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5月,江西省抚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成功通过国家评审,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奖补资金支持,计划全域治理479座废弃矿山,修复总面积1.83万亩。其中,由江地集团承建的一标段涵盖抚州市9县2区共327座矿山,修复面积约1.04万亩,任务量超
2023年5月,江西省抚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成功通过国家评审,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奖补资金支持,计划全域治理479座废弃矿山,修复总面积1.83万亩。其中,由江地集团承建的一标段涵盖抚州市9县2区共327座矿山,修复面积约1.04万亩,任务量超过项目总数一半。
项目坚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水则水”原则,突破单一复绿模式,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导入、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径。
面对修复区内建筑石料矿点多、坡度大、土壤贫瘠、植被成活率低等挑战,项目团队引进中高次团粒喷播专利技术,大幅提升坡面修复效果和植被多样性,并成立QC小组专项攻关,将喷播合格率从84%提升至93%以上。以资溪县老虎嘴矿点为例,曾经植被损毁、岩土裸露的58.25亩矿区,经修复养护后植被覆盖率接近100%,彻底消除“生态疤痕”。
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生态修复1168.76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89处,新增及提质林地4181.7亩、草地2626.9亩,退化草地修复314.8亩,区域生态面貌显著改善。
生态修复不仅要复绿,更要为民造福。在崇仁县新华建材厂废弃矿点,项目团队通过“客土回填+生物菌肥”技术改良土壤,将21亩红土地改建为标准化油茶林。目前,该项目已在南城、乐安等地种植油茶约1200亩,形成连片经济带,预计盛产期年产值可超200万元。部分矿点还因地制宜发展菌菇种植、湿地松等经济作物。
秉承“让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原则,施工期间超80%劳务人员为当地村民,累计带动15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部分村民在工程结束后继续留任,参与矿点植被养护工作,实现“稳岗”增收。
在崇仁县六家桥乡某矿点修复中,项目部根据村民建议,将原定树种调整为经济效益更高的柚子树,赢得群众广泛支持。如今,1700余棵柚苗茁壮成长,承载着村庄对绿色丰收的期盼。
从满目疮痍到层峦叠翠,从生态“包袱”到产业“资源”,抚州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不仅实现了山川披绿,更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未来,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将继续释放生态红利,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吴晴)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