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06年写下第一篇短篇小说,今年正好是80后作家陈茜从事科幻写作的第20个年头。她的作品连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科幻小说选集》,多次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已出版短篇小说集《记忆之囚》《量产超人》《海肠巴士》,少儿科幻长篇《深海巴士》等,并成为中国作协、中国科普
她,职业与爱好形成奇异的反差,白天在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师工作,业余时间埋头于科幻和奇幻小说的创作之中……
从2006年写下第一篇短篇小说,今年正好是80后作家陈茜从事科幻写作的第20个年头。她的作品连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科幻小说选集》,多次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已出版短篇小说集《记忆之囚》《量产超人》《海肠巴士》,少儿科幻长篇《深海巴士》等,并成为中国作协、中国科普作协、上海作协的一员。
对于陈茜来说,小说写作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私人化的创作行为,但她面对AI技术,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项前沿科技的发展,将之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谈到女性科幻写作的发展趋势时,陈茜的态度同样积极乐观。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女性读科幻,写科幻,不再是件将受到特殊关注的事情,而是和呼吸一样日常的现象。
在小说写作中找到了乐趣Q 新闻晨报:你在图书馆从事的是古籍修复师工作,对你来说,写作与你的本职工作是两条平行线吗?你的同事们知道你的写作吗?
A 陈茜:对我来说,写作与本职工作古籍修复,算是自幼对“未知事物十分好奇”心理倾向顺其自然发展的两个倾面吧。我从小就沉迷于看各类科普及历史类纪录片,对野外考察、考古等活动都很向往。报考大学时,便选择了考古的姐妹学科——文物修复专业;并在毕业后开始从事纸质文物修复这个行业,与古籍、书画、碑帖等历史文献打交道。
在进行古籍修复工作的陈茜
对于科幻文学的兴趣同样起源于童年,我性格好静,喜欢阅读,对科幻、奇幻、童话类的架空类小说都十分沉迷。看得多了,便开始尝试动手创作。同时,古籍修复师朝九晚五的规律工作时间,也为业余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我的同事都知道我的写作爱好,古籍修复师似乎是个斜杠青年盛行的职业,同事当中有运动员、二次元画家、书法家等等,大家都有很丰富的业余生活。
Q 新闻晨报:你科幻写作的出道时间是2006年,今年正好是你科幻写作的第20个年头,你与科幻写作结缘是偶然的吗?
A 陈茜:虽然一直喜爱大量阅读,但我其实并不存在“要成为一名写作者”这样的志向,也没有接受过文学这方面的正统训练,可以说从事写作是某种机缘巧合。念大学时,校园就在国家图书馆隔壁,课余先下时间会泡在阅览室中随意翻书。有天偶尔在一本昆虫学的教材中,提到个很有趣的概念:温度与昆虫在蛹内孵化时间的关系。然后一个短篇小说的“梗”便不由自主地冒了出来:假设将昆虫孵化车间建在太空中,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于是动手写下了一篇超短篇小说《达尔文的黑匣子》,投给了《科幻大王》杂志。
数周后,当时的责编赵晓旭老师打电话过来,说稿子不错,鼓励我继续创作。同时,我在小说写作中找到了相当的乐趣,此后便走上长期写作的道路。
Q 新闻晨报:你曾经说自己“天生对现实有些钝感,但这些年渐渐开始对社会议题感到兴趣,并将之融入创作中”,这个转变的契机是什么?
A 陈茜:可能与我创作的类型渐渐开始从短篇小说转向中长篇作品有关。科幻小说又称为点子文学,核心“点子”通常与某个科学概念有关。尤其在传统科幻短篇小说中,人物,社会关系等元素,只是为这个“科学点子”提供一个故事的背景板作用。我天生兴趣点更多于关注科学事实的趣味性,所以日常对社会议题虽也有兴趣,但很少将写作的重点放在这方面。
最近两年,开始尝试进入长篇小说的创作,需要在作品中描写更具有立体感的人物,给小说情节搭建更立体的舞台,便主动开始对社会现象、对更复杂微妙的人性问题投以更多关注。
Q 新闻晨报:听说你正在创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能否为我们的读者剧透一下?
A 陈茜:最近一年正集中精力创作一部关于末世废土主题的长篇小说,探讨一个经典的科幻假设问题:面对远超地球科技水平的地外文明,人类会采取怎么样应对措施?我设计了一段架空历史,外星文明降临过地球后又撤离,留下先进的技术遗存。一位游走在社会边缘的青年,被卷入相关神秘事件,开始他的探索历险。我企图用一种与传统硬科幻所常见的宏大述事不同的、普通人的视角去讲述这个故事,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AI会让更多人体验写作的快乐Q 新闻晨报:今年暑期,你在巴金图书馆参与了文坛茶话会科幻季的分享,也为小读者带来了少儿科幻写作主题讲座,听说你现在写小说会开着两个AI界面,能否再谈谈利用AI辅助小说写作的感触?
