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牌对王牌9》开播后遭遇口碑滑铁卢,豆瓣差评占比超七成,许多观众直言“失望”、“难看”。阵容大换血、游戏缺乏新意、镜头分配不均等问题,使这档曾经的“国民综艺”陷入严峻的危机。
《王牌对王牌9》开播后遭遇口碑滑铁卢,豆瓣差评占比超七成,许多观众直言“失望”、“难看”。阵容大换血、游戏缺乏新意、镜头分配不均等问题,使这档曾经的“国民综艺”陷入严峻的危机。
一、阵容巨变引发连锁反应
新一季王牌家族经历了开播以来最大规模的常驻嘉宾调整。贾玲彻底退出、华晨宇退出常驻,沈腾也转为“飞行嘉宾”,仅参与部分期目录制。新加入的常驻嘉宾包括唐国强、金靖、于洋等,阵容扩充至九人。
核心喜剧搭档的缺失对节目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贾玲和沈腾之间“一来一回,笑点里全是默契”的化学反应难以复制。沈腾虽然尽力支撑,但常像“单口相声配了群观众”,效果大打折扣。
新老成员间的磨合也明显不足。73岁的唐国强老师因其资历和年龄,在节目中似乎受到了“特殊照顾”,例如在“发布会泼水”游戏中,所有嘉宾都被淋得头发滴水,唯独他被豁免参与。这种“过度照顾”反而把他架在了“不能犯错、不能狼狈”的位置上,使得游戏的公平性受损,喜剧的偶然性也没了。金靖作为新加入的常驻女MC,其表演风格被部分观众认为“用力过猛”,少了喜剧应有的“分寸感”和“共情”。
二、内容疲态与制作短板
游戏环节缺乏创新是观众吐槽的焦点。总导演吴彤虽曾承诺“每期只保留一个经典游戏,其余全新升级”,但首期节目中的“泼水、吃芥末、猜歌词”等游戏被观众认为“老掉牙”、“炒冷饭”,甚至有游戏环节设计被指模仿韩综,原创性受到质疑。
广告植入过多也影响了观看体验。首期节目广告时长占比近三分之一,强制植入从开场口播延伸到游戏环节,甚至因此打断嘉宾对话。
剪辑节奏混乱和镜头分配严重不均同样被观众诟病。小沈阳、蓝盈莹、张天阳、张海宇等嘉宾镜头“少得可怜”,几乎成了“背景板”,而王牌家族自身的镜头又显得“自嗨”,忽略了飞行嘉宾的价值,导致整个节目单调乏味,缺乏新鲜互动带来的火花。
三、“综N代”的普遍困境与反思
《王牌对王牌9》面临的挑战也是许多“综N代”的共同难题。许多综N代节目在内容创作上陷入瓶颈,缺乏创新,导致节目内容相似,模式化严重。同时,嘉宾阵容固化问题也值得关注,虽然邀请有知名度和话题度的明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观众,但长期来看容易使观众失去新鲜感。
此外,观众需求的变化也非常迅速。如今的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娱乐性,更希望节目能够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引发情感共鸣,满足精神需求。
四、未来展望:调整与突破
尽管差评如潮,但《王牌对王牌》IP本身仍拥有一定的观众基础。节目组若能在后续节目中根据反馈进行针对性调整,或许能挽回部分口碑。
优化阵容搭配与角色定位是关键。例如,让金靖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而非简单复制贾玲,真正挖掘唐国强等老戏骨的魅力和故事,而非将其当作“吉祥物”。
内容创新与模式升级也至关重要。需要真正推出有新意的游戏环节,减少广告的突兀感,并确保剪辑节奏和镜头分配的公平合理。
更重要的是,一档综艺的成功离不开嘉宾之间的化学反应和舒适氛围。如何在新阵容下重建这种“家族感”,同时又能给观众带来真诚的快乐和感动,是《王牌对王牌9》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牌对王牌9》的首播失利,为其后续表现敲响了警钟。它反映了“综N代”在创新与守旧之间的普遍困境。
后续节目能否根据反馈进行调整,是其能否挽回口碑的关键。毕竟,一档综艺若只剩硬凹的笑点和尴尬的场面,离没落也就不远了。
来源:饱饱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