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18时,电话铃响,值班医生说出‘O1群小川型’那一刻,我的心还是咯噔一下。”9月9日,南通市通州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建,在二甲镇新市居村口向记者回忆。4小时后,流调、采样、消杀、封控、健康宣教五组人马全部到位;5天后,患者“基本痊愈”出院,未现二代病例
“9月4日18时,电话铃响,值班医生说出‘O1群小川型’那一刻,我的心还是咯噔一下。”9月9日,南通市通州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建,在二甲镇新市居村口向记者回忆。4小时后,流调、采样、消杀、封控、健康宣教五组人马全部到位;5天后,患者“基本痊愈”出院,未现二代病例。一场教科书级的霍乱遭遇战,在夏末的江海平原悄悄打响,又悄悄收尾。
一、从“腹泻”到“确诊”:黄金24小时
患者老陈,58岁,二甲镇农贸市场水产摊主。9月2日晚出现无痛性水样腹泻,自服止泻药无效;9月4日凌晨至通州三院肠道门诊,留观标本经PCR初筛、血清凝集确认,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阳性。医院法定2小时内网络直报,区疾控同步启动Ⅳ级响应。
“霍乱没有潜伏期尾巴,窗口期就是24小时。”张建说。流调组兵分三路:一路追病前5天就餐史,一路锁定市场摊位、水源、冰柜、砧板,一路排查同住、同餐、同摊位人员131人。最终判定:可疑暴露为8月31日老陈自行宰杀并生食的少量海蛎子,采购自外地货车流动摊,源头车辆已驶向浙江,通报协查。
二、从“市场”到“厕所”:消杀不留死角
二甲农贸市场是镇上1.2万人的“菜篮子”。4日22时起,市场休市3天;区疾控联合第三方机构对市场内5处海水产品砧板、下水道、公厕、垃圾房进行5000mg/L含氯消毒,累计消杀面积1.4万平方米;采集外环境标本92份,结果均阴性。
“海水产品最怕低温菌残存,我们把冰柜断电回温到20℃后再消毒,确保氯制剂接触时间≥30分钟。”消杀组长、主管技师张艳介绍。
三、从“病人”到“社区”:治疗与宣教双轨并行
老陈入院后给予ORS口服补液、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双联抗菌,48小时便培养转阴,9月9日出院。
与此同时,全区133家医疗机构启动“腹泻病例日报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逢泻必检、逢疑必报”;两天内完成重点人群肛拭子采样506份,结果全部阴性。
“让居民知道霍乱可防可治,比喊‘狼来了’更重要。”区疾控健教科长曹佳,把宣传海报贴到了每一个公厕门口:生熟分开、海鲜煮熟、不喝生水、不生食贝类,四句顺口溜配上吴语方言版音频,在镇村广播早中晚三遍播放。
四、从“南通”到“全国”: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预警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专家吴婷指出,霍乱弧菌在30℃左右海水里能活3周,近期沿海多地水温偏高,海水产品跨区域流动频繁,输入风险增加。
“我国霍乱已降至极低水平,但从未消失。”吴婷提醒,出现无痛性水样腹泻、呕吐、无发热,24小时内腹泻大于3次且呈米汤样,就要高度警惕,立即到肠道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饮食史。
五、给居民的三份“安心锦囊”
吃:海鲜务必煮熟,中心温度≥70℃;生熟砧板分开, seafood不“刺身”。喝:喝开水或瓶装水,桶装水一周用完,饮水机每月清洗。备:家庭药箱备口服补液盐Ⅲ,腹泻首选补液,而不是止泻药;若12小时腹泻>6次、尿量减少,立刻就医。尾声
9日下午,二甲农贸市场重新开张,水产区地面还留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摊主老李把“已消毒”的蓝色公示贴在了玻璃柜上,笑着招呼:“今天生蚝全部烤熟,打折!”
霍乱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南通用72小时交出“零扩散、零死亡”答卷。但暴雨过后,留下的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长考:市场溯源如何更智慧?跨省流动海鲜如何全链条追溯?老百姓的“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不再靠一次应急响应?
张建在采访最后说:“我们希望这是今年最后一例霍乱,但更希望,下次铃声响起,我们能更快、更准、更安静地把火灭在萌芽。”
夏末秋初,肠道传染病仍在暗处潜伏。记住: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出现“米汤样”腹泻第一时间去肠道门诊——你的每一次警觉,都是给公共卫生防线添的一块砖。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