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死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的二级预防。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P2Y12受体),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过程,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心梗、脑梗等缺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死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的二级预防。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P2Y12受体),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过程,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心梗、脑梗等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氯吡格雷通常需要口服,经肝脏代谢为活性产物后发挥作用,因此个体差异可能影响药效。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必须坚持规律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漏服,否则容易导致血栓反跳,引起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江西51岁的韩立新,在一家小区物业里做电工维修。日常工作看似简单,却总是要随叫随到:不是灯坏了,就是水泵停了,经常半夜被电话喊出去处理。长年累月,他的作息完全打乱,经常熬夜、通宵。为了图省事,他几乎每天都在小区门口的小吃摊解决三餐,最爱的是油炸串和烧烤,口重油多,蔬菜摄入极少。平时在配电间值守时,他喜欢靠一杯又一杯的浓茶提神,不喝茶就觉得撑不住,渐渐养成了高盐、高茶碱的饮食习惯。别人眼里,他是勤快能干的维修师傅,但这些饮食和作息习惯在日积月累中,正暗暗透支着身体。
2021年9月1日,韩立新在配电间里接好电闸,顺手端起桌上的大茶缸仰头灌了一口。滚烫的浓茶一下子冲进喉咙,他猛地呛住,嗓子像被硬生生划过一把铁刷子,先是一阵刺痒,紧跟着气管里翻出火辣的灼感。他弯腰咳了两声,不停地用力吸气,想让空气冲散堵塞。可咳声越急,嗓子越像被钳子夹着,喉咙里干燥得发紧,胸口闷得像被小石头压住。他赶紧用手捶胸口,又抓起毛巾捂着嘴,憋着劲咽口水,试图缓解那股直往下钻的异样。
几秒后嗓子稍稍松开,他揉着脖子,吐出一口浑浊的气。没等喘匀,咳意又卷上来,胸膛像被气球撑得鼓鼓胀胀,每一下咳都震得胸骨生疼,喉咙火辣,气息乱窜,咳得眼泪鼻涕直涌,几乎站不稳。他连忙背靠墙壁,张着嘴急喘,胸腔里却升起一股阴冷的凉气,像凉水顺着气管往下渗,带着针刺般的窒闷感压得他直冒冷汗。他只能硬生生忍过去,心里安慰自己只是喝急了。
5日上午,韩立新在小区配电间里接到一通报修电话,正准备仔细询问对方情况,嘴唇刚张开,声音却忽然卡壳,话音拖长、断断续续,含糊得自己都听不清。他急得连连咽口水,嗓子里却像堵了团棉絮,越是想清楚表达,声音就越乱,气息也越来越急。他下意识用手捂住嘴角,想让舌头停下来顺一顺,还抓起茶缸润喉,却发现茶水下肚后,口腔依旧发钝,舌尖像被麻药封住,嘴里满是滞涩感。对方显然没听清,在电话那头啊啊啊,他把电话交给同事,刚想让对方接一下,正想说话却发现嘴唇开始微微歪斜,像被拉扯到一边,舌尖笨拙地乱撞牙齿,每一个音节都像黏在喉咙口拔不出来。同事盯着他皱眉,他只能把手机递过去,不再开口,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
他蹲下准备拿工具箱赶往客户家,却发现手指一碰到把手,就像触电般抖个不停,力度完全不受控制。他赶紧换另一只手抓住,颤抖仍旧止不住,手臂跟着乱抖,力气像被抽空,指节僵硬得发白,提拉动作东倒西歪,连掌心都开始发麻失控。他深呼吸,把工具重新放回地面,试着按住手背让颤意停下。缓解不过几秒,手臂就像打摆子般抖得更急,连拿水杯的动作都险些洒落。手指麻木无力,像夹着湿棉条,越使劲越不稳。周围同事惊讶地看着,他却只能低声说“歇一会儿”,心里慌乱更甚。
