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判方向的日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22:05 1

摘要:2024年11月,首相选举会议上小憩的石破茂和打哈欠的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日本政客是一个垂垂老矣的群体,仅有的年轻人往往都是二代出身。

石破茂“体面”辞职后,日本政坛一地鸡毛,许多社会深层次问题也再度引发人们的讨论。

本篇以日经新闻的几篇反思性文章为基础,穿插着一些评论,谈谈日本对自己的诊断。

2024年11月,首相选举会议上小憩的石破茂和打哈欠的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日本政客是一个垂垂老矣的群体,仅有的年轻人往往都是二代出身。

在昭和时代(至1989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曾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如今日本的名义GDP已跌到第四位,次于德国,且总量远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

2025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一份题为《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当中预计印度将在2025年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以4.187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4.186万亿美元。

这一信息立即被印度媒体大肆宣传,日本方面则显得有些失落。

实际上,不仅是GDP总量,日本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也已跌至全球第35位,在G7中垫底,被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超越。

现状不容乐观,未来则更加严峻,根据高盛预测的2075年的全球实际GDP排名,日本直接掉到了第12位,有声音甚至认为日本将恢复为发展中国家。

2010年之后,中美两国的GDP总量开始大幅甩开日本和其他国家。日本的人均GDP曾一度超过美国,现状已大幅下滑,在G7中倒数。日本人的睡眠时间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均在G7中垫底。

一项有趣的统计显示,日本人普遍睡眠不足,如上图所示,G7中美国人的睡眠时长排名第一,日本则是遥遥领先的倒数第一。

与之相对应的指标是劳动生产率,日本人的劳动生产率在过去三十年里仅提高8个百分点,而其他G7国家的生产率普遍提高到了2~3倍。

去过日本的朋友想必都有印象,东京地铁运行到非常晚,从早上5点到深夜12点左右,有些主干线路甚至是凌晨4点到次日凌晨2点。

或许也是因为睡得太晚,日本人习惯于早上在地铁、公交车里小眯一会儿,因此早高峰的车厢里反而比较安静,不宜大声喧哗。

东京台场有一个迷你版自由女神像。穿越图中大桥的地铁为“海鸥线”,2006年全线通车,采用全自动驾驶模式,放到十几年前非常惊艳。

简单介绍完宏观指标,接下来剖析几个具体领域。

日经新闻认为,日本综合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制造”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在巅峰期的1986年,日本的全球出口份额超过一成,如今已下降到3%。

这里面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为汇率因素。

1990年代大量日本企业因日元升值而将生产线转移到海外,家电及半导体等主要出口品类的竞争力下降。

2001年,中国出口总额首次超过日本,2022年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比例提高到17%——远远超过了日本巅峰期。

伴随着“中国冲击”,美国、德国等国家出口份额也有下滑,但没有像日本下降得那样快。

记忆力好的朋友们会有印象,2012年安倍重新上台后推出了所谓的“安倍经济学”,其中一条措施便是让日元大幅贬值。

之前几年里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是在1:13上下,而安倍初年这一比例迅速飙升至1:17,1:20。

于是大量国人奔赴日本扫货,东京大阪的商场里配置了不少的中文导购,当时比较有名的网红产品有马桶盖、电饭煲以及各种日本“药品”。

然而通过货币贬值增加出口毕竟是有限度的,事实证明起到了一点效果,但并不长久。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的家电风靡全球

,但现如今日本国内的平板电视市场中国企业已占据了过半份额,索尼和松下的市场份额均低于10%。

日本制造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竞争失败,误判了技术升级的方向。

早些年日本的家电及电子类产品非常强势,可这些年已经越来越平庸,逐渐被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赶超——今天还有谁去日本买电饭锅和马桶盖呢?

以电视为例,2010至2020的短短十年里,日本电视机的全球份额从35%下降到11%。

从贸易统计来看,日本的电子类产品在2010年代以后出现了贸易逆差,1990年代个人电脑被抢走,之后电视和显示器也被抢走,随着2007年iPhone问世,就连智能手机领域也沦为纯进口国。

日经新闻认为,日本企业没有意识到产品附加值由硬件转向软件的趋势,其押注的随身听、MP3/4、胶卷/数码相机等优势产品纷纷被淘汰,新时期电子类产品反而是来自美国、中国和韩国的厂商席卷全球。

截至目前,汽车已经是日本最不容有失的核心产业,因此日本国内对于中国电动车的发展一举一动都高度紧张。

下面把视角切换到股票市场。

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买卖资金是一国资本市场是否活跃的关键指标,交易量越是下降,就反映出资本投资该市场企业的吸引力减弱。

从买卖资金来看,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遥遥领先,其次是中国上交所和深交所,东京证券交易所排名第五,但与中美的差距年年扩大,2024年平均日成交金额约2400亿人民币。

收入水平方面,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在过去漫长的30年里持续持平——如果换算成美元,美国上涨了五成,德国上涨三成,韩国是两倍。

低工资会削弱劳动者工作的意愿,同时加剧低端消费。

为什么收入涨不上去呢,原因之一即高额负债,许多资金拿去化债了。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建设了大量交通基础设施,虽然新干线和城市铁路等大动脉能够维持较高的收益能力,但地方的“毛细血管”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堵塞”的情况逐渐加剧。

日本很多道路都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到2040年,预计约75%的路桥和约53%的隧道的使用年限都会超过50年。

无法使用的道路和老旧桥梁很难简单地延长寿命,日本必须重新讨论符合时代要求的交通网络。

影响日本经济的另一点关键因素是人口老龄化。

1991年,在日本总人口中,作为主要劳动力的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69.8%。

这一比例在2022年下降到58.4%,同样在G7中垫底,较中国和韩国低10个百分点以上。

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因数量上不敌中老年人,导致日本年轻人参与政治的意愿极低,根本没有想法去改变现状,颇有认命的味道。

昭和时代,20至29岁人群的众议院选举投票率达到六成,进入平成时代以后,这一比例腰斩到30%多。

以2021年日本众议院选举为例,20至29岁的青年人投票率仅为36.5%,远低于55.9%的总体投票率,约为60至69岁老年人的一半。

投票率低就代表着政治话语权低,在选举制度下,政客们自然倾向于照顾老年人的诉求,而忽视年轻人。

尽管罗列了诸多问题,但必须承认一点,日本社会的管理水平仍然十分在线。

虽然在许多领域出现倒退,但日本企业的利润情况其实并不差,社会基础设施的质量、婴儿死亡率、年轻人失业率、交通死亡事故发生率等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在国际机场的准点率方面,日本东京的羽田机场位居世界首位,治安状况在发达国家里也处于领先状态。

至于说地缘政治地位,日本当下的角色甚至愈发突出。

横须贺为美军第七舰队母港。

最后,借用日本前央行行长白川方明的一段话来结尾。

在《动荡时代:亲历日本经济繁荣与衰退的39年》一书中,白川方明有这样一段“甩锅言论”:

“因为货币政策比其他结构性改革见效快,短期内影响全局,大家对央行寄予各种希望,央行总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泡沫经济后期,(日本)民众曾强烈反对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泡沫经济崩溃后,却立即将货币政策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央行。

刺激政策只能是短期的,给‘治病救人’提供一个窗口,而非真正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任何货币政策本质上都属于‘花钱买时间的政策’,在争取到的时间内,社会必须做好应该做的工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