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打不下去?裁决结果出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19:28 1

摘要:这一轮美国的关税风波,真正的转折点其实是在法庭上。近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直接判定特朗普政府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搞的“大范围全球关税”不合法。说白了,法官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这部法律压根没给总统“随心所欲加税”的权力,征税这事儿说到

这一轮美国的关税风波,真正的转折点其实是在法庭上。近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直接判定特朗普政府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搞的“大范围全球关税”不合法。说白了,法官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这部法律压根没给总统“随心所欲加税”的权力,征税这事儿说到底还得国会说了算。

这相当于把权力的界限明明白白摆到台面上,总统难道能绕过国会,拿“紧急状态”当挡箭牌,把关税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吗?不过裁决出来后,法院也留了个缓冲期,让这些关税暂时维持到10月中旬,给白宫留了点时间去美国最高法院接着打官司,也算是没把事做绝。

特朗普肯定是不服的,他在社交媒体上连着发文,一口咬定“所有关税仍然有效”,还把这个裁决说成是“政治操弄”,甚至把话说到了极致,宣称“美国可能会沦为第三世界国家”。这话听着就像是在给支持者打气,同时也是在给最高法院施压——言外之意就是,你们要是敢把关税取消了,美国可就彻底完了。

白宫团队也立马跟上,美国司法部当天就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还要求加快审理节奏,最好9月就能决定受不受理,11月就开庭辩论,那叫一个急不可耐。财政部长、商务部长这些官员也没闲着,一起上阵给法院递材料,直截了当地说这个裁决会让美国在外交上丢大人,正在谈的事儿全得黄,其他国家说不定还会搞报复,就连已经敲定的一些框架协议都可能打水漂。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手里的权力被削弱了,谈判时能拿得出手的筹码自然也就没了。

这么一来,白宫想靠“紧急状态”在全球搞“对等关税”的空间就小多了,要是还想动关税,就得老老实实走国会的正常程序,一步都不能少。对特朗普团队来说,这可不光是个法律问题,背后还牵着整个对外政策的节奏和力度,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外界看这件事,也没只把它当成简单的法律争论。要知道,过去这一轮里,关税简直被当成了“多功能工具”——既能保护制造业、减少贸易逆差,又能当谈判时的筹码,还能稳住自己的基本盘,简直是“一身多职”。从账面上看,美国也确实靠这个赚了不少,美国海关公布的数据就在那儿摆着,关税收入累计到了数百亿美元,实打实的进账。但钱是收上来了,麻烦也跟着来了:物价蹭蹭往上涨,3%到5%的涨幅大家都能真切感受到,超市里的东西贵了不少,企业的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日子都不好过。

民调结果也能看出门道,支持关税的人还不到四成,反对的人却超过了一半,明显是“不买账”的居多。关税这东西,短期看好像挺厉害,能表明态度,谈判时也能当“杠杆”用,但时间一长就露馅了——这钱其实是从消费者和企业口袋里掏出来的,这个矛盾根本躲不过去,早晚会爆发。

更让人头疼的是不确定性。白宫想用关税打压对手,可企业最怕的不是多交税,而是规则“朝令夕改”——今天一个样,明天又一个样,谁扛得住啊?这几年,供应链已经被折腾得够惨了,不少跨国公司在订单、备货、生产布局上都做了调整,开始琢磨“多点分散”和“就近生产”,就是怕再被政策变动坑了。

盟友那边也没闲着看热闹。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想办法,反制、谈判、搞豁免,各有各的招,有的还暗地里较劲儿。像印度这样的国家,面对美国的高关税,想法更直接,有媒体说印度“可能在偷着乐”,这其实是在提醒美国:你关税打得越狠,别人转身走得就越快,最后只能是“孤家寡人”。

不过这次裁决有个细节很关键:法院没动《1962年贸易扩展法》232条款下的行业关税,所以汽车、钢铁、铝这些行业暂时没受影响,算是躲过一劫。对美国国内相关产业来说,这也算是个小小的安慰。但那种“全面撒网”的全球对等关税被卡住了,白宫原来那种“一张网罩住多数国家、多数品类”的霸道做法,以后肯定行不通了。

现在外界最关心两个问题:最高法院会不会受理这个案子?受理之后会不会改判?目前最高法院里,保守派法官占多数,大家都觉得这对特朗普挺有利。但重大案件的裁决,可不是只看政治倾向就能定的,法条内容、以前的判例、办事程序,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哪一个都能影响结果,没那么简单。

而且上诉的过程肯定得花不少时间,就算拖到明年夏天,对白宫来说,短期内还能维持关税,谈判也不会马上垮掉,这也算是战术上的“以时间换空间”了。

白宫还抛出了一个更大的数字:要是最后裁决拖到2026年,累计征收的关税可能会到“7500亿到1万亿美元”,到那时候再取消,肯定会引发“大混乱”。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拖得越久,越难回头,到时候想收手都收不了了。

中国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一直很稳,核心想法没变:取消那些不合理的加征关税,能谈就好好谈,该反制的时候也绝不会手软,始终是“有理有据,有进有退”。中美下一轮经贸会谈正在准备,中国不管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多热闹,只看谈判能不能出实际结果,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段时间更像是个“机会窗口”,得抓紧补好供应链的短板,调整好订单结构,推进替代方案和本地化验证,把风险拆解开,不能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只要美国的政策还这么没谱,产业转移就不会突然变方向,更多是一步一步“降低风险”,稳扎稳打。

这种调整虽然慢,但方向很明确,以后再想改回来,成本只会越来越高,相当于“开弓没有回头箭”。

回头再看特朗普说的“美国会变成第三世界国家”,这话是不是太夸张了?说实话,这话吓人的效果比实际意义大得多,纯属“危言耸听”。美国真正强不强,不在于有没有关税这把“刀”,而在于规则稳不稳定、制度可不可信、经济自身有没有效率,这些才是根本。

关税可以当短期工具来谈判,但要是把它当成主要办法,长期下来,损害的是美国自己的信用和体系,简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这个裁决,其实就是在提醒:越过法律边界,短期看好像挺顺手,但长期看坏处比好处多得多。把国家安全和经济政策绑在一起用力,虽然能更快动员起来,但社会要付出的代价也更高。该明确的边界就得明确,该走的程序一步都不能少,不能瞎来。

从更长时间看,关税战已经把美国的权力结构、对外政策和经济逻辑都摆到了一块儿,让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其实这也不是坏事——有争论,才能明确边界;有了边界,体系才能稳定运转。关税还能不能打下去,关键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而在于用这个工具有没有章法,不能瞎折腾。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这点要是拎不清,早晚得栽跟头。谁先明白这一点,谁就能少走弯路。

关税战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只靠关税这一招一直打下去,总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裁决最后会不会落地,决定了未来要走哪条路:要么回到制度的轨道上,虽然慢一点,但更稳;要么接着靠关税找感觉,赢一阵,累一阵,最后说不定还得栽跟头。

特朗普用“第三世界国家”吓人,能不能吓住法院不好说,但肯定会让市场害怕,毕竟大家都怕政策不稳定。这种氛围对美国的长远利益可没好处,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来源:大国剑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