他撑着墙想起身继续干活,双腿刚一用力,就觉得小腿像被裹上厚布,麻木沉重。他急忙抓住配电柜稳住身形,却感觉下肢发冷,麻意顺着大腿往上爬。他硬撑着往门口挪动,口里喘着气提醒自己缓缓就好,但刚走一步,身体就猛然往右侧歪斜,像地面突然塌陷了一角,整个人失去平衡。左腿发软无力,右腿僵直拖拽,脚步一步深一步浅,怎么也迈不稳。到门口时,整个人猛地侧身撞到墙壁,手臂乱伸想找支撑,眼前的走道却被晃得像在倾斜,越走越偏,仿佛整栋楼都在推他往一边倒去。
他脚下一滑终于重重栽倒在地,发出一声闷响。同事们听到动静立刻冲上来,连忙把他扶起,却见他嘴角已经微微下垂,眼神发直。右臂耷拉着抬不起来,像完全失去了力气,双腿更是软得撑不住身子,整个人直往一边倒。有人吓得喊他的名字,他只是嘴唇颤动,却发不出完整的音节。几名同事急忙一边搀扶,一边大声呼喊,最后七手八脚将他抬到小区门口,拦下一辆出租车,慌乱地吩咐司机火速送往最近的医院。
韩立新入院后,急诊科第一时间安排了头颅CT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头颅CT平扫显示:左侧额叶及基底节区可见片状低密度影,最大径约2.6cm×1.8cm。血压测量:168/102mmHg(正常值:
随后进一步做了磁共振(MRI)及血流动力学检查。头颅磁共振DWI示:左侧额叶皮质下急性梗死灶,范围约2.5cm×1.7cm,T2Flair呈高信号。颈动脉超声示:左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1.5mm(正常值:急性脑梗死(左额叶),伴有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病情处于急性期,必须尽快抑制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因此第一时间启动静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具体用药为阿司匹林,同时配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以降低血管再度堵塞的风险。在血压管理方面,考虑到患者入院时高血压明显,给予缬沙坦,以稳定血压波动,减少对脑血管的额外冲击。血脂方面则使用阿托伐他汀,既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又可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再次梗死的可能。此外,还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吸氧支持,保证脑组织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在液体管理和电解质平衡上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确保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状态。
在即将出院前,医生特别叮嘱韩立新:“出院回家后的管理比住院治疗更为关键,你要坚持规律服药,绝不能自行停药或减量,否则会大大增加复发风险。饮食方面要做出彻底改变,避免油炸和高盐食物,餐桌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烟酒必须彻底戒掉,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也要严格限制。作息要规律,每晚保证七小时以上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运动方面,我建议每天安排30分钟左右的轻缓活动,比如散步、太极或舒展运动,但要循序渐进,切勿一开始就过量。”
出院回家后,韩立新每天按时服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饮食减少油盐,主食以粗粮为主,搭配新鲜蔬菜和鱼肉;油炸食品和夜宵彻底从餐桌上消失。每天傍晚,他会在小区里散步半小时,步速放缓,途中若感觉疲劳便停下休息。烟酒彻底戒掉,茶水也改成温和清淡的白开水。夜里他不再通宵值班,学会将突发报修交由同事轮替,保证睡眠至少七小时。妻子每天记录血压与血糖数值,贴在厨房的纸板上,提醒他时刻关注。这样的规律逐渐让他体力恢复,精神状态也比入院前稳定许多。
三个月后复查,韩立新的头颅MRI显示:左额叶原梗死灶范围明显缩小,仅残留小片状软化灶;颈动脉超声提示斑块较前稳定,无进展。血压:132/85mmHg(正常值:
