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是全职备考的人非常多,许多人搬出来租房子报班,要不然就是每天去图书馆自习,一年考不上再准备一年,脱产全力以赴,目标就是上岸。
原创 潘呀 潘呀
北京
01
朋友从985大学毕业,回山西太原备考公务员。
两人聊起现在考公考编的难度,他分享了两个观察。
首先是全职备考的人非常多,许多人搬出来租房子报班,要不然就是每天去图书馆自习,一年考不上再准备一年,脱产全力以赴,目标就是上岸。
其次现在上岸难度堪比地狱级,尤其好一些的单位岗位,报录比达到1:500,意味着得从500人中脱颖而出。
朋友是标准学霸,从小镇应试教育体系下一步步走到北京某985大学,智商和勤奋程度在线,在考试上甚至有超出一般人的天赋和经验。即便如此,他也感到挫折,参加省考最终分数差零点几,竞争激烈,前赴后继,打算再来一年。
2022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始终在做一个观察和沟通,对这一代同龄人毕业后选择去向、大家发展情况、想什么、考虑什么,困惑什么、痛苦什么,我对这一切感到好奇。
这种兴趣一部分出自我在上学时候受到的人文主义训练,对人性幽微和人的复杂有天然的敏感与嗅觉,另一部分,作为一个因为常常质疑和反思生活的人,我对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变化下我的反应,我的困顿和迷茫都感到找不到出路的无力和抽象感。
我的幸福如此瞬时,长久的平静难以寻觅,生存的恐惧与困惑,汇合成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我想它一定不是我一个人正在经历和面对的感受,有来自故乡和进入大城市后感受到的撕裂与对照,有来自互联网碎片化信息茧房和打破阶层信息差双重格局的冲击:
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互联网似乎抹平了许多信息差。我们看到明星网红精彩的生活,遥远的世界之外的卡戴珊家族一家的动态。
同时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又精巧构筑了每个人的信息茧房,同一件新闻,你收到的和父母收到的内容和评论截然不同。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如今这般,既开放又保守,人与人既近在眼前又在内心隔着偏见的重重大山。
在这种一切漂浮着、迅速变动着的时代脉搏气息下,我想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或许能成为抵御我们正在面临种种意义消解后感到虚无的办法。
我还是愿意相信真诚的分享,如果我能看到和写出来的故事越多,多元的生活展示得越多,或许我们都能找见自己安放灵魂的寓所。
02
在我2019年大学将要毕业时,当时同学们毕业去向主要有两类,考研和直接找工作。
毕业季的春天,山西各家国企私企在校园主干道开展了招聘双选会,每个展台前摆放了企业简介易拉宝,投递出的简历被郑重收回,第二天就会收到面试的邀请电话。
那一年我们宿舍六个女孩四个考研到梦想的学校,两个进入银行和会计事务所,后来许多人剪辑短视频怀念2019年的夏天,我想究竟怀念的是什么。
是顺理成章的青春,尚未被生活所锤的热泪盈眶和生猛,相信我们都有美好未来的信念。
在那一年,考公务员的选项没有被置顶成唯一的道路,它在许多选项里的重要性远远没有被优先成最高级。
三年之后再次毕业,作为一个文学系的班级,毕业生去向更加收敛,几乎70%以上同学选择了考编任教和考公,20%深造读博,为数不多10%诸如我这类选择进入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民企。
几年后我开始了解基金股票,才明白选择的心态:面对不确定的市场,人们的风险偏好发生变化,市场看好时,更多人愿意冒险;寒流来袭时,大家更想收敛,选择稳定与可预期的路径。
对于许多人来说,应届第一年对几十年人生轨迹具有天然影响力,所以当下的选择尤为重要。
这也是我观察到一个现实:当机会变得稀缺,“身份”本身开始承载某种社会资本。
