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2025年(第1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决赛中,湖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由软件工程系马华、蔡美玲等老师指导,2022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张宁宁、张龙谷、马佳威、黄晶晶、于亚录团队开发的智慧教育软件作品——《童语智
近日,在2025年(第1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决赛中,湖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由软件工程系马华、蔡美玲等老师指导,2022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张宁宁、张龙谷、马佳威、黄晶晶、于亚录团队开发的智慧教育软件作品——《童语智作舱:小学生写作沉浸式智能导学系统》,斩获国赛一等奖,并被选为大赛特色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这是湖南师范大学在该赛事上首次有学生登上示范路演舞台,彰显了学校在特色化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探索与扎实成效。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变革与技术迭代的挑战,湖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以“数智化驱动、产教研用协同、跨学科融合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套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从大二开始,我就在‘头歌’平台上接收个性化学习任务,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这种‘做中学、学中创’的模式让我快速成长。”2021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金晟表示。他所在团队开发的《汉智大学堂一面向留华学生汉语学习的多模态个性化智能导学系统》获评湖南省“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我们以数智化平台为底座,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跨学科项目为牵引,彻底改变了传统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路径。”项目负责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华教授介绍。学院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软件工程”,联合湖南智擎、科创信息等企业,共建“湖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实践平台”,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与模糊认知诊断算法,为每位学生构建动态更新的学习画像,为学习困难的学生精准推送基础巩固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前沿拓展资料,真正做到“千人千面”。近四年通过学习预警和个性化干预,累计发出学习预警500余次,干预后学生成绩显著提升。
在产教研用协同方面,学院成立“产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引入华为、腾讯等企业技术标准,动态更新课程体系。2022年新增“国产化软件技术”模块,融入麒麟操作系统、达梦数据库等前沿内容。引入真实企业项目(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体育开发),实现“课程实验—竞赛—实战”三阶实践教学。近年来,学生参与企业项目30余项,产出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20余项,多项学生成果被企业采纳应用。
跨学科交叉培养是另一大亮点。学院设立“学科交叉创新基金”,重点推动“软件+人工智能+教育”“计算机+外语+新闻传播”等特色交叉方向,合作研发《智慧教育系统》《精准国际传播》等10余门跨学科智能应用课程模块,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从技术开发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实践。近五年,学生发表跨学科论文26篇,授权专利11项。团队打造的“精准国际大数据舆情分析系统”运用多语言NLP技术和跨文化传播算法,有效支持国际传播决策,获国家级竞赛二等奖;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基于多模态人工智能的精准国际传播研究”获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十大优秀案例”。
政策与平台双轮驱动的学科竞赛支撑体系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学校将学科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专项经费与学分认定制度,有效激励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学院充分依托“智能计算与语言信息处理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计算与感知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及“体育智能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平台,提供先进的竞赛训练环境与设备资源,并组建校企双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近年来,这一体系成效显著: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45项、省级100余项,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2项,成果转化创效超100万元。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起薪平均提升13%,企业满意度提高18%。此外,累计培养竞赛拔尖人才38人、科研潜质学生32人,10余名优秀毕业生直接攻读国内顶尖高校博士学位,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数智化教学改革,拓展跨学科融合深度,强化与区域产业的对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跨界素养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为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湖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锦表示。(马华)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