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来自四省市农村金融的调研》,报道农业银行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投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来自四省市农村金融的调研》,报道农业银行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投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处暑前后,甘肃省西和县洛峪镇崔马村的梯田上,宽大的款冬花叶片铺展出层层绿意。“咔嚓”几下,脱贫户马成会将剪下的枯叶丢进竹筐,“天气热,苗子容易根脚不透风,烂叶要及时去除,冬花才能开好。”
款冬花投入低、好打理,但前期购买种子、化肥、整地,费用不少。“当时家里一下拿不出这些钱,多亏农行帮我解了燃眉之急。”马成会说,“1月份贷的款,5万块钱没多久就下来了,还是零息贷款。”
西和县素有“千年药乡”美誉。近年来,以半夏、款冬花、黄芪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成为促进当地脱贫人口增收的特色产业。村党支部书记马赐才介绍,目前村里已种植各类中药材230余亩,过去的撂荒地成为生产基地,全村年增收超260万元,户均增收2.7万元。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村民散种散售,产量品质缺乏保障,议价能力低,收益不稳定。如何更好地帮助乡亲们增收?
清洗、脱皮、切片、筛选……走进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初加工车间,数十名工人正专心处理各类道地药材。
“这里是初加工车间和无公害检测中心,后面还有200吨冷藏库以及中药材养生产品生产线。”合作社理事长鲁马成介绍,在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协会等扶持下,当地中药材种植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并有效突破连作障碍。合作社将农户组织起来,从种到收统一管理,打造集种植、初加工、仓储物流、溯源管理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体系。目前,合作社年均产销量达1200吨,总产值约1亿元,带动1800多名农民增收,其中超七成是脱贫户。
产业链背后,运行着一条可靠的资金链。“2018年至2021年,1000万元贷款支持购置先进设备;2022年至2023年,300万元贷款支撑合作社渡过疫情难关;2024年至2025年,300万元贷款帮助扩大收购规模……”鲁马成细数着这些年农行的融资支持。
▲农行甘肃陇南分行客户经理在甘肃西和广鸿中药材合作社了解生产情况 摄影/李欣玉
“立足甘肃省涉农产业布局,我们精心绘制金融服务生态图谱,进一步突出对高原夏菜、水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户以及草食畜牧等养殖户的贷款支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农行甘肃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吴岗说。除了资金支持,分行驻村工作队还通过消费帮扶、电商直播、线下对接药企等方式,利用全行平台资源搭建销售渠道,有效协助农户拓宽农产品销路。
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特色产业,近年来,农业银行持续加大农户贷款投放力度,助力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不断激发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能。截至今年6月末,农业银行在832个脱贫县的贷款余额突破2.4万亿元,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4758亿元,较年初增长392亿元。
来源:三晋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