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全力营造平安、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9月8日,乌兰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未兰树”未检工作室职能优势,携手县教育局走进县民族中学、县第二中学开展“未爱守心 共护未来”法治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聚焦防
为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全力营造平安、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9月8日,乌兰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未兰树”未检工作室职能优势,携手县教育局走进县民族中学、县第二中学开展“未爱守心 共护未来”法治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聚焦防性侵、防欺凌等关键问题,并对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了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
以案释法
播撒法治“希望种”
活动期间,法治副校长与法治辅导员精心筹备教学内容,依据两所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青海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展开授课。他们摒弃传统枯燥的法律条文宣读方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进行讲解。
课堂重点聚焦防性侵、防欺凌以及网络安全等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在防性侵板块,法治辅导员讲述真实发生的性侵案例,深入剖析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和心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性侵行为的危害以及防范方法。在防欺凌方面,结合校园常见的言语侮辱、肢体暴力等欺凌现象,分析其对受害者身心造成的伤害,以及欺凌者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为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法治辅导员运用提问互动、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问互动环节,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通过交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表达和思维能力。情景模拟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模拟遇到性侵威胁时如何正确应对、遭遇校园欺凌时怎样寻求帮助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边界,明确行为准则,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一堂堂精彩的法治课,在学生心中播下了遵纪守法的种子。
深度沟通
织密强制“保护网”
课后,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针对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情况,与两所学校的校方展开深入交流。强制报告制度于2020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教育部等九部门通过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正式确立,并于202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吸纳,从法律层面予以确认。该制度要求国家机关、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机关报案或举报。
在与学校交流过程中,法治副校长详细了解学校在强制报告制度宣传、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部分学校反映,部分教职工对应当报告的情形界定不够清晰,对于哪些情况属于“疑似遭受不法侵害”存在疑惑;报告流程也不够熟悉,不知道在发现情况后应该如何具体操作。针对这些问题,法治副校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建议学校增加教职工培训的频率和深度,定期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制作简洁明了的报告指南,明确报告的情形、流程和联系方式,方便教职工在遇到情况时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报告。
此外,法治副校长、辅导员还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与教师代表交流方式,全面掌握强制报告制度在学校的实际落实情况。在县民族中学,法治辅导员查看了学校的强制报告制度宣传资料、培训记录以及相关案例的报告情况,并与教师代表深入座谈,了解他们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县第二中学,法治辅导员重点检查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强制报告机制,以及教职工对制度的知晓率和执行情况。通过检查,发现两所学校在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法治副校长要求学校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强制报告制度能够真正落地生效,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携手同行
撑起法治“守护伞”
此次“未爱守心 共护未来”法治进校园活动,是乌兰县人民检察院与县教育局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又一次成功实践。通过生动有趣的法治课堂和深入细致的强制报告检查,不仅让两所学校的青少年学到了实用的法律知识,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学校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下一步,乌兰县人民检察院将继续发挥“未兰树”未检工作室的作用,不断创新法治教育形式和内容,与县教育局、县法院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强大合力。持续关注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同时,进一步拓展法治教育的覆盖面,将法治教育延伸到更多的学校和社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审核|牛娜
往期精彩
2025
来源:乌兰县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