2024年12月3日,韩立新在配电间里弯腰检查线路,正用螺丝刀拧紧接头,额头忽然一阵刺痛,像被钉子钉住一样突兀。他下意识揉了揉太阳穴,疼痛却越聚越紧,仿佛有人用铁箍从两侧狠狠勒住脑袋。痛意像鼓点般在脑中反复敲击,让他眼皮发沉,额头渗出细汗。他急忙直起身,靠在墙边深呼吸,又拧开茶缸灌了几口温水。疼痛稍有松动,但正要继续操作,疼痛又像钝斧劈开般蔓延到后脑勺,脖子僵直得转动不得,肩背肌肉跟着绷紧,整条后颈火辣酸胀,疼得呼吸都发涩。他意识到不对劲,却依旧咬牙继续修,汗水顺着鬓角直流。
他抬头去核对电表读数,眼前的数字模糊成一团,像是被雾气覆盖,怎么眯眼都看不清。眨了几下眼睛,黑影在视野边缘晃动,灯泡的光晕被拉扯成长条,刺得眼睛生疼。他赶紧用手揉眼,还眯着眼重新对准电表,可数字依旧在跳动漂移,越盯越乱,眼前一阵眩晕。他干脆蹲下身,让眼睛离近一些,还掏出纸巾擦拭眼角,以为是灰尘刺激。可模糊更严重了,整面电表盘像水波一样晃动,线路在眼里交错成重影,天花板的灯光也刺得发白。眼前的空间仿佛整个歪斜,他伸手去扶墙,却怎么也找不到准确的方向。他喘了几口气,小心翼翼站起来继续记录,数值正常。
他勉强修好电线,正准备关上柜门,一股眩晕猛地从后脑涌上来,整间屋子像是被人推着旋转。他双腿一软,身体重心瞬间偏移,手臂乱挥,却还是直直栽向地面。耳边嗡鸣声盖过一切,眼前只剩下旋转的白光。他撑地想爬起,指尖僵硬得张不开,掌心沉重得像压了一整块铁板。明明用尽全力,却只能微微挪动,手腕发酸,胳膊跟着颤抖,整只手像被钉死在地板上。挣扎间,他只觉得胸口发闷,四肢仿佛被抽去了知觉。意识急速下坠,他整个人瘫倒在地,一动不动。外头巡查的同事推门进来,见状大惊,急忙呼喊他的名字却没有回应。慌乱搀起他,发现脸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紊乱,当即不敢耽搁,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韩立新因突发头痛、视物模糊、晕厥被送至急诊,第一时间行头颅CT检查。结果提示:左侧颞叶及基底节区可见高密度影,范围约3.5cm×2.8cm,邻近脑室轻度受压,脑中线向右移位约4mm。颅内压监测值为32mmHg(正常值:7–15mmHg),血压186/110mmHg(正常值: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伴占位效应。
入ICU后立即启动抢救,给予静脉注射甘露醇以降低颅压,同时输注尼莫地平静滴控制血管痉挛,维持脑血流稳定。血压通过乌拉地尔持续泵入控制在150/90mmHg左右,吸氧、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经过积极处理,他的呼吸逐渐平稳,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5%(正常值:95–100%),心率控制在82次/分,血压也逐步下降。医生一度认为病情稍有缓解,监护仪参数稳定。
然而短短二十分钟后,患者突现血压飙升至200/120mmHg,心率骤然加快,瞳孔反射迟钝。监护仪报警声骤然响起,医护团队立即再次加大甘露醇剂量,并紧急推注地塞米松以减轻脑水肿,同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保证通气。即便如此,患者仍出现全身抽搐,随后迅速陷入深度昏迷,格拉斯哥评分降至5分(正常值:15分)。医生在病床边沉声宣布:目前病情极为危重,虽经抢救生命体征暂时维持,但已陷入深昏迷。
接到医院电话后,妻子匆忙赶到ICU门口,听见医生说“昏迷”时,整个人愣在原地,眼神一下子空洞下来。她的双唇发白,不住颤抖,嗓子里像被堵住了,半天吐不出一句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直到滑落下来,她才伸手扶住墙壁,身体摇晃得几乎要倒。她猛地攥紧随身的包带,指关节被勒得泛白,嘴唇哆嗦着重复着“怎么会这样”,声音急促而破碎。她抬头看着病房紧闭的门,眼神满是惊惧与无助,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倾覆下来,只剩冰冷的墙壁支撑着她。
她眼神通红,语气急切,声音发抖却带着刺骨的质问,看向医生:“我们把能做的都做了,他回家后规律吃药,饮食换成清淡,连油炸和咸菜都戒掉,每天晚上按时休息,烟酒一口没碰。我们还天天量血压血糖,把数据记下来给你们看,复查的时候明明说结果比之前好多了,你也告诉我们情况稳定。我陪着他一点点改变,一点点守着这些规矩,从不敢有半点疏忽。可是为什么,他还是突然病成这样?为什么明明一切都照着要求去做了,结果却还是躺在病床上不知能不能醒?我真的不明白,我们究竟还漏掉了什么”
