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黔东南州司法行政系统在婚恋家庭纠纷调解中,巧妙融入民歌、鼓楼议事、苗族茶文化等民族元素,创新推出多种“枫桥式”调解工作法,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GZSF
近年来,黔东南州司法行政系统在婚恋家庭纠纷调解中,巧妙融入民歌、鼓楼议事、苗族茶文化等民族元素,创新推出多种“枫桥式”调解工作法,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侗族大歌队在全州“综治平安建设宣传月”集中宣传活动上展演普法侗歌。(邹光学 摄)
民族歌曲融入调解,法治精神润物无声
黔东南州居住着苗、侗、汉、水、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1%。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成为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创新调解工作的源泉。
“我们挖掘民族文化中‘和合’‘礼让’‘包容’等积极元素,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调解方法。”黔东南州司法局人民参与和法治促进科负责人说道。
省督导组到雷山县郞德南猛村督导苗歌普法宣传阵地。(邹光学 摄)
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1314美丽调解法”令人印象深刻。调解员杨胜英向记者介绍:“调解开始时,我们会为当事人奉上一杯银球茶,讲述苗族先辈团结和谐的故事,用动听的《苗族劝和歌》劝慰双方‘以美丽回答一切’”。歌声成为化解怨气的良药,引导双方回归“寻找美丽、享受美丽、留下美丽”的初心。
黎平县的“四字杯调解法”则充满民间智慧。调解员使用写有“法、德、理、情”字样的瓷杯为当事人倒茶,对明理守信者以“四字杯”敬茶表达敬意,对一时固执者则以普通杯示意,同时组织双方合唱《家庭和谐,幸福常在》侗族歌曲,在对比中引导其回归理性。
全州司法行政系统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大比武活动在凯里举办。(邹光学 摄)
“鼓楼议事”现代化,纠纷化解在基层
鼓楼是侗族村寨议事决策的重要场所。黔东南州将这种传统议事形式与现代调解制度相结合,形成侗寨“鼓楼调解”、苗家“长廊调和”新模式,有效化解婚恋家庭纠纷。
从江县司法局停洞司法所推出“查、梳、法、情、访”五字工作法。调解中,调解员邀请村里老人、歌师和双方亲友,在鼓楼里举行调解会。“我们先由歌师唱起劝和歌,然后让村里老人讲述侗族祖先制定的家规家训,最后我们解释民法典相关条款。”吴某军说,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共同作用下,让矛盾双方和解。
剑河县司法局仰阿莎街道司法所利用“法治长廊”,创立“搭桥连心”梯次调解工作法。调解员小杨回忆起去年冬天的一对夫妻,因长期两地分居产生信任危机,两人来到司法所求助。“我们没有急于调解,而是先泡上热茶,聊家常,了解他们的恋爱经历。”随后,司法所邀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请来当地银饰工匠,让夫妻共同学习制作银饰,在协作中重建信任。一个月后,两人重拾感情,丈夫决定回乡创业,结束分居生活。
志愿者在雷山县大塘九十九爬坡节现场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雷山县司法局 供图)
法治服务暖人心,筑牢家庭“防护网”
黔东南州在纠纷调解中始终贯穿着普法宣传和法治服务,将对群众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
律师、普法志愿者在台江县排羊乡九摆村向群众进行“双语普法”。( 邹光学 摄)
凯里市推出“124”工作法,搭建市级婚调平台,运用“八单一表”和“1+8+N”两项机制,用好四大职能,实现婚恋纠纷化解率不断提升。该市还培养了1100余名“法律明白人”,用民族语言开展普法宣传。在凯里市舟溪镇某村,我们见到了苗族妇女潘某英。她曾经因为丈夫长期酗酒而来到调解站求助。“法律明白人”王大姐先耐心倾听她的诉说,然后用苗语解释反家庭暴力法的相关规定,帮助她申请法律援助。“王大姐不仅帮我维权,还邀请村里老人和我丈夫谈话,按照苗族习惯法进行劝导。”潘某英笑着说,现在丈夫戒了酒,夫妻重归于好。更令人欣喜的是,她也成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开始帮助其他遇到困难的妇女。
麻江县妇联推行“4+4”工作法,创新性地将法治宣传与传统苗绣相结合。县妇联主席李春梅指着展出的苗绣作品介绍:“我们组织妇女们一边学习苗绣技艺,一边学习法律知识。这些作品既有传统图案,融入‘和谐家庭’等法治元素。”
《法治中国》剪纸作品。(施秉县司法局 供图)
在丹寨县司法局雅灰司法所,我们见到了正在学习心理知识的调解员王某某。“我们坚持‘严排查、强协作、巧引导’,推行‘人民调解+心理疏导’模式,对当事人开展心理干预和伦理感化,达到‘事心双解’目的。”
民族文化赋新能,基层治理显成效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民族实践,是黔东南州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相结合的成功探索。在黔东南,调解员不仅是化解矛盾的行家里手,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法治精神的传播者。
侗族歌师在鼓楼下齐唱《劝和歌》。(吴光辉 摄)
他们用歌劝和、以茶明理、在鼓楼断事、在长廊止分,将法律、道德、情理、创业融为一体,不仅化解了纠纷,更温暖了人心,筑牢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石。
据统计,2021年来,黔东南州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婚恋家庭纠纷17008件,调解成功16412件,群众满意度从2020年的91.3%提升至2024年的98.7%。
三穗县城风光。(邹光学 摄)
如今,走在黔东南的村寨中,既能听到传统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也能听到群众朗朗上口的法治歌谣;既能看到精美的苗绣侗锦,也能看到融入法治元素的民间工艺品。丰富的民族文化正成为民族地区婚恋纠纷调解“金钥匙”,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法治精神以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当地民族地区特色的社会治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作者 邹光学)
审核:袁萍初审:杨潇校对:王俊编辑:刘丽梅邮箱:qwpf2016@163.com2025年第565期(总第3347期)
来源:贵州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