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女记者袁莉为了留在美国生活,故意抹黑祖国毫无底线,下场大快人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6:47 2

摘要:2018年5月,一位华裔记者加入美国《纽约时报》,引发广泛关注。她就是袁莉,出生于宁夏银川,曾是中国顶尖媒体机构新华社的记者。

2018年5月,一位华裔记者加入美国《纽约时报》,引发广泛关注。她就是袁莉,出生于宁夏银川,曾是中国顶尖媒体机构新华社的记者。

如今,她却成为了一系列反华报道的主要撰稿人。2022年1月,袁莉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数百万人不惜一切代价地执行中国“零疫情”政策》的文章,使用“平庸之恶”这样极具侮辱性的词汇来形容中国基层社区工作者和积极配合防疫的民众。

精英起点:中国培养的国际新闻人才

袁莉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机构之一——新华社。在社期间,她不仅担任驻北京国际新闻编辑,还被派往泰国、老挝和阿富汗担任驻外记者。

这段经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国际新闻报道经验。袁莉的教育背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她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分别获得新闻和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这样的履历原本让她具备了向世界客观报道中国的专业能力与独特视角。

转折点:跨国媒体的诱惑

2004年,袁莉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移居美国并加入《华尔街日报》。这一决定看似是普通的职业跳槽,但实际上却成为她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在《华尔街日报》,袁莉先后担任某专栏作家和报道美国电信业的记者。2008年,她回国担任《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常驻北京。这一职位让她在中美媒体圈内积累了相当知名度。

2018年5月,袁莉的职业道路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她离开《华尔街日报》,加入美国《纽约时报》担任记者。这也成为她彻底转变报道立场的分水岭。

抹黑中国:成为反华急先锋

加入《纽约时报》后,袁莉的报道风格和立场发生明显转变。她开始在各种反华议题上大做文章,撰写了大量攻击中国的内容。

2021年9月,袁莉在《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关于“中国人学英语”的文章,声称“英语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推动作用,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甚至把中国近几十年取得的成就说成是“美国和西方启蒙的结果”。

这种完全忽视中国人民自身奋斗和历史文化的论调,自然引发了广泛批评。

更令人愤慨的是在2022年1月13日,袁莉在《纽约时报》发表那篇引发巨大争议的文章。她先将中国“动态清零”政策恶意歪曲为“零感染”,随后将矛头对准积极防疫的中国基层社区工作者。

“平庸之恶”:触碰中国人民的底线

袁莉在那篇疫情报道中使用了“平庸之恶”这一概念,彻底暴露了她对祖国和同胞的冷漠与蔑视。

“平庸之恶”是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用来形容纳粹德国时期普通德国人对屠杀犹太人保持沉默的哲学术语。它指的是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是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袁莉借用这个概念来形容支持防疫工作的大多数中国人,无疑是将中国抗疫工作与纳粹暴行相提并论,这种类比不仅荒谬,而且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操作手法:选择性失明与夸大其词

袁莉的操作手法十分巧妙但又不乏恶意。她仗着中文母语的优势,不断爬梳各媒体平台的留言区,专门选择那些负评、抱怨和情绪发泄性话语。

通过极尽捕风捉影之能事,她去善扬恶,将这些片面之词作为她立论的依据。这种选择性失明的报道方式,严重违背了新闻行业最基本的客观公正原则。

然而这种手法却符合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一贯报道框架——只关注负面,忽视积极面;只报道问题,不提及解决问题的努力与成效。

舆论反击:全球华人的共同声讨

袁莉的文章一经发出便在外网“大翻车”,众多网民表示被她的表述激怒。许多评论指出,袁莉没有为84万死于新冠肺炎的美国人说句公道话。

还有人讽刺地指出,袁莉身在疫情控制较好的香港,却“放下碗骂娘”,真是极大的讽刺。这种双标立场让她的专业信誉受到严重质疑。

在全球华人圈中,袁莉的形象也越来越负面。她数祖忘典的卖力表演,让她在全球华人眼中显得格外丑陋。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西方反华大棋局里,袁莉只是一颗随时可以抛弃的棋子。

背后金主:西方媒体的反华议程

袁莉的转变并非孤例,而是西方媒体对华舆论战的一部分。美国凭借所谓“灯塔”形象,持续进行文化输出、舆论攻心。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在世界各国“慷慨赞助”,在全球培植“亲美”“崇美”人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能让袁莉这样的人背叛生养自己的祖国投靠美国,《纽约时报》给出的报酬必然可观。

《纽约时报》习惯于负面报道中国,对很多事情故意进行妖魔化和扭曲,很多文章的说法都是没有事实依据。世界各国有不少受众早就受够了《纽约时报》这样的西方媒体的造谣。

华人面孔:西方媒体的利用价值

为什么《纽约时报》会选择袁莉这样的华裔记者来担任反华急先锋?原因其实很现实——袁莉的黄皮肤黑头发正是自己的东家可以利用的特点。

“中国人骂中国”,无疑显得更有说服力。这种以华制华的策略是西方媒体常用的手段,通过华人面孔来传播反华观点,更容易混淆视听,增加可信度。

但这种做法不仅欺骗不了明眼人,还让这些媒体和写手在全球华人眼中显得格外丑陋。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这种拙劣手法越来越难以奏效。

下场展望:棋子终将被抛弃

从长远来看,像袁莉这样选择背叛祖国、为他国舆论战服务的所谓“记者”,最终难逃被抛弃的命运。在西方反华大棋局里,袁莉只是一颗随时可以抛弃的棋子。

当她失去利用价值或西方媒体改变宣传策略时,她的职业生涯很可能面临重大危机。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先例——那些为外国利益服务的“代言人”,最终大多落得边缘化的下场。

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种跳梁小丑的表演固然令人不快,但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背后“抱团反华”的势力。只有继续发展壮大,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才能彻底粉碎这些恶意攻击。

袁莉的故事被多家媒体报道,引发了广泛讨论。正如一些观点所指出的,在西方反华的大棋局里,像袁莉这样的人可能只是一颗随时可以被抛弃的棋子。

而那些真正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人们,将继续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