03
在山西的朋友分享了另一件事。
有人约饭局,他和老家太原的朋友们一起吃饭,到场的人都是几年内考入单位和职场的人。
饭局的目标很明确,彼此搭线认识拓展人脉外加资源共享。
饭桌上大家互相介绍,发现要不然是校友,要不是山西某市同乡,氛围其乐融融。
朋友今年还没有“上岸”,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局面,说自己感到很窘迫。
我说为什么,他讲,饭桌上大家都已经是有“身份”的人,在山西,所有工作可以粗暴划为两类,有单位的和没有单位的。
有单位的人在社会地位、身份资源甚至职业尊严度来讲都有种共识下的优越。
我曾在过年回乡见闻那篇文章中写过一句话,那些考上本地单位的同学正在成为县城的新兴“婆罗门”,逐渐变成县城的中流砥柱。
朋友有点游离于局面之外,看大家摆在台面上的资源勾兑、分享内部信息,彼此承诺后续的便利。
他还有一种刚出学校的清澈,对饭局上过于直辣的互相吹捧感到不适,说“你不知道,这太油腻了”。
他说一瞬间从彼此身上看到大人的模样,好像大家无师自通了许多社会知识,显得他在中间非常笨拙。
同样的年龄大家某一瞬间变成想象之外的人,圆滑吗?成熟吗?如此妥帖,说话滴水不漏,有些势利,但难以指摘,毕竟好像确实有利可图,接近了彼此,在山西,谁说这样的资源和人脉储备未来不会有用得着的地方呢。
大家都为了可能性的好处营造一个场域,是扮演吗,我说或许不见得,为什么人在变了身份角色后会变成陌生的感觉,我也有些困惑。
世界是个巨大的cosplay吗?我们在模仿学习过往的成年人,还是说,真实的社会就是如此画皮,面具。大家的生分和热络,熟悉和陌生,友善和势利,这一切令人不适的、不习惯的,在成熟的路上会有多少次出现。
我和朋友讲,饭局上的游离,无法插话傻坐的瞬间,这样的时刻应该更加敏感。
不规则的鹅卵石会被水流冲击,最终变成光滑的模样,但在此之前,每一次冲刷对此保持知觉,是不是也是保留自己的方式?
04
前段时间有个非常受争论的话题。
一个博主讲,没有山姆的城市年轻人不要待。
对此的观点非常多,争论不休,大部分反驳集中在表面:一个超市能说明什么?
我看到一个解读挺有启发。
“这句话的争议点在于很多人觉得自己老家挺好,为啥仅仅因为没有山姆就变得不适合发展了。
核心原因是你老家是皇粮经济,有山姆的地方是市场经济。
能去外地发展的年轻人,基本是不考公考编的,皇粮经济地区都是拿财政补贴的,私营企业发展空间受限。觉得老家有钱人也不少,但是可都是县城婆罗门,贫富差距极大,中产阶级特别少。山姆主要的消费群体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就是靠市场经济诞生的。”
这句话相当于一个信号,深层逻辑是资本对当地消费能力的考察。
跨国类大公司一般会有专门团队评价当地的营商环境、居民收入,社会治安等,达到一定标准才会在当地落户。
所以这句粗暴理论的逻辑类似在说,经商不透明的城市,年轻人不要去。
我对此还是比较有感触。
聊完山西朋友的困境,我和他分享我的最近。
我说近几年我都在互联网行业,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是从初级的执行脑变成一个能看到全流程并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人。
行业也从传统的市场内容转变到了AI领域,整体来说是是心性、能力、格局的多维度变化。
我说一个文科生,其实在大厂是件没有那么性价比的事情。
大城市快节奏和高压多少带着压榨和用完即走的短视效应。
作为一个女性,在婚姻生育的多重压力下,大城市提供给的和剥夺走的一样多。
但从个人角度,我心底依然认可一个逻辑,大城市带给的资源和机会,高浓度的压力同样高浓度的阅历见识,这些对一个年轻人而言,正是人生起步时期重要的养分。
05
前两年会在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些大学生的留言。
很迷茫,不知道该选择回老家还是留在上海北京。
大城市留不下肉身,故乡容不下灵魂。
似乎每个人都有这样挣扎纠结的时刻,希望有人能告诉一个确切的答案,讲清楚所有利与弊。
可惜我当时也正在挣扎的漩涡里,完全看不清局面。
