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海风点亮心灯——平潭教师用爱照亮海岛学子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22:03 1

摘要:从1996年站上三尺讲台至今,已有29载。当时,吴云梅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中文系毕业后,服从分配,返回家乡平潭,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这些年,她用一支粉笔、一颗初心,在乡村讲台上默默耕耘。

三尺讲台,承载无数梦想;四季耕耘,守护桃李芬芳。在教育这条漫漫长路上,总有一群人,以课堂为土壤,以钻研为雨露,静默扎根,笃行不辍。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三位长期坚守岚岛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讲述那份跨越年代的师者初心。

“70后”吴云梅:为海山娃推开望向世界的窗

学校:平潭第二中学 教龄:29年

9月2日,平潭第二中学七年(1)班教室,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孩子们专注的眼睛里。讲台前,语文教师吴云梅手持新课本,和孩子们一同在美妙的语文世界中徜徉。

从1996年站上三尺讲台至今,已有29载。当时,吴云梅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中文系毕业后,服从分配,返回家乡平潭,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这些年,她用一支粉笔、一颗初心,在乡村讲台上默默耕耘。

平潭第二中学教师吴云梅(右二)讲解习题。

上世纪末的海岛,交通不便,教育资源相对不足。“1999年,我调入平潭第二中学时,当时学校教学设备十分简陋,一块斑驳的黑板、几支短小的粉笔,基本就是课堂的全部……”吴云梅回忆说。眼下,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生动、多元。她不禁感慨:“教育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在海岛乡村,教师往往需要身兼多职,是传授知识的先生,也是陪伴成长的“父母”。吴云梅认为,孩子们的成长应当更快乐、更自信。而作为教师,更要持续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才能将更广阔的世界带到海岛孩子的面前。

“乡村教育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知识要教,心更要育。”两年前一个周日的傍晚,吴云梅接到了一通焦急的电话。“吴老师,我女儿因为情绪持续低落,厌恶学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电话那头,学生母亲哽咽的声音,重重地落在了吴云梅心上。

第二天晨读时,吴云梅轻轻走到那个始终低着头的女孩身边,轻声说:“不开心的时候,试着把它们写成文字,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当是和另一个自己说说话,好吗?”起初,女孩只是沉默。后来,吴云梅一步步鼓励她:“文字不会逃走,也不会评判你。你可以在里面安放所有的心情。”她还带着女孩一起阅读,分享感悟……渐渐地,女孩的眼神不再闪躲,开始乐于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性格也变得更加阳光开朗,愿意主动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顺利考取了理想的高中。

吴云梅的办公桌上,总会不时冒出些“小秘密”。有时是一张学生的手绘卡片,有时是一张悄悄塞进的纸条,字迹稚嫩却真诚。去年教师节,2011届毕业生林小玲重返母校,将一束亲手编织的花轻轻放在老师面前。花束旁的卡片上留下一行温柔的字迹:“青春有幸,感恩有您,为我领航一程。愿您快乐,不止今日,而是岁岁年年。”这句话,吴云梅反复看了许多遍。如今,这束不会凋零的花依旧在她案头灼灼盛放,像一枚温柔的勋章,静述着那些不曾言说的师生情谊。

回首这些年的乡村从教路,吴云梅只是微笑:“我只是全国许多乡村教师中普通一员,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陪海岛娃娃们奔赴更远的世界。”

“80后”丁耀:成为陪伴学生成长的“大圆”

学校:平潭东庠学校 教龄:16年

今年37岁的丁耀,是平潭东庠学校唯一的物理教师。2009年,从长春师范学院物理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平潭,成为讲台上的普通教师。2022年,他考进平潭东庠学校,除了日常物理课程教学,还要教授八年级道法,兼任教务处副主任。事务繁杂,他始终能量满满。“教师这个职业,看似平凡,却是由无数个‘小圆满’组成的。每一个学生的微笑,每一届学生的毕业,对我来说,都是最好的礼物。”丁耀说。

平潭东庠学校教师丁耀(左三)与学生交流。

2024届学生王雨晴曾因物理学习困难而成绩低迷,丁耀利用课后时间耐心辅导,最终,王雨晴不仅成绩大幅提升,更如愿考入平潭一中。离别时,她一句“耀哥,谢谢您”让丁耀热泪盈眶。至今,王雨晴仍通过微信与丁耀分享高中生活,亲切地称他“耀哥”。

除了课业辅导,丁耀更注重心灵的陪伴。课间他总会走进教室,与学生闲话谈心;学生犯错,他依据个性耐心沟通;课后他还常家访,与家长共同守护成长。在他眼中,“每一位学生都不一样,只有用心,才能真的影响他们。”

最令他难忘的,是临近中考前那段紧张艰苦而温暖的晚自习时光。夏夜湿热,蚊虫飞进晚自习教室。丁耀轻轻关上教室门,拿起一叠旧试卷卷成筒,细致地替孩子们驱赶飞虫。他一边轻轻挥动,一边幽默地宽慰:“你看,连蚊子都想来咱们班‘蹭课’,说明我们这儿有吸引力啊。”话音落下,教室里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