妻子的质问声仍回荡在走廊,主治医生沉着安慰没有立即解释,而是立刻调阅韩立新的既往病历,从高血压、血脂异常到三个月前的脑梗死病史逐一复核。他详细查看了药物使用记录,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缬沙坦、阿托伐他汀,均在规范范围内,没有出现漏服或剂量不当的迹象。血压监测表显示近两个月内维持在135/85mmHg左右,血糖与血脂也在可接受区间。医生推演:常规危险因素似乎都得到了控制,那么为何仍会突发脑出血?他记下疑点,准备逐项展开。
接着,他将重点放在生活方式上,详细询问家属患者是否在家中有过剧烈情绪波动、过度劳累或夜间突发失眠等情况。妻子连连摇头,说他基本按时睡觉,白天仅在小区里慢步,没有重体力劳动。饮食上三餐清淡,荤素搭配合理,连盐量都严格控制在医生建议的范围内。吸烟、饮酒、浓茶这些旧习惯早已彻底戒掉。医生一边记录,一边暗自疑惑:常见的诱因似乎都已排除,可病情恶化的事实又摆在眼前,他心里的困惑逐渐加深。
为避免遗漏,他调阅了复查影像,再次比对三个月前与此次入院的头颅影像,试图寻找斑块不稳或血管新破裂的蛛丝马迹。血液化验结果也再次核查,包括凝血功能、肝肾指标、电解质平衡,均在合理范围内。随后,他召集了神经外科、心内科、影像科多名医生共同讨论,大家围坐在病房会议桌旁,逐一发表意见。有人怀疑是隐匿性血管畸形,有些微小畸形平扫CT很难发现,只有造影才能显影。有人提出可能与血压短时剧烈波动相关,比如夜间翻身、情绪波动,造成脑血管承受不了,瞬间破裂,但所有假设都缺乏实质证据。讨论持续了一个小时,仍没有一个可以确认的结论。
会议结束后,主治医生走出病房,心中沉重。他明白常规思路已被逐一否定,但真正的原因却依旧藏在暗处。病情进展如此凶险,如果再拖延下去,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后果难以估量。他深吸一口气,决定请求更高层级的帮助。于是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主任办公室,详细汇报病例经过与排查困境,请求主任亲自参与。电话那头沉默片刻,随即传来低沉的声音:我马上过来。主治医生终于心里一松,知道破局的关键或许要交给更有经验的人来完成。
主任赶到病房后,没有立刻翻阅厚厚的病历本,而是缓缓走到床边,目光落在昏迷中的韩立新身上。他转身询问妻子:“这段时间在家,他的精神状态如何?有没有特别的异常?”妻子赶紧回答:“整个人精神好多了,白天散步三十分钟,晚上也能一觉睡到天亮;血压每天都在家里测,记录表整齐地贴在厨房,波动范围很小;饮食清淡,以粗粮和蔬菜为主,鱼肉也搭配着吃;烟酒不碰,浓茶也换成白开水。”主任点了点头,笔下划过,脸色沉静,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他继续追问:“最近有没有外出?比如长途旅行、劳累的家务,或者情绪受到刺激?”妻子摇头,说从出院后就没离开过小区,最多就是买菜,平时都很安稳。女儿在外地打工,每周打个电话,没有大的矛盾;邻里关系也和睦,没有争吵。主任轻声“嗯”了一下,继续问:“那有没有偶尔头晕、眼花、乏力的表现?”妻子说没有,反而觉得气色比以前好,脸色红润,走路有力。主任眉头微微舒展,似乎在确认:患者的生活方式几乎无懈可击,看不到明显漏洞。
主任并没有停下,而是将话题引向用药:“在家用药是否按时?有没有出现忘记或自行更改剂量?”妻子立即拿出药盒,每个分格都整齐地摆放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她自豪地说:“我每天亲手盯着他吃,从来没有落下一次。复查结果你们也看过,血压血脂控制得很好。”主任看了看这些药盒,仔细询问是否有额外买过保健品或偏方,妻子一再强调绝无此事。病历、数据、家属回答,几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健康轨迹,丝毫没有漏洞。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几乎是最标准的康复模式。
就在众人以为所有问题都问完时,主任忽然转变角度,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探究:“你们家平时喝水是怎么喝的,是用饮水机吗?”妻子一愣,赶紧否认,并回答了问题。主任长长叹了一口气:“从饮食到作息,你们能做到的几乎都做到了,主食换成了粗粮,荤素比例恰当,连油炸和咸菜都彻底戒掉,运动量控制得刚刚好,药物一粒不落,每一次复查都显示向好的方向在走。可以说,这样的配合在病房里是极少见的,我们本以为这样的坚持会让他逐渐远离危险。可是当所有大方向都把握住了,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细节,反而成了压垮身体的真正关键。正是这些细节,悄无声息地积累,最后在某个瞬间集中爆发!你们的努力没有错,但就是这点看似微不足道的疏忽,把他推到了不可逆的境地!”
