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9!大工“机器人”在京亮相,登上央视头条!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7:45 1

摘要:坐落在东部沿海城市大连的“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计算机科学等15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拥有数学等5个拔尖计划2.0基地;软件工程等74个国家和省级一流

坐落在东部沿海城市大连的“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计算机科学等15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拥有数学等5个拔尖计划2.0基地;软件工程等74个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覆盖除新工科专业以外的所有招生专业。学校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超55%。

C919大飞机、“蛟龙号”深潜器、长征5号运载火箭、“天问一号”火星车、“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智能化工染料、高性能工程塑胶……从国之重器,到大国工程,都可以看到大工人的身影。

当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冰面被科技的光芒点亮,全球第一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这里拉开帷幕时,一支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年轻队伍格外引人注目——“大工凌水未来队”,团队训练的人形机器人在3V3足球赛中取得了世界第9、全国第5的优异成绩;在100m比赛中以预赛小组第二的成绩顺利完赛,标志着学校在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中迈上了新的台阶。

本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了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机器人参赛,CCTV-5对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赛事号召力强、关注度高。

在3V3足球赛中,学校以小组赛1胜1平、小组第一进入全国8强;在全国8强的瑞士轮比赛中,位列全国第5。100m项目中,学校代表队从9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预赛小组第2的成绩顺利完赛。获央视频、中青网、北京电视台等官方媒体聚焦报道。

从备赛到完赛,“大工凌水未来队”成员充分体现了大工学子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学校在科技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成效。

“大工凌水未来队”的成长,根植于学校对前沿科技领域的长期深耕。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顶尖学府,大连理工大学在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下“战略布局”——

2025年,学校紧跟时代步伐,新增了5大新专业:面向高端装备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未来机器人专业”;适应数字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面向战略性新物质创制的“智能分子工程专业”;致力于新材料领域技术创新的“电子信息材料专业”;以及致力于打造医工融合范本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工始终面向未来,走在时代前沿。

面对学科前沿和重大需求、未来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领域搭建知识体系新框架,大连理工大学持续发挥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人才培养“特区”的试验田作用,以“智能、交叉、融合”变革培养体系,重构教育教学组织,带动学校整体育人质量提升。

同时,大工还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截至2025年6月,学校共拥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培育了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域新质平台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字号”科研平台。如今,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先后参与工业母机、光刻机、“天问一号”火星车、“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重大战略工程;2024年1月,由师生自研的首颗“大连1号-连理”卫星也成功发射入轨,为学校航空航天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大工积极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明确“学术大师、工程帅才、行业精英、治国栋梁”四类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全面发展、分类卓越、多元成才”育人理念,全新制定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并鼓励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将赛事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始终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通过布局英歌石科学城创新体系、建设辽宁黄海实验室、运营大工西岗数字产业园,积极服务辽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依托沈鼓-大工、恒力-大工、通用-大工等校企联合研究院,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化合作,共同攻克“卡脖子”难题。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大工正在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东北振兴·大工何为”这一时代课题,持续为社会输出一大批强国人才。

从“冰丝带”的赛场回望,到一个个捧回的奖杯、一项项科研成果的绽放,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大连理工大学向科技前沿迈进的铿锵足音。未来,随着学校在机器人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深耕,相信会有更多“大工智造”的身影,在全球科技竞争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