穿梭在课桌间,他不时俯身查看学生的习题,耐心讲解思路,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衬衫后背也逐渐浸湿。在他的陪伴下,嘈杂与躁动渐渐平息,教室重回宁静,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今年中考放榜,十六名学生中,十五人如愿考入高中。

随着离岛教育条件的改善,丁耀还积极开展仿真实验,让学生们在教室里就能动手操作、体验物理的奇妙。

“教师就是大圆,学生就是大圆中的小圆。教师唯有不断拓展知识边界,才能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丁耀说。当年,高中物理老师林勇以“大圆与小圆”的比喻,深深影响了丁耀。

谈及教师节愿景,丁耀说,将不断学习新方法、新知识,更好地教授学生。“祝愿所有老师节日快乐——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90后”陈海燕:弯下腰,用心听孩子说话

学校:平潭城关第二幼儿园 教龄:7年

“小朋友们,大家中午好!欢迎来到绘本馆,我是爱讲故事的海燕老师,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是《你好,灯塔》……”9月3日,平潭城关第二幼儿园绘本馆,一个温柔的声音响起,1998年出生的陈海燕微笑着坐在孩子们中间,手中捧着绘本《你好,灯塔》。她是小班年段长,在这片童心天地中,已耕耘了七年。

陈海燕(右三)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

几年前,一个名叫璇璇(化名)的女孩引起了她的注意。当其他孩子追逐嬉戏时,她总是一个人蜷在教室角落,握紧彩笔,埋首于自己的画中世界。陈海燕没有急着要求她开口。她只是每天轻轻走近,然后蹲下身来,让自己的目光与璇璇齐平。“璇璇,你画里的天空为什么是紫色的呀?是不是藏着什么神奇的故事?”她的声音柔和,像午后透过窗帘的阳光,“老师好想听你讲一讲。”起初,璇璇只是抿着嘴,偶尔点头或摇头,笔尖却越握越紧。陈海燕并不催促,她有时只是安静地陪在旁边,偶尔递上一支新颜色的彩笔,或一句轻轻的赞叹:“这朵云画得真软,像棉花糖一样。”

转折发生在普通的一天。当陈海燕又一次指着画中一个小人影问“她要去哪里”时,璇璇低声说:“她……想回家。”尽管声音很小,陈海燕却立刻回应,笑着说:“原来她有点想妈妈了,对吗?”孩子轻轻点头,嘴角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扬起。

“画了什么”“小猫后来高兴了吗”“这座山远不远”……从那以后,陈海燕每天都抽时间专门和璇璇互动交流。这轻轻推开孩子心中的窗。璇璇的回答也从零散的词语,慢慢变成完整的句子,最后竟能流畅地说出一整幅画里的情节、情绪甚至想象中的对话。“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愿说,只是需要有人愿意以他们的方式弯腰,等待。”陈海燕说。

“幼儿教育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看见’了每一个孩子。”陈海燕说。她相信,对于那些不善表达的孩子,要为他们找到另一种“语言”。从倾听与记录出发,甚至开发出“班本小记者”课程,让孩子在采访、表达中建立自信。

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变得更敢于表达自己。璇璇转学前,她的妈妈特意发来信息:“谢谢您如此用心‘听’她说话。我们做父母的,反而常常忽略了孩子细腻的内心……”

“有人说,幼儿园老师最容易被孩子忘记,他们还太小,长大可能就不记得老师。”她却不以为意。“教育是‘慢艺术’,你得相信,你播下的爱和耐心,也许不会立刻开花,但它会悄悄融进孩子的生命,成为他们人格底片中温暖的部分。”她希望自己永远葆有这份童心,成为孩子们童年记忆中一道温暖的光。

记者手记

成为光,照亮海山娃的梦想

咸咸的海风,拂过海岛校园,一个个温情的教育故事正在发生,触动人心。

平潭二中吴云梅老师二十九年如一日,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年代,走到智慧屏幕辅助教学的今天。她说,“教书是良心活”。这一句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职业信念。在她看来,她守护的不仅是课堂,更是孩子们对未来的想象。

平潭东庠学校唯一的物理老师丁耀,习惯在习习的海风中备课,在暑热的晚自习教室里,用耐心和细心陪伴孩子学习。他相信“教育是由无数‘小圆满’组成的”。他关于“大圆与小圆”的比喻,不仅来自恩师的传承,更已成为他自己作为师者的哲学——师生之间,其实是彼此照亮、共同成长。

在平潭城关第二幼儿园,陈海燕老师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画纸里的“语言”。她让我们看到,教育最初的形态,原来可以这样温柔——不是俯视,而是平视;不是灌输,而是等待。她说,也许自己可能很快会被孩子忘记,但她仍愿做那一缕“温暖的光”。他们年龄不同,却有着同样的海岛教育情怀:是责任,更是热爱;是坚守,更是创造。他们相信,成为一名优秀的海岛教书人,需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多智慧、更多爱。

他们像一座座灯塔。在茫茫的大海之滨,默默站立,持续发光,不是为了被看见,而是为了照亮这些海山娃的前行路,告诉他们:有光的地方,就有方向。

值此教师节,向所有如灯塔般守候的海岛教师道一声:“节日快乐。愿你们被岁月温柔以待,桃李芬芳,一生光明。”

来源:中国平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