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数到三十多只就再不敢数了,手机录像的手一直在抖。”9月5日傍晚,西藏边坝县一处不起眼的垃圾站突然成了“全网最野直播间”——三四十头藏马熊轮番爬上垃圾堆,把破纸箱、剩饭菜、饮料瓶翻得哗啦作响。目击者陈先生(化名)离它们只有不到五十米,“既激动又害怕”,半小时
“我数到三十多只就再不敢数了,手机录像的手一直在抖。”9月5日傍晚,西藏边坝县一处不起眼的垃圾站突然成了“全网最野直播间”——三四十头藏马熊轮番爬上垃圾堆,把破纸箱、剩饭菜、饮料瓶翻得哗啦作响。目击者陈先生(化名)离它们只有不到五十米,“既激动又害怕”,半小时里连呼吸都压到最低,生怕惊动这群“毛茸茸的推土机”。视频上网后,#西藏一垃圾站30多只熊集体觅食#迅速冲上热榜,网友一边刷“可爱到犯规”,一边追问:熊为啥扎堆进城?垃圾站怎么成了“深夜食堂”?
一、从“偶遇”到“常态”,熊来了人却慌了
边坝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森林草场交错,本就是藏马熊的传统栖息地。过去,牧民偶尔在远山上远远望见一头熊,都能念叨半年。可最近三四年,县城边缘的垃圾站、废旧工地甚至小学后厨,都成了熊的“打卡点”。当地环卫工回忆,最早只有两三头,后来“拖家带口”,今年干脆出现“三十多头同框”的震撼场面。熊群出没的时间也从深夜提前到傍晚,似乎摸准了人类作息——垃圾车卸完货,刚好踩着点开饭。
二、垃圾堆里,熊学会了“城市生存法则”
藏马熊是杂食动物,浆果、草根、鼠兔就能填饱肚子。但在高热量、易消化的“人类外卖”面前,谁还愿意翻山越岭找地鼠?垃圾站里一块发霉蛋糕的能量,相当于熊在山上啃一天草。更“致命”的是,熊会把“好吃”与“人类气味”画等号:塑料包装、厨余桶、甚至汽油味,都成了“餐厅招牌”。一旦幼年熊跟妈妈“吃过一次快餐”,成年后就会重复这条路线,形成“文化传递”。于是,一代比一代胆大,一代比一代准时。
三、人退熊进,是谁抢了谁的地盘?
数据显示,边坝县常住人口不足四万,但近十年生活垃圾量翻了两番。县城唯一的无害化处理站容量早已告急,大量厨余只能露天堆放,渗滤液横流,臭味远飘几公里。与此同时,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盗猎绝迹、枪支收缴,熊的天敌几乎只剩同类。人类把“吃”的门槛降到最低,又把“怕”的门槛拔到最高,熊自然“用脚投票”。正如一位野生动物专家所言:“我们总担心人进熊退,现实却可能是人退熊进——退的是我们的管理水平,进的是它们对城市的适应速度。”
四、喂的是垃圾,埋的是安全隐患
“三十只熊”听起来像童话,对当地人却是噩梦:商店不敢夜间卸货,家长接送孩子要拿高音喇叭,环卫工上班得配鞭炮。更危险的是,熊一旦把“人=食物”写进基因,就会开窗入户、拦车扒门。今年7月,青海治多县一头熊因抢背包被误伤;去年10月,四川稻城一名驴友被熊撕咬致死。每一次“人熊冲突”背后,几乎都有垃圾吸引的因素。正如网友所说:“今天它们吃剩饭,明天就可能把剩饭和做饭的人一起吃掉。”
五、把“熊出没”变成“熊归山”,到底差几步?
垃圾不落地:边坝县已计划把露天堆放点整体搬迁,加装防熊电网,实行“桶装化+每日清”。但山高路远,运输成本是平原的三倍,谁来买单?生态补偿:西藏从2022年起试点“人兽冲突保险”,农作物、牲畜被熊糟蹋可理赔,但理赔流程长、标准低,牧民仍觉得“亏”。食源替代:专家提出在远离县城的冬季牧场投放“熊粮”——冻死的牦牛、腐烂的野果,把熊引回深山。可一旦操作不当,又可能养成新的“等靠要”。科技助阵:红外相机、无人机嗅探、AI声光驱熊器……新技术层出不穷,但高原电池掉电快、信号盲区多,设备“上去容易,活下来难”。观念刷新:最硬的道理往往最简单——“看见熊,别拍、别喂、别靠近”。可流量时代,一条“熊抱人”短视频就能让账号涨粉十万,谁能忍住不拍?六、结尾:垃圾站里的镜头,照出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侧影
视频里,一头小熊抱着透明塑料袋啃得正香,袋子里晃动的不是山果,而是某品牌辣条的油渍。屏幕外,我们点外卖、喝奶茶、拆快递,再把残渣轻轻丢进桶,就以为完成了“文明使命”。可当三十只熊用爪子扒开那层塑料袋,所有“眼不见为净”的侥幸被瞬间撕碎——它们吃的是我们丢掉的欲望,也是我们未竟的责任。下一次,当“熊出没”再上热搜,希望不再是因为它们翻垃圾,而是因为我们终于学会了把垃圾放回该去的地方,把山林还给应该居住在那里的生命。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