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一个人的转变就像村里老槐树下的故事,拐了好几个弯,到最后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哪一阵风把他吹去了哪儿。比如说凯丰,这个人你乍一听名儿没那么响亮,也不怎么进教科书,但他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那还真挺反常的——一个学过苏联、受过洋气教育的布尔什维克,竟然当着众人,
有时候,一个人的转变就像村里老槐树下的故事,拐了好几个弯,到最后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哪一阵风把他吹去了哪儿。比如说凯丰,这个人你乍一听名儿没那么响亮,也不怎么进教科书,但他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那还真挺反常的——一个学过苏联、受过洋气教育的布尔什维克,竟然当着众人,跟毛主席掰扯论据,闹起了“学问上的较劲”。那一刻,他嘴上厉害,心里其实还挺纠结,有点像咱们年轻时,遇到比自己懂行的老把式,硬撑着嘴,却发现自己底子还真单薄。
可不管怎么说,那场公开“挑战”没人忘得了。毛主席没跟他争吵,而是顺势发了几个不太常见的兵法题,一下子把局势打了个转,大家都盯着凯丰,想看看他是不是能顶住。凯丰站在会场中央,感到热辣辣的压力,倒不是看不懂毛主席的题,而是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过去那些苏联套话,其实不怎么顶用。那一瞬间,脸红心跳,他明白了:自己“理论武装”底下,藏着一丁点儿“莎士比亚式虚荣”。
其实凯丰早些年是真信那套“左倾冒险主义”,不是因为他坏,而是觉得跟国际接轨才是正道。他跟博古、王稼祥这些人交情也深,一块儿写文件,一块儿讨论战术。你说他们有错吗?就像小时候听家里长辈讲理,先认同一下,等自己碰了钉子,才知道原来没那么简单。有一回,在延安的窑洞里,他陪同志们写报告,论及河北战线怎么打,是听着博古的话一条路走到黑,后边结果大家都知道,硬碰硬,伤了大半红军,这滋味儿凯丰一直记在心里。
说到凯丰跟毛主席的关系变化,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长征路上,有年冬天,队伍走在四川边境,粮食都快断了,毛主席提出要分散行动,争取本地百姓支持。凯丰原本犹豫,可是真打起来,一边是硬碰的苏式纪律,一边是毛主席边打边谈,灵活周旋,局势竟然慢慢扭了过来。后来有一次政委会议,毛主席半开玩笑地说,“凯丰同志要不你多去村里转转,看看农民真心盼什么。”凯丰回去挨家串门儿,摸了几天群众心思,才发现毛主席主张的“实事求是”,不是喊口号而已。那是凯丰真正在思想上服了气——与其死守书本知识,不如审时度势,跟着实际走。
说实话,他的转变也不太容易。人嘛,认错本来不丢人,丢的是面子。组织开会时,凯丰鼓足勇气,主动站出来把自己“书本主义”的问题掏出来,周围的人先是惊讶,后是服气。有点像村里老支书批评闺女,不是喊出来有多智慧,是愿意真心改,才让人觉得可亲。这之后,凯丰不再只是大会上讲话,更乐于去最前线,跑通讯组、查后勤、拼宣传。南满那阵子,国民党军队来势汹汹,凯丰负责让老乡明白共产党的来意,不出三个月,田野间的小广播和墙上的红色标语,比什么都管用,人心渐渐稳了下来。毛主席私下跟身边人说,“凯丰踏实了,这才是共产党人的样子。”
咱们这里说的,是实打实地干活。凯丰做宣传不光写字,还亲自跑一线。参过抗战的老人回忆,他会跟老百姓聊自家地里的粮食怎么分,聊老江村的媳妇进城投奔儿子,到底遇见的官差是怎么个脾气。东北那边天气冷,宣传队夜里烧炕睡大通铺,凯丰从来不搞特殊,周围人心里服气也安心。毛主席有时夸他一句“为民请命”,但凯丰自己并不当回事,他从不拿特权,连他女儿都知道,在家端碗永远是按先来后到来排队。
这种生活细节,其实最难得。比方说,凯丰的妹妹后来回忆,有一年冬天为了见哥哥,说“我穿新棉衣打算好好表现,结果凯丰看见后就皱眉,说革命干部得跟工农一样朴素。”家人心里不理解,还埋怨他“不近人情”,但凯丰就是这么死心眼。老百姓来请他吃饭,他也从不多吃一口白面馒头。家里有孩子,凯丰从来不允许他们“沾光”,他当东北宣传部副部长,女儿想安排个文员工作,他给回绝得直白:“本事够就来,不够就别凑热闹。”这些枝节,看着不起眼,却是共产党人能站得住的底气。
那些年的凯丰有点累,不过他说自己无怨无悔。有次深夜,辽宁的一位老工人跟他说,“凯部长,你们有人跟国民党混的,但咱共产党里有像你这样的干部,我这心里踏实啰。”凯丰没多说什么,递了只烟,两个人坐在窗台边,有一搭没一搭聊了半宿。
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你走大路,最后发现真正靠谱的还是脚下的小径。凯丰短短49年,活得不算精彩,只能说丰富。他身上的变化,是咱们干活时老说的“敢认错,能改错”。也许人这一辈子,最不容易的不是成功,而是勇于转身,把自己捧在手里反省一番。
现在回头想,凯丰那个遵义会议上的“当众质疑”,其实不光是个人的冲动,也是时代逼出来的急躁。最后他转了弯,走到毛主席一边,也许正因为这一折腾,他才不是纸上谈兵的人。不知道现在的我们,还能不能像他那样,敢在风雨中放下身段,随时准备认错,随时准备改过。
说这么多,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打鼓。有的人喜欢评英雄,也有的人只信亲历。你说凯丰这样的人,他身上到底有没有什么值得现在的人学?是不是只有那些一黑到底一白到底才叫个“榜样”?这些问题,谁都有自己的答案。唠到这儿,咱们不妨想想,除了一条硬道理——实事求是,认错不丢人——你还觉得共产党人,应该有些什么样的劲头或者底色?愿意说说吗?
来源:灾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