我很难指导一个选择,因为就像留在太原的我的朋友,他正在面临思想上的矛盾,你要融入这片故乡土地的落后和局限,它的狭隘和优越,你需要放弃那么清爽的边界感,学着讲一套大家都在谈论的语言,彼此关注,适应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
但选择出走家乡,要面对的是裁员风险高昂的房价,需要无数次在软弱的时刻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去回头想退路,并不以退路为终点。
选择必然意味着丧失,为了你想得到的,付出其他作为代价。
工作这几年,我清楚自己是依赖平台看到了行业最先进的流程和方式,偷师学艺到一切可以被市场化定价的技能。
相对高的报酬提供了体面的独立物质所需,在28岁有底气拒绝许多,开始明白,赚钱就是探索人生活出自由的必经之路,是修行在人间的最佳方式。
所以毕业生如何生存下去,别提宏大的理想,先养活自己,假如在一线城市,先从每月8000块钱赚起,慢慢到1万、2万、5万、10万。打工上班这条路线一方面让人真正独立起来,不啃老,另一方面是积累社会经验,包括工作技能、社交经验,在职场和老板领导如何相处,如何处理竞争和合作,一切没有在学校被教育的,在赚钱这条路上都会像课题一码码经历。
我从不鼓励也不践行空喊的自由,如果说20岁还有一腔热情和蛮力,接近30岁对社会的认知提升应该依赖于金钱的实践。
以及有人刚毕业想创业,创业考验的是一个人综合维度的能力,包括勤奋、资源、认知,上班相比就是思路极其简单的路径,打工虽然不至于暴富,但是在经济下行期能给人稳靠的进账。
没有认知和经验准备的创业无异于豪赌,在此之前的一切社会化训练和职业塑造都将是有效的。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在赚钱上找到手感,或许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家乡,本质上还是资源的游戏。
人和人的链接勾兑,有利可图,互相有用的关系或许是最持久的关系,让自己变成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承认利益交换的现实,是我进入三十岁前新学的一课。
06
九月的北京,气温在昼夜迅速转凉。
阳光大好的周末有时我在长满杨树的路上骑单车,两旁高大的树影投下阴影,阳光就穿行在缝隙间,脸上被闪耀,忽明忽暗。
工作忙极了,但是我感觉到自己更加成熟和适应的部分,我感到想做好一件事的责任心和意识,仔细体会不同角色身份的体验,学会了保护某部分敏感的自己,而把它用在能发挥擅长的地方。
我有时也会感到没劲,工作日的疲惫,会需要一些安慰,但更多时候生命力充沛。
表达欲、打扮欲、分享欲的全面回归。
我想一直往前冲或者生机勃勃的状态当然很好,但其中晦涩、决断,如何淌过一片河,又进步了一点点,这也是人生经历不该忽视的部分。
放在时间线上,整体是在进化,越来越富有、睿智、潇洒。
我有一个群叫做成长小分队,我在里面分享每天我的学习、信息摄入,就是想要实践一件事,做一个持续进化的人。
最近听鲁豫和易立竞两个媒体人的视频对谈,鲁豫讲到一件事,说在她做采访的早期媒体年代,她习惯的采访坐姿是两条腿搭在一起,应该更加优雅,防止裙子走光。
近期有次节目她因为桌子原因两条腿岔开坐,以为不会被关注到,但是节目播出后许多人发来正面的声音说,女性分开双腿坐很正常,很自然,看到鲁豫她这样的坐姿,也是一种鼓励。
这件小事是想说,接下来会是一个多元化价值观和所有概念都在碰撞融合的时代,有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或许会更包容。
没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唯一的路径,就是保持观察与思考,像鲁豫所说的那样,“等到时代走到那一天”。
在此之前就有耐性、有血性,不被大风吹倒。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祝愿大家都能在明媚的日子里,找到自己确切的收获。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