韩立新家老小区的管道年久失修,自来水放出来常常带点黄锈味,但韩立新习惯把头一盆水倒掉,之后就直接烧开喝,觉得没什么大碍。但事实并非如此,铁管长期与水接触后,内壁会产生锈蚀物,其中包含铁锈颗粒及多种重金属成分。这些成分在高温下不会完全被清除,反而可能融入水体中。饮用后虽然短期内不一定有明显不适,但会在血液循环中不断积累,成为慢性负担。尤其对已经存在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人群来说,这种长期暴露可能进一步加重血管的脆弱性,为突发血管事件埋下隐性风险。看似干净的开水,其实仍可能携带看不见的危险成分。
更重要的是,管道中的重金属沉积常常肉眼难以察觉。铅、镉、锰等物质在老旧铁管内壁逐渐释放,即便是低浓度,也会在人体内缓慢沉积。长期进入循环系统,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弹性下降。研究显示,重金属暴露与脑血管事件风险呈正相关,即使在复查数据看似稳定的韩立新身上,也可能成为关键诱因。尤其是脑血管本就受过梗死或狭窄损伤的人群,这种日积月累的伤害难以通过常规化验检测体现出来。每一次看似“合格”的检查结果,可能都掩盖了微小却持久的破坏。
此外,水中残留的铁锈颗粒本身也会引发连锁反应。进入体内后,铁离子过多会促进氧化反应,增加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加速血管老化和硬化过程。自由基长期作用于血管壁,会让血管逐渐失去韧性,更容易在血压波动时出现破裂。这类损伤常常潜伏多年才表现出来,一旦触发,后果却极为严重。对于本就有高血压基础疾病的人而言,这种损伤比普通人更快积累。很多家庭习惯用水多年未换管道,正是在不知不觉间承受了这种隐形的威胁。
饮水方式的不当往往被人忽视,却可能让潜在的风险进一步放大。虽然把头一盆水放掉能够减少部分沉积物,但这只是去除了表层的锈蚀,并不能彻底避免管道中析出的金属成分进入体内。特别是在夜间长时间静置后,管道内的水几乎没有流动,铁锈、铅、锰等金属离子会在狭窄管道里逐渐溶出,使水质在无声无息中发生改变。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杯水,往往被认为是最清洁的,但事实上这段时间积存的水往往含有更多的杂质和金属元素。如果直接用它烧开饮用,摄入的污染物浓度甚至可能比白天用水更高。长年累月,这种方式等于反复增加血管内皮的损伤频率,逐渐消耗血管的修复能力。对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来说,这类被习惯性忽略的小细节,可能会成为决定性诱因,在一次血压波动时引发严重后果。
从韩立新的经历可以看出,哪怕复查结果再理想,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得很好,生活规律看似完全合格,如果忽略了水源这样的小细节,仍然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老旧铁管里的锈蚀物和重金属,哪怕微量长期摄入,也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持续刺激,让血管壁一步步失去弹性。复查时看似数据稳定,可在这样的刺激下,血管实际上早已暗暗被腐蚀。最终,在一次压力波动中,脆弱的血管轰然破裂。它提醒人们,健康不仅仅是大方向的控制,更要关注生活中那些被习惯性忽视的小细节。
内容资料来源:
[1]杜甫.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婚育与健康,2025,31(16):73-75.
[2]李辉,张一娇,郭会敏,等. 血府逐瘀胶囊对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5,22(05):904-908.
[3]冯美静,田俊超,崔志杰.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5,40(08):1982-1986.
(《51岁男子脑梗死吃氯吡格雷,为何脑出血找上门?他忽略了关键2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