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9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在会上表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49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2021—202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6%。此外,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消费的热情高
摄影/孙兆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9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在会上表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49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2021—202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6%。此外,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消费的热情高涨,“浙BA”等赛事活动掀起消费热潮,“苏超”前十轮60场比赛,场均观赛人数达2.5万,线上直播观看人次数超过13亿。参与体育运动、体育消费逐渐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
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下一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李静在会上表示,《意见》一共提出20条举措,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总体发展目标清晰。在宏观层面上,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微观层面上,提出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这既是发展目标,也突出表明做强企业和赛事,是实现7万亿元目标的重要着力点。
二是下决心做强体育消费市场。围绕高质量这一主题,聚焦好产品、好服务、好体验,一方面,加大高水平赛事活动、户外运动内容、优质体育用品供给,加快培育经营主体,提高供给能力;另一方面,重视消费需求和消费体验,积极丰富消费场景和活动,鼓励各地推出惠民举措,稳步扩大消费群体,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既强调增强人才、金融、场地等要素的支撑力度,又强调行业融合、区域协调、数字赋能等创新举措,为体育消费持续扩大提供坚实基础,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深挖赛事与文化融合潜力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会上获悉,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对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山东为例,今年上半年,全省举办500人以上赛事739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113亿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在会上表示,持续推动赛事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政策研制。加快编制“十五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对赛事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和部署。研究体育赛事经济政策文件,进一步凝聚部门合力,破解发展障碍。深化体育赛事带动消费监测试点工作,全面反映赛事经济的成效。
二是促进赛事活动举办。聚焦联赛“含金量”,推动足球、篮球、排球职业联赛的建设,培育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自主IP赛事。持续举办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和田径运动会等高水平青少年赛事活动,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统筹和指导各地引入国际赛事,举办国际滑联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F1中国大奖赛等国际高水平赛事。
三是提升群众观赛体验。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赛事活动领域的创新应用,鼓励开发提升观赛体验的智能体育产品和服务,拓宽观赛渠道,提高线下和线上的观赛体验。
四是促进赛事融合发展。深挖赛事与文化融合潜力,推出更多彰显中国风格的赛事文创、手办、数字藏品等。促进赛事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一日观赛,多日停留”特点,放大“票根经济”效应,系紧城市与赛事活动的人文纽带。推动赛事与商务协同发展,推广赛展结合的新模式,嵌入本地“土特产”销售,让赛事更加有滋有味。
五是守好赛事活动安全管理红线。严格实施“举办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行政许可,加强对赛风赛纪、畸形“饭圈”文化等重点领域的综合治理。
“围绕赛事运营、场地设施、安全管理等重点领域加强标准制修订。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推出赛事意外险、赛事责任险、赛事取消险等赛事保险,提升赛事安全的保障能力。”杨雪鸫说。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