A 陈茜:对我来说,AI已经成了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尤其在科幻小说写作这个门类上,通常需要查找大量的前置科学技术资料。用对AI下指令来进行搜索,与传统资料收集模式相比,效率非常之高。
在巴金图书馆,陈茜为小读者带来了少儿科幻写作主题讲座
更有趣的是,科幻小说写作通常需要对现存的科学原理进行进一步的推想,此时,AI在普通使用场景下备受争议的“虚拟、现编”现象,反而可以成为某种灵感来源。
同时,AI在拓展构思,完善世界观等等方面都相当有用,甚至重读与它的对话记录,都对摸清小说构思脉络有所帮助。AI像一个24小时随时待命、情绪稳定、思维脱跳的个人专属创意小团队。我很高兴能拥有与AI共同工作的体验。
Q 新闻晨报:你曾经提到,AI会对你的作品进行一些刻薄而真诚的评价,连编辑都不会如此坦率,这样的反馈机制对你写作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A 陈茜:主要是能以一种相当“标准化”的视角对自己的文稿提供一些审视建议。我平时会互相看初稿的朋友们,以及编辑,可以说都是由于审美取向的接近而形成合作关系的。但AI是基于一种基于海量数据概率的模拟智能,它所提供的即时反馈,能在某种程度上使我走出日常的舒适圈,用一种更客观的角度来复盘自己的工作。
在巴金图书馆参加文坛茶话会科幻季活动,与嘉宾分享“文学跨界与未来锚点”
当然,我也并不会完全依据AI所提供的评价去修改作品,它始终保持在一个辅助工具的位置。小说写作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私人化的创作行为,如果完全套入“标准件”的模版,即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Q 新闻晨报:AI现在发展速度很快,如果再过几年会取代作家吗?
A陈茜:我认为AI很可能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作家”这个传统职业的工作方式,大部分写作者都会或多或少与AI进行合作,并在商业写作、实用写作等领域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但我认为作家这个职业,以及人类自发写作的行为,将会一直存在下去。写作冲动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经验的艺术化表达,只要人类还存在,写作与阅读也会生生不息地续存。
我甚至乐观地认为,AI作为一种现代技术手段,也许甚至能降低写作的门槛,让更多人体验写作的快乐,就像手机摄影与修图APP的普及,使更多人享受到图像创作的乐趣。
未来女性读科幻和写科幻,将像呼吸一样日常Q新闻晨报:我们看到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群体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在发展壮大,《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这本书收录了33位对中国科幻进程有影响力的中国科幻女性作家的作品,这些女作家均获过银河奖、星云奖、引力奖等中国科幻最高奖,勾勒出她们在三十年中国科幻历史中的风采。同样作为一个女性科幻创作者,你是否受到过女性作家前辈的影响?如何看待现在科幻女性作者影响力的扩大?
A陈茜:我的科幻启蒙源于一本杂志《科幻世界》。第一次接触到这本杂志时,我刚上初中。当时便注意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都是出自女性作家。如凌晨,赵海虹、于向昀等几位老师。所以自幼对“女性能写出好科幻”这件事,是作为一个既定事实来接受的。后来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开始意识到大部分长篇科幻经典的作者都是男性。这种现象背后有过去文化塑造引导的种种原因,人类对科学、对幻想的激情,与性别并无关联。
《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程婧波主编,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
令人欣慰的是,女性科幻作者的创作日益令人瞩目。过去两年里中国已出版4本仅由女性或非二元作者组成的选集,在历年的科幻活动现场,女性科幻爱好者的比例也基本与男性持平。像双翅目、慕明等青年一代的女性作者,成功跨界科幻与纯文学,拓展了科幻创作的边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女性读科幻,写科幻,不再是件将受到特殊关注的事情,而是和呼吸一样日常的现象。
Q 新闻晨报:你的作品曾经被评价,“不太像女性作者”,你认为自己偏向中性化风格的写作风格,与对女性身份的认同感是否强烈,是否有关系?
A 陈茜:我认为实际上“典型的女性化风格”写作,实际上也带着传统刻板印象,存在着很多像女性写作文笔肯定是细腻的、多愁善感的,描写题材是个人情感生活之类的言论。但实际上女性作者的作品风格同样相当多元化,有充满理性思辨的,有气势磅礴的。我自己的写作风格由于题材偏向科技与悬疑探案,也很少描写情爱纠葛,有时会被调侃看不出作者的性别属性。
陈茜的作品(部分与他人合著)
不过近年来,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减弱,读者们也很少抱着对作者性别的传统预设期待去阅读作品了。我想,下一代的作者们,肯定也会愈加抛开传统性别标签带来的潜意识自我局限,更加自由地去进行创作。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