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锦月如歌》豆瓣5.1,九月《与晋长安》掉到4.8,刚上线的《足迹》连热搜都没爬上去就沉了。
三个月连扑三部男主,爱奇艺还死磕他,观众却先跑了。
八月《锦月如歌》豆瓣5.1,九月《与晋长安》掉到4.8,刚上线的《足迹》连热搜都没爬上去就沉了。
三部戏砸下去,血条直接见底,平台却继续给S+剧本,理由只有一个:他是爱奇艺自己签约的艺人,丞磊。
网友扒出合同细节:2022年签的独家长约,违约金高到九位数。
平台为了回本,只能把项目往他身上堆,像极了把全部筹码押在一张 rookie 卡上的赌徒。
更扎心的是,这三部戏里有两部原本定的不是他。
《锦月如歌》最初找的是靠《少年派》翻红的郭俊辰,对方档期冲突;
《与晋长安》原定王鹤棣,因番位问题谈崩。
空出来的位置,被公司直接按头换上丞磊,连试妆都省了。
观众不是傻子,一眼看出违和。
古偶需要少年感,他93年的脸在滤镜里依旧疲态明显;
将军人设要挺拔骨架,他177cm的身高同框被女主压一头;
最致命的是台词,气口乱、情绪平,被吐槽像AI朗读。
有人翻出他去年直播切片,读粉丝来信把“踽踽独行”念成“禹禹独行”,现场没人敢纠正。
基础文化储备跟不上,复杂角色就浮在表面,只能靠配音老师救场,口型对不上又出戏,恶性循环。
平台其实早收到预警。
内部观影会打分表流出,三部戏“表演完成度”一栏平均只有C+。
但项目已经启动,广告商合同写明“男主为丞磊”,换人就得赔品牌方双倍。
只能硬上,再砸营销费洗广场,结果越洗越黑。
同样的错,三年前已经犯过一次。
当年《新白娘子传奇》押何泓煊,连扑后平台总结报告里写:
“速成流量≠抗剧生,资源超载反噬品牌。”
如今只是换了个名字,剧本又重演。
观众换台速度比资本转身更快。
爱奇艺今年三季度会员流失260万,财报电话会上被股东点名质问:
“为什么还在给不稳定演员核心项目?”
管理层只能回应“长期布局”,股价当天跌掉8%。
对丞磊本人而言,高强度进组等于慢性。
一年365天,有340天待在横店,A组拍完立刻B组接上,没时间读完整剧本,只能让助理把台词拆成每日表格背。
健身、骑马、武术课全停,打戏靠替身剪接,身形越来越薄,镜头里肩膀撑不起盔甲。
更惨的是路人缘。
去年《云之羽》刚攒下一点好感,今年三连扑直接把滤镜打稀碎。
超话里大粉宣布停更,后援会账目被质疑,站姐卖掉长焦镜头,说“追不动了”。
流量池子见底,下一部戏再扑,就真要从S+跌到A级,甚至男二。
行业里其实有解。
同期对比,张新成用四年时间只拍三部戏,每部留足四个月围读训练,结果《天才基本法》《光渊》口碑稳在7分以上。
平台愿意等他,因为“确定性”比“速成”更省钱。
观众也买账,看到演员明显进步,自来水安利比买热搜便宜十倍。
爱奇艺不是没钱,是等不起。
短视频平台抢时长,长剧必须三个月内造出新血包。
于是把新人当耗材,一年三部,赌中一部就回本。
赌不中,换人继续上,横竖成本转嫁给广告商和会员。
可观众已经学会用脚投票。
弹幕里刷“看到男主名字直接退出”成为新梗。
播放曲线显示,前三集还能靠营销冲8000热度,第四集开始断崖,24小时掉1500。
后台算法一算,ROI低于1立刻停宣,剩下一半预算直接打水漂。
再不做调整,损失的不只是钱。
平台品牌受损,观众信任度下滑,后续项目招商更难。
演员本人被贴上“扑街体质”,想翻身得花双倍力气。
整个剧组几百号人的心血,因为一个人没准备好,全部归零。
给所有想走捷径的人提个醒:
资源可以把你送到镜头前,却送不进观众心里。
戏比天大,流量只是门票,演砸了,门票立刻作废。
下一次开机前,先问问自己:台词真的熟了吗?角色真的信了吗?
如果答案有一丝犹豫,就别怪观众无情,因为遥控器在他们手里。
来源:沙滩篝火旁舞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