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术前到底要不要做化疗?能帮我保住乳房吗?化疗后恶心呕吐、掉头发,有没有办法缓解?化疗药要输多久?担心副作用扛不住,又怕不做化疗影响治疗效果……
乳腺肿瘤患者听到“化疗”二字,常常会心头一紧。
手术前到底要不要做化疗?能帮我保住乳房吗?化疗后恶心呕吐、掉头发,有没有办法缓解?化疗药要输多久?担心副作用扛不住,又怕不做化疗影响治疗效果……
身处乳腺癌治疗阶段的你,诸多迷茫都源于对化疗的认知不足……
9月5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ACA-CBCS)主办的“循象问道 和合共生——2025CACA乳腺癌科普全域行暨CACA-CBCS乳腺癌科普宣传与防筛诊治康知识普及全域行(河南省站)”,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举办。
来自来自9省12市的各地专家,以主题讲座、专家讨论、患者问答等多个环节,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形式,围绕乳腺癌患者关心关注的话题,系统普及乳腺癌科学防治知识,并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深度融合,以惠及覆盖更广人群。
01 化疗是一类治疗的统称
当我们听说一位乳腺癌患者要“做化疗”时,常常会想象所有人都接受同一种治疗。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科普先行环节中,乳腺科主任医师孙献甫围绕《CBCS指南解读-化疗篇》全方位提醒患者们正确看待乳腺癌化疗。他强调,化疗不是一个单一的药,而是一类治疗的统称。就像感冒了有人吃胶囊、有人喝冲剂一样,乳腺癌的化疗也有多种药物和组合方案,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因为乳腺癌本身就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它有不同的类型、分期和复发风险。因此,医生会像“侦探”一样,综合分析您的分子分型等信息,为您制定最合适的个性化化疗方案。
化疗“武器库”里都有哪些“弹药”?常用化疗药分6大类、13种药物。
单药化疗是可行的,但通常会选择联合化疗,特别是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以助于杀死更多的癌细胞,并降低肿瘤对任一化疗药耐药的风险。
02 化疗的周期各不相同
化疗往往需要定期进行,也称为“化疗周期”或“疗程”。每个化疗周期内,会在固定的一天或几天使用化疗药,其他时间充分休息,以便使正常细胞得到恢复。
化疗开始前,医生会根据乳腺癌分型、分期等确定具体化疗方案和化疗周期数。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需考虑治疗对癌症和患者整体健康的影响。
化疗的周期,并非固定的三周一次!
以“剂量密集AC/EC→P”方案为例,患者最初需在每周期第1天接受治疗,每两周1次;完成4个周期治疗后,改为每周期第1天接受紫杉醇治疗,每周1次;
以“节拍卡培他滨口服治疗”方案为例,患者需每天口服2次卡培他滨治疗即可。
因此,当您了解到病友的化疗方案、疗程甚至副作用与您不同时,请不必惊讶或焦虑。这正说明了现代乳腺癌治疗的进步与精准。您的方案是医生团队为您个人“量身定制”的最佳策略。
03 支持治疗贯穿肿瘤诊疗的全过程
乳腺科主任医师乔江华介绍,肿瘤治疗有副作用是正常的。而支持治疗是专门管理副作用的“护航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晁腾飞介绍,支持治疗贯穿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阶段,能让您更舒适,更规范地完成治疗,从而提升疗效,帮助您“活得更长”,更能确保您“活得更好”。而患者是核心参与者,主动沟通才是关键。
在诊断初期,可以帮助患者理解病情,减轻心理冲击;在治疗期间,可以管理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带来的副作用;在康复阶段指导患者营养、运动、心理调适,促进回归社会;在晚期关怀中提供疼痛控制、症状缓解和心理慰藉。
在身体方面,支持治疗主要为了稳住“战斗力”,比如出现癌痛、营养不良、恶心呕吐、血象异常等情况,不用默默忍受、不要彷徨无措,一定要主动与医护沟通。
同样要关注心理与生活,关怀“看不见的伤”。如果情绪低落、常感疲劳、睡眠不好,别“忍一忍”。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疗团队、家人都在您身边。
对症治疗不如防患于未然,虽然早期乳腺癌患者因及时获取科普信息可以得到有效诊断和治疗,公众也可以通过科普教育了解诱发乳腺癌的多种因素,最大程度避免癌症的发生。
但是《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显示:仅5% 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疾病检查;23%的女性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乳腺疾病检查;27%的女性认为自己肯定不会患乳腺疾病。
这揭示了公众对乳腺癌的认知仍存在诸多盲点。与此同时,我国乳腺癌防治科普工作仍面临严重挑战:许多科普宣传辐射范围较小,专业人员科普能力不足等等,因此加强包括乳腺癌在内的肿瘤防御体系,提升公众对肿瘤防治的多维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线上致辞
河南省肿瘤医院工会主席吕丽红致辞
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主任刘真真主持
CBCS科普小红书,关爱患者无处不在
医护团队精心准备排练了康复操,为现场近200位群众和患者展示了术后/治疗期间适当的康复动作。
一位特殊的患者为大家带来一段充满美感的拉丁舞演绎,作为一位舞蹈教师,她在现场分享了自己患病积极治疗并在疾病稳定后重新回到教室,回归社会的励志故事,并鼓励在场的患者不要焦虑,遵医嘱并科学看待每一次治疗和康复,做自己的心理导师,积极面对,一定愈后重生,她的发言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
科普环节结束后,专家团队开展义诊活动,与现场百余位患者及家属面对面交流。专家们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诊疗建议和康复指导,解答了他们在防治过程中的困惑与难题。
【声明】本文仅作为医疗健康知识分享,不用于任何广告商业目的。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编辑/撰文:王晓凡
审核:王文龙 刘真真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