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普通周末的下午,上海市民老王在球馆里挥拍时发现,手里的球突然“变硬”了,弹速变快却又不飘,他第一反应是:这不会是心理作用吧?
一个普通周末的下午,上海市民老王在球馆里挥拍时发现,手里的球突然“变硬”了,弹速变快却又不飘,他第一反应是:这不会是心理作用吧?
结果一查,居然真是孙颖莎刚在欧洲大满贯夺冠用的同一型号“乒飒”。
这球到底有多不一样?
先说手感。
它用的是回收洗衣机、电冰箱外壳打碎的ABS塑料,再掺30%左右的新料,听起来像环保公益,实则打起来比传统赛璐珞更稳,室温20度和35度的弹跳高度差不到1毫米。
换句话说,夏天不开空调,球也不会一蹦三尺高。
很多人担心回收料会不会脆,实测数据反倒更耐打。
职业队一天的训练量,普通球要换6到7颗,“乒飒”掉到3到4颗,等于直接省一半预算。
对于球馆老板,这简直是把“易耗品”变成了“半耐用品”。
再往回翻历史,红双喜在1996年把40毫米大球做成全球标准,当年被欧洲品牌集体唱衰,说“中国人只会跟风”。
结果不到三年,国际乒联直接把红双喜的参数写进规则,打脸来得比球速还快。
这次“乒飒”最让老球友惊喜的,其实是声音。
赛璐珞球击中拍面的声音像鞭炮,新球更像“啪嗒”一声脆木板。
隔壁练瑜伽的姑娘终于不再投诉球馆太吵,算是意外收获。
别小看这颗球的公益属性。
官方给出的碳减排数字是每公斤球节省0.6公斤新塑料,听上去不大,但上海这次公开赛一天发掉两箱共720颗,相当于少开一辆SUV跑500公里。
球友开玩笑说,打一场比赛,等于给自己积了碳账户。
赛事办了20年,每年换器材,很多老面孔其实比裁判还熟悉流程。
他们不在乎名次,就想摸摸最新的“冠军同款”。
冠军两个字,在球友心里不是炫耀,而是给日常训练加点盼头,毕竟大多数人一辈子上不了国际赛场,但能用上同一颗球,也算和偶像站在同一条白线后面。
说到底,器材升级的意义从来不只是技术,而是把“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
下次听到球馆里那声更清脆的“啪嗒”,就知道,有些人靠球拍追光,有些人靠一颗更环保的球,悄悄追上了世界。
来源:单身狗狗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