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控制了我们的粮食有多恐怖?不爱国的人看看,美国真在这么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19:11 1

摘要:孟山都、ADM、邦吉、嘉吉,这些名字悄然渗透中国市场,掌控了80%的粮油企业。一场精心策划的“粮食危机”让中国企业血本无归,粮食安全的警钟敲响。

2003年的中国,粮油市场暗流涌动。芝加哥交易所的屏幕上,大豆价格如过山车般起伏,背后却是美国粮商的冷酷算计。

孟山都、ADM、邦吉、嘉吉,这些名字悄然渗透中国市场,掌控了80%的粮油企业。一场精心策划的“粮食危机”让中国企业血本无归,粮食安全的警钟敲响。

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博弈中,美国的四大粮商——孟山都、ADM、邦吉、嘉吉——如同棋盘上的王者,掌控着粮食供应链的命脉。

这些企业的掌舵人并非街头巷尾的传奇人物,而是深谙商业战略的幕后推手,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着亿万人的餐桌。

2003年的中国,加入WTO刚满两年,粮食市场开放的步伐加快。大豆作为食用油和饲料的主要原料,需求激增。上海的菜市场里,清晨的摊位上摆满了刚炸好的油条,空气中弥漫着豆油的香气。

养殖场里,工人将一袋袋豆粕倒进饲料槽,猪和鸡争先恐后地抢食,支撑着肉类供应的快速增长。然而,这繁荣的背后,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这一年,美国农业部发布了一则消息,宣称受天气影响,大豆产量可能大幅下降,库存将降至历史低点。消息传到中国,市场一片混乱。

上海的粮油交易市场里,商人们围着报价板,争相讨论价格走势。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采购经理们焦急地拨打海外供应商的号码,试图锁定货源。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从每吨320美元飙升至391美元,交易大厅内,屏幕上的红色数字不断跳动,交易员们敲击键盘,气氛紧张得仿佛能听见心跳声。

中国企业为了确保供应,不得不以高价抢购大豆。2004年3月,国内企业以每吨4300元的天价,签下了800多万吨的订单。

山东一家粮油企业的采购负责人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港口的货轮缓缓靠岸,手中的合同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他却不知道,这份合同将成为企业的噩梦。

就在中国企业高价囤货的当口,国际金融炒家开始抛售大豆。芝加哥交易所的交易员们坐在电脑前,快速点击鼠标,抛售指令如潮水般涌入。

大豆价格在短短七个月内,从每吨5600元暴跌至2000元。中国的粮油企业猝不及防,仓库里堆满了高价购入的大豆,却无人问津。

山东的工厂里,工人们站在停转的机器旁,面面相觑。违约的合同如雪片般飞来,企业不仅要支付巨额赔款,资金链也纷纷断裂。

2004年底,全国1000多家大豆压榨企业仅剩90余家,其中66家被外资控股或参股。市场的话语权,彻底落入美国粮商手中。

这场危机的背后,是美国粮商的精心布局。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在巴西的潘帕斯草原上大片种植,机械化的收割机在田间轰鸣,产量高、成本低的大豆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ADM和邦吉在南美拥有自己的农场和港口,工人将一袋袋大豆装上货轮,船队穿过大西洋,直达中国的沿海城市。

嘉吉的物流网络更是无孔不入,上海的码头上,吊车将集装箱高高吊起,装载着从美国运来的大豆。这些粮商利用低关税政策和价格优势,挤压中国本土大豆的生存空间。

1996年,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01年进口量已与国内产量持平。加入WTO后,3%的低关税让美国大豆如潮水般涌入,2003年的“天气危机”不过是美国操控市场的一个借口,配合金融炒家的操作,将中国企业逼入绝境。

这场危机不仅摧毁了中国的大豆产业,也暴露了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外资粮商控制了70%以上的大豆贸易量,定价权、运输权尽在掌握。

国内企业的厂房里,机器的轰鸣声逐渐停息,工人们收拾工具,黯然离去。曾经热闹的粮油市场,如今只剩下几家外资企业的招牌在风中摇晃。粮食安全的警钟,在这一刻敲响。

面对外资的侵蚀,中国迅速展开反击。2004年起,政府开始采取行动。2007年,全球小麦和大米价格暴涨,国际炒家试图故技重施,疯狂收购粮食,制造供需紧张的假象。

北京的粮食储备仓库里,卡车川流不息,将储备粮运往市场。仓库管理员核对清单,叉车将一袋袋粮食整齐堆放,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每次投放,都像一记重拳,砸向炒家的投机盘。消息传出,中国的粮食储备足以支撑14亿人吃一年以上,炒家们闻风丧胆,纷纷撤退。

尽管如此,挑战依然严峻。外资在食用油市场仍占据50%以上的份额,大豆单产和利润低下。2020年,每亩大豆的净利润为负60.33元,农民们站在田边,皱着眉头计算收支。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出“大豆扩种计划”,东北的农田里,农业专家手持平板电脑,指导农民尝试大豆和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

黄淮海地区的试验田里,绿油油的大豆苗与玉米交错生长,田间的小路上,拖拉机来回穿梭,农民们忙着播种和施肥。2021年,农业农村部推出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方案,推广杂饲和优质饲草。

养殖场里,工人将新配方的饲料倒入槽中,牲畜吃得津津有味。政策落地后,预计可减少2300万吨豆粕需求,相当于节省2.3亿亩耕地。

中国的粮食安全底线从未动摇。2019年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储备粮可供14亿人吃三年半。即便大豆占粮食进口的82%,主粮如小麦和水稻的自给率始终保持高位。

2022年,俄乌冲突推高全球小麦价格,但中国凭借完善的储粮体系,稳住了国内市场。北京的粮油批发市场里,货架上摆满了国产大米和小麦,价格平稳,市民们拎着购物袋,安心地挑选。

相比之下,美国的做法令人寒心。2021年,他们将1.35亿吨粮食用于生产乙醇,卡车将玉米运往加工厂,化作燃料流入市场,宁愿平抑油价,也不愿救济饥饿的穷人。

美国粮商的阴影曾笼罩中国餐桌,但中国的反击已让粮食安全重回掌控。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