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术治疗局限性日益凸显,NF1-PN的治疗将走向何方?引言[1]。30%~50%的NF1患者会出现丛状神经纤维瘤(PN),通常在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瘤体生长迅速,每年中位增长率为15.9%[2],可广泛累及多系统,导致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长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手术治疗局限性日益凸显,NF1-PN的治疗将走向何方? 引言[1]。30%~50%的NF1患者会出现丛状神经纤维瘤(PN),通常在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瘤体生长迅速,每年中位增长率为15.9%[2],可广泛累及多系统,导致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长期控制、改善症状、缩小瘤体是NF1-PN的治疗目标,过去NF1-PN的治疗选择有限,仅限于手术[1],但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患者对长期预后需求的提升,手术治疗在适用范围和长期疗效上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在今年6月21~24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2025年全球神经纤维瘤病(NF)大会上,多项研究揭示了在NF1-PN诊疗现状中的手术局限性,这一疾病亟需更多可选的治疗方案。从中国真实世界研究看NF1-PN手术切除的局限性:复发率高,疗效难持久神经纤维瘤是一类良性的施万细胞肿瘤,其中PN沿神经丛生长,并可涉及多个神经束和分支,多为先天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可累及头颈部、眶内、四肢、胸腹盆腔、脊椎椎管内及神经根、周围神经等部位[3]。从PN的生长特征可知,对其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将存在难以完全切除、易损伤神经或重要组织导致术后功能障碍并发症的难点。根据切除瘤体的比例,手术方式可分为完全/近全切除(>90%)、次全切除(50%~90%)和姑息性部分切除([1]。既往一项回顾性系列研究表明,只有15%的病例可以实现肿瘤完全切除[4]。多数患者因肿瘤位置特殊(如头颈部、深部组织)或浸润范围广,只能接受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但是在接受部分或次全切除的患者中,43%发生PN再生长,5%~18%的患者出现永久性后遗症(主要是神经系统)[5]。上述数据均来自国外,今年NF大会上我国学者发布了PROMISE研究,旨在明确中国人群中NF1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型,并阐明PN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模式[6]。该项回顾性研究纳入包括2019年1月至2024年5月期间就诊于5家医院的共2277例NF1患者。其中51.08%(1163/2277)的NF1患者会发生PN,PN诊断时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4岁,其中头颈部(51.5%)是PN最常见的位置。观察结果显示:手术切除率低,仅少数患者受益在1163例NF1-PN患者,仅265例曾接受过手术治疗,其中43.85%为部分切除,28.42%为次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仅27.69%。接受手术的患者(n=265)平均手术次数为1.14, 提示部分患者接受了2次及以上手术。
术后复发率高,疾病进展难以遏制对接受手术的NF1-PN患者进行随访后显示,基于无进展生存期(PFS)提示,50%部分切除患者2年内出现疾病进展,即使是完全切除,仍有50%完全切除患者4年内出现疾病进展。
本次NF大会上发布的另一项病例报告报道了1例颈部PN术后复发案例,该名3岁枕颈区PN进行性增大患儿接受手术切除,切除范围达95%以上,术后定期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超过五年。结果显示,术后4个月首次随访检查时即发现患儿颈部PN显著进展,呈进行性增大,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呈进行性增大(图1)[7]。图
1 A.术前MRI显示颈部巨大肿瘤;B.术后3天MRI显示肿瘤已基本切除;C.术中切除的肿瘤标本;D.术后4个月MRI显示肿瘤复发/疾病进展;E.术后28个月MRI显示肿瘤进行性增大;F.术后50个月MRI显示肿瘤持续增大该病例报道还描述了另外2例颈部PN患儿接受靶向药物司美替尼治疗的经过,开始服药后约每4个月行一次颈部MRI扫描进行随访。随访中观察到1例患儿肿瘤瘤体逐渐缩小,另1例患儿肿瘤基本维持稳定。作者认为对于颈部PN,手术切除与靶向药物治疗均显示出疗效,但考虑到儿童期肿瘤生长迅速且术后较高的复发概率,靶向药物治疗或手术联合靶向药物的综合方案可能是更为合理的治疗选择[7]另一项于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上发布的研究则报道了另一种MEK1/2抑制剂luvometinib在NF1-PN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期研究报告,该研究纳入19例NF1-PN患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范围2~14个月)。经治后42%(8/19)的患者(29.9%-59.6%)肿瘤体积减少达20%,1例患者(5%)因疾病进展而停止治疗,2例患者出院接受其他治疗方案,7例(36.8%)患者未达到“肿瘤缩小20%”的目标(5%~18.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白蛋白降低(11例)、无症状肌酸激酶升高(8例)、皮疹(8例),除1例3级(CTCAE 5.0)不良事件肿瘤外,无其他3级以上不良反应或严重不良反应。该研究表明该药物在NF1-PN患儿中具备一定疗效,未来仍需开展更多研究评估其有效性和长期不良反应[8]。注:若涉及具体药物使用,请参考相关药物说明书,阿斯利康公司不建议您将产品超说明书使用。
综上可知,手术切除对于NF1-PN而言存在病变难以完全切除、术后疾病进展等局限性。同时由于瘤体大多边界不清,无包膜且血供丰富,术中出血多导致手术难度大,部分患者术后还可能出现出血、血肿、感染,神经相关症状(包括术后感觉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 结膜脱垂、水肿/上睑退缩、闭合不全等并发症[9]。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成为疾病管理的重要方向,靶向药物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后续我们将陆续报道更多2025NF大会上公布的精彩研究,未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与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期待靶向药物能与手术治疗形成协同,为不同阶段的 NF1-PN 患者提供个体化方案 —— 从无法手术时的一线干预,到术后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最终实现 “控制疾病进展、保留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的核心目标,让更多 NF1-PN 患者摆脱疾病的桎梏,走向更有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神经纤维瘤病学组.丛状神经纤维瘤的全病程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J].中华医学杂志, 2025, 105(05):331-345.[2] Gross AM et al. Neuro Oncol. 2018;20(12):1643-1651. [3] 中国罕见病联盟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多学科诊疗协作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多学科诊治指南 (2023版)[J].罕见病研究,2023,2(2): 210-230.[4] Needle MN, et al. J Pediatr. 1997; 131(5):678–682.[5] Michael J Fisher, et al. Neuro Oncol. 2022;24(11):1827–1844. [6]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 P5476[7]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137[8] Yifan Liu, et al. 2025 ASCO Annual Meeting.ABSTRACT498152.[9] 王薇,等.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4,40(2): 169-178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审批编码:CN-167463 过期日期:2025-12-08*“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