密协议,小米可以收回所有补偿。而 "利益冲突" 比单纯泄密更严重,据说是 "暗箱推荐供应商" 或 "向对手透新品参数",这才是小米这次非要辞退他的原因。

为什么问题藏了这么久?小米的管理漏洞

王腾的问题能藏这么久,其实是小米 "性价比战略" 和 "高管网红化" 撞到了一起造成的漏洞。

为了做到 "极致性价比",小米对供应链和营销费用管得很严,但这却让王腾手里有了双重权力:他既管红米的市场推广(能决定产品火不火),又参与供应商选择(能影响谁能和小米合作)。一个人手里权力太多,本来就容易出问题。

更关键的是,他的网红身份成了违规的 "保护伞":直播时随口说 "某供应商零件靠谱",说是帮粉丝避坑,实际可能是给关系户带订单;在对手开发布会前 "剧透" 红米参数,说是给粉丝福利,其实是用内部信息打击对手。


对比 2024 年小米辞退的另外两个高管,更能看出王腾问题的隐蔽性:西欧总经理欧文虚构外包业务骗钱,拉美总经理陈丙旭向合作商要好处,这些都是明面上的违规;而王腾的问题和他的网红工作混在一起,连小米的三层监督部门(董事会 — 职业道德委员会 — 安全监察部)都分不清哪些是正常营销,哪些是违规操作,最后小问题拖成了大危机。

其他公司是怎么管网红高管的?

王腾的事给所有想把高管打造成网红的公司提了个醒:流量不是免罪金牌,人设不能替代规矩。真正好的 "高管网红",必须平衡传播效果和合规风险,不能像小米这样 "网红越红,规矩越松"。

看看华为和字节是怎么做的:

华为的余承东也是流量很高的高管,但他对外说的每句话都要先报备,内容要经过法务和合规部门双重检查,绝对不能碰核心机密;字节跳动则明确规定高管网红只能聊行业趋势、个人经历,绝对不能说没发布的产品参数和业务细节,相当于有一本 "说话指南"。

首先,考核高管不能只看粉丝数和话题量,得把遵守保密协议、有没有利益冲突这些合规问题和流量指标同等看待;其次,要把 "品牌传播" 和 "供应商管理" 这些权力分开,不能让一个人说了算;最后,公司文化得改改,不能再让人设大于规则 —— 雷军别再拿泄密开玩笑,王化别拿保密协议说笑话,"雷军爱将"" 网红高管 " 不该成为突破红线的通行证。

现在再看王腾:微博认证没了,抖音设成私密,"爆料大王" 的人设彻底没了。"卖机密赚 187 万" 的谣言虽然破了,但大家对 "利益冲突" 的疑问还在。

这件事的教训其实很简单:

对高管来说,再亮眼的网红身份,也比不上规矩重要。王腾到最后还在说 "没违法",却没明白公司要的不只是不违法,更是要守职业道德。把泄密当梗、把规矩当摆设,最后只会从网红变成弃子。

对小米来说,再成功的网红营销,也不能放松管理。当品牌太依赖某个人的流量时,就得小心这个人出问题时连带品牌受伤。

小米的发布会还会开,红米的新品还会卖,但王腾的故事该成为一面镜子:一家公司的竞争力,从来不是某个人的曝光量,而是刻在制度里的敬畏和底线。下次再有人想把违规包装成人设,或许该记住网友的那句话:"你把保密当梗玩,公司把你当规则教材看。"

来源:晓加科技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