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病例。作为长期在妇科肿瘤门诊工作的医生,我太熟悉这种“看似小问题,拖成大麻烦”的情节了。而小梅,其实是被她长期忽视的一个“坏习惯”,一步步推向了癌症的深渊。
48岁的小梅(化名)来医院的那天,她只是觉得外阴有点痒、不舒服,以为是普通妇科炎症,自己在药店买了点药膏抹了几天,症状似乎缓解了些。
但一个月后,她发现外阴皮肤开始变硬、颜色发暗,甚至有出血点,才慌忙前来就诊。活检结果出来时,她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外阴鳞状细胞癌,中期。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病例。作为长期在妇科肿瘤门诊工作的医生,我太熟悉这种“看似小问题,拖成大麻烦”的情节了。而小梅,其实是被她长期忽视的一个“坏习惯”,一步步推向了癌症的深渊。
小梅有一个不愿意跟人说的习惯——多年反复搔抓外阴,不愿就医。她说觉得不好意思,怕人误会她“不干净”,又觉得症状时好时坏,没必要去医院麻烦医生。这种持续的机械刺激和慢性炎症,是诱发外阴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外阴癌虽然在所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相对少见,仅占约4%,但一旦发生,治疗过程极其复杂。尤其是早期症状极易被忽视,很多人直到中晚期才确诊。根据2022年中国妇科肿瘤学会发布的数据,约有52%的外阴癌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已为Ⅱ期或以上。
外阴癌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往往表现为瘙痒、灼热、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或小结节。这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阴道炎、过敏或湿疹,女性常常选择自行处理。但正是这种“自以为是”的判断,错过了最佳诊断窗口。
病理学上,外阴癌最常见的是鳞状细胞癌,占比超过90%。其发病机制往往与慢性炎症、HPV感染、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等因素密切相关。小梅并不知道,她十年前就被诊断出过外阴白斑,但因没有明显症状,便未继续随访。
外阴白斑其实是一类慢性外阴皮肤病,部分类型具有癌前病变的风险。尤其是硬化性苔藓型外阴白斑,与外阴癌的发生显著相关。2023年一项国内多中心回顾研究显示,约有5%-9%的外阴白斑患者在10年内发展为外阴癌。
很多人以为HPV只和宫颈癌相关,高危型HPV(特别是16、18型)也与外阴癌密切关联。在年轻患者中,越来越多的外阴癌病例被发现与HPV感染有关,而这些患者往往没有传统的老年女性风险因素。
小梅的病例中,我们最终在病理报告中也发现了HPV16型的阳性结果。她对这个结果很不理解,反复问我:“可是医生,我没有不洁性行为啊,怎么会感染HPV?”
这其实反映了大众对HPV传播途径的误解。HPV不仅通过性传播,也可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播,比如使用未经消毒的私密护理工具。
研究表明,HPV疫苗的普及正逐步改变女性生殖系统癌症的发病谱。2021年《中华肿瘤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接种HPV疫苗的女性外阴癌发病率明显下降,尤其在25岁以下人群中更为显著。但可惜的是,像小梅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大多错过了疫苗接种的黄金时期。
从诊断到治疗,小梅经历了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打击。她必须接受外阴部分切除术,并配合放疗。术后恢复期漫长,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她一度陷入焦虑与抑郁,甚至不愿和家人沟通。这一点,我们在临床中也早已见怪不怪,外阴癌的治疗对女性的身体完整性和心理自我认同感冲击极大。
外阴癌的治疗不仅仅是手术和药物,还必须进行心理干预和长期随访。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尿路问题、性生活障碍、慢性疼痛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常常提醒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每3-6个月随访一次,早期发现复发才能把握主动权。
这类癌症的发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定期妇科检查、对外阴症状的敏感识别、早期VIN的处理、HPV疫苗的接种,以及健康的私密处护理习惯,都是关键防线。而每一道防线的崩塌,都是因为“我以为没事”这四个字。
外阴癌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忽视的某一个细节里。作为医生,我们看到太多“如果早一点来该多好”的病人。像小梅这样的女性,其实在几年前就有机会终止这场悲剧的发生,但她选择了沉默、拖延、自我安慰,最终误了整个病程。
对于已确诊的患者,现代医学已能提供相对完善的治疗方案。但治疗的代价,远比预防沉重。早发现、早干预,依旧是对抗外阴癌最强有力的武器。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不只是医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关注与尊重。
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无论年纪大小,都能认真对待那些“不舒服”,哪怕只是轻微的瘙痒。那可能是你身体在向你发出信号,你是否倾听,决定了未来的走向。请放下羞耻与顾虑,把私密健康当作正事对待,不要用“忍一忍”换“后悔一生”。
医学从来不是等病来了才开始的事,它更希望在疾病到来之前就将人救下。每一个避免了的癌症,都是无声的胜利。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守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做沉默的忍者,而是主动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李慧芳.外阴癌的流行病学与预防策略[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3,58(4):241-246.
[2]王莉.外阴白斑与外阴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2,38(7):767-770.
[3]张莹莹.高危型HPV感染与外阴癌发生的临床研究[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1,37(12):1436-144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陈医生健康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