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揭晓2025年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荣登全球第一。该排名为9月16日发布的《2025全球创新指数》奠定基调,以国际专利申请量、科研论文发表量及今年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
目录索引:
我国科研团队正开发微型涡轮发动机,可让无人机续航达30小时
重大突破!全球首款全频段高速通信芯片诞生
MIT研发蜂型机器人,每秒振翅400次,未来或用于火星授粉
康奈尔大学创新3D打印工艺,刷新超导体性能指标
#
广州成果
01
“深圳-香港-广州”超越“东京-横滨”,登顶全球创新集群榜首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揭晓2025年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荣登全球第一。该排名为9月16日发布的《2025全球创新指数》奠定基调,以国际专利申请量、科研论文发表量及今年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三项指标,评估创新活动集聚程度。
今年新引入的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凸显创业活动与创新金融,“深圳-香港-广州”在这方面表现强于“东京-横滨”。在专利申请上,前者PCT申请量占全球9%,华为为集群内第一申请人;科学论文发表方面,占全球2.4%,中山大学位列集群内第一科学组织。
02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有望出海塞尔维亚,加速全球化布局
9月3日,小鹏汇天CEO赵德力发文称,在北京与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探讨了“陆地航母”出海塞尔维亚的可能性,这是双方今年第二次会面。
小鹏汇天于8月28日发布“陆地航母”渠道生态招商方案,在全国招募合作伙伴,推进低空飞行生态多元化建设,涵盖展销、交付等全链条业务。其位于广州的全球首个飞行汽车大规模量产智慧工厂将于今年三季度竣工,明年正式启动量产交付。若“陆地航母”成功出海塞尔维亚,将进一步拓展小鹏汇天的全球市场版图,提升其在低空飞行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低空飞行生态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03
亿航智能EH216-S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实现小批量交付
据9月1日英搏尔公司发布,公司与亿航智能正紧密进行合作,当下合资公司云浮英航的新厂房基建已完工,正进行系统和设备间联调联试。
英搏尔表示,亿航智能EH216-S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已实现了样机和小批量的交付,预计今年会有一定的批量订单。当下公司VT35新机型的电推进系统开发进展顺利,已实现了样机交付,同时公司还与亿维特推进ET9机型的开发,相应开发过程进展同样顺利。
EH216-S机身长5.73米、高1.93米,续航时间为25分钟、设计航程30公里,官方宣称两个小时内就能充满电,最快飞行速度可达130公里/小时。该机支持垂直起降,可应用于载人交通、旅游观光、物流运输、医疗急救等场景。
04
文远知行引领行业突破,黄埔开启Robotaxi纯无人全天运营
9月4日,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Nasdaq:WRD)宣布,旗下专为城市出行打造的量产Robotaxi车型GXR,于广州市黄埔区正式开启24小时纯无人商业化运营。用户可在黄埔区内任意地点一键呼叫,畅达区内任意目的地,这是超一线城市核心城区首次实现“任意点到点”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GXR具备行业领先的L4级公开道路运营能力,拥有强大“大脑”——全球首款搭载NVIDIADRIVEThorX芯片的文远知行HPC3.0高性能计算平台,每秒能完成超2000万亿次复杂运算;配备“洞察之眼”——SensorSuit5.6传感器套件,可应对黑夜、雨雾等恶劣天气及复杂路况。
05
项目签约+平台揭牌!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加速崛起
9月4日,南沙区举办“智汇无界・创享未来”产业主题沙龙,加速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
此次活动由南沙区多部门联合承办,现场成果丰硕。围绕安全保障、数智创新、场景应用3大类,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与信息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签约10个项目,涵盖从场景验证到商业化运营全流程,提升产业协同效率。同时,南沙区全空间无人体系运营管控中心、大湾区全空间无人体系及低空经济产业孵化基地(南沙IFC、南沙资讯科技园)等重大平台揭牌启动。
#
中国力量
06
我国正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撞击,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
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我国正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旨在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
该任务将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先发射观测器抵近目标小行星获取详细特性参数,随后由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程将借助天地联合及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对小行星轨道、形貌及溅射物变化展开观测,以精准评估撞击效果。
07
我国科研团队正开发微型涡轮发动机,可让无人机续航达30小时
欧洲科学院院士、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海纳 — 动力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姜开春及其团队正在开发的微型涡轮发动机,有望大幅提升无人机性能。该发动机能量密度高,可使无人机续航时间长达20至30小时,起飞重量控制在200公斤左右,显著增强了无人机的实用性。同时,它能燃烧绿色甲醇、氨气或氢气等清洁能源,实现零碳排放,有利于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该技术仍处于测试阶段,但已吸引多家企业订单。预计今年年底,搭载该发动机的无人机有望在嘉兴上空试飞。未来,微型涡轮发动机还可应用于城市空中交通、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08
重大突破!全球首款全频段高速通信芯片诞生
8月2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刊登我国重大科研成果:利用先进薄膜铌酸锂光子材料,北京大学王兴军等人合作研发出全球首款基于光电融合集成技术的自适应、全频段、高速无线通信芯片。
传统电子硬件仅能在单个频段工作,不同频段设备难跨频段运作。新芯片具备宽带无线与光信号转换等能力,弥合了“段沟”。团队基于此提出高性能架构,借助高精度光学微环“锁定”频率,首次在0.5千兆赫至115千兆赫超宽频段,快速精准低噪生成任意频点信号。实验显示,新系统传输速率超120千兆比特/秒,满足6G通信峰值速率要求,全频段内通信链路性能一致,为6G太赫兹等高频段频谱开发扫除障碍。
#
科技前沿
09
MIT研发蜂型机器人,每秒振翅400次,未来或用于火星授粉
近日,MIT一支研究团队在蜂型机器人研发上取得进展,其翅膀振动频率最高可达每秒400次。该项目由软微机器人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凯文・陈牵头,旨在复刻大黄蜂飞行技巧。
这款机器蜂体型小巧,重量不及一枚回形针,依靠柔性肌肉实现飞行。研究人员称,其未来有望承担人工授粉任务,尤其在室内仓储农场等真实蜜蜂难以存活的环境中发挥作用。更具突破性的是,团队认为它在其他星球,如火星,为作物授粉也具有潜力。若未来在火星种植作物,机器蜂可避免携带自然昆虫的不便。
10
康奈尔大学创新3D打印工艺,刷新超导体性能指标
据9月3日科技媒体Tom'sHardware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科研团队耗时近10年,成功研发出一种结合3D打印与加热处理的创新工艺,可显著提升化合物超导体性能。该研究由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乌尔里希・维斯纳教授带领。
研究人员先制备由共聚物与无机纳米颗粒组成的特殊“墨水”,打印到基底表面后,经高温处理转化为多孔晶体超导体。这种超导体在原子尺度有规整晶格,宏观尺度保持打印形态,多层级结构刷新了化合物超导体的有效表面积纪录,能显著增强电子传输性能,为量子计算等资源密集型领域提供潜在支持。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