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话说中庸》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话说中庸》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财富满仓,还是权倾天下?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这些都不是。
他曾在《话说中庸》中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 无智之智,是为大智,用智不如人智两忘。 ”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的智慧,往往来自于“无我”的境界。
可是,什么是真正的“无我”?
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当代的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总是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去计算、去筹谋。
遇到问题就查资料,问专家,用思维导图理清逻辑。
这样的方法看似科学,实际上却可能是南辕北辙。
南怀瑾先生指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恰恰是“不思考”。
不是不去思考,而是不刻意地、带有“求”的心理去紧张思考,而是在一种极度放松状态下的自然思考。
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蕴含着古圣先贤对于心性修养的深刻洞察。
在古代的一座山中,有位老僧人,修行了数十年,自认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每当有人来请教佛法时,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高深的理论,从因果轮回到空性实相,无不精通。
听者无不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行脚僧来到山中,听了老僧的讲法后,却问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师父,您说得这么好,可是您真的没有’我’了吗?”
老僧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当然没有了!我修行这么多年,早就破除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年轻僧人点点头,然后突然拿起桌上的茶杯,用力摔在地上。
“啪”的一声,茶杯碎了一地。
老僧大怒:“你这是干什么!这是我最珍爱的茶杯!”
年轻僧人淡淡一笑:“您刚才不是说已经没有’我’了吗?那这个’我’的茶杯又是谁的呢?”
老僧瞬间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他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可是当遇到触及自己利益的事情时,那个“我”立刻就跳出来了。
这种“无我”,只是表面的功夫,并非真正的境界。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 真正的“无我”并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达到的。
南怀瑾先生曾经详细分析过菩萨修行的不同阶段。
他说,当你用功好的时候,心境很平和的时候,自己好像确实没有我相了,别人侮辱你、打你一下都不会生气,觉得每一个人都很可怜、都很可爱,慈悲心会升起来。
这时候有了“平等性”,觉得我跟你都平等、一切平等。
可是,这样就叫做无我吗?
南怀瑾先生明确地说:没有!还早得很!
初地菩萨登地的时候,才刚刚见到了无我的这个平等性。
而真正达到无我,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行。
到了第八地菩萨,就是“ 无功用行我恒摧 ”,达到了第八地菩萨,拿禅宗来比方,就是到达破了重关的时候,进入了“无功用行”。
什么是“无功用行”呢?
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境界。
不需要用功了,自然都在用功,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都在慧中。
在水里游泳也好,你去打滚也好,跳舞也好,打架也好,开车也好,登山也好,滚下来也好,你都在定慧中,不需要用功了,自然有定有慧。
这就是“ 无功用行 ”。
历史上,禅宗的祖师赵州和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是位大禅师,八十岁了,还到处找明师、访道。
所以有“ 赵州八十尤行脚 ”的说法,到处参访善知识。
有人问他:老和尚,你是大祖师了,八九十岁了,还在外面跑什么?
赵州和尚回答说:为了这个要打成一片哪!此心还没有打成一片。
禅宗所谓的“打成一片”,还没有到达“无功用行”的境界。
如果你还要打坐作功夫入定才有道,不打坐不作功夫你那个道就倒掉了,这就不叫做“道”了,叫做“倒”了,就像茶杯要“倒”出来了一样。
用功才有道,不用功没有道,这个道还值什么钱呢?
不值钱了!
王阳明曾经对弟子周道通说过一段话,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思考:“ 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思考”本是心这个本体的发用功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如果我们不是通过心的发用,而是勉强用脑去试图想出一个办法,也就是我们说的绞尽脑汁,这往往不是最好的结果。
即便临时性地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但可能会有后面的不良的连锁反应出现。
为什么这么讲?
这就要回到“ 心即理 ”这个道理上来。
我们的心本就是和天道一体的,“道”在世间便为“理”。
所以我们的“心”其实是最讲“道理”的,是不偏不倚的。
那么“思考”作为心的功能发用,所得出的结论一定也是最为正确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有时思考出来的方法或者结论却是错的呢?
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澄明。
当带着私欲去思考问题时,心被遮蔽,自然是不符合“道”的。
心的发用自然也就是模模糊糊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刻意的思考也是不对的呢?
是因为刻意的思考本身就是“求胜心切”的私欲作祟。
所以我们的思考也会是模糊不清的,就会胡思乱想。
我们的思考一般都是在遇到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的时候出现的。
这个时候焦虑、烦躁的情绪布满全身,面临时间、客户的严苛要求,要达到在极度放松状态下的思考,可能吗?
这个时候,我们恰恰要问的,不是方法,不是别人的经验,而是要问自己的内心:“ 千思万虑,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 ”
也就是要问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是否符合天理,是否符合利他精神,是否能让内心安宁。
就是在这种反复叩问的过程中,我们的良知会逐渐清明起来,继而“ 感而遂通 ”,全身放松下来。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自己冒出来了。
这样的说法,其实一点也不神奇,也没有什么特别。
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都描述过,他们很多的创意都是在梦里梦到的。
马云也说过,天猫这个名字,是他坐在马桶上想到的。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大凡重要的,看起来比较成功的决策,没有一个是自己想出来的,都是在无欲无求的时候,无意间听到别人说到或者在哪里看到,从而触发了灵感,或者一觉醒来,突然就有了主意。
稻盛和夫先生的书桌上,干干净净,只有一块很小的书台摆件,上面写着三个字“ 要思考 ”。
稻盛老先生的“思考”,正是告诉我们要在心地澄明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生发的思考,而不是反过来,硬生生地用脑子去想。
“去思考”正是要在心地澄明上下功夫。
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顺应。
若以私意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 何思何虑 ”正是功夫!
人生在世,我们要面对的事情太多了,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没有办法用心去思考。
我们常常为了做事而做事,匆匆忙忙地完成任务,全然没想过做这件事的意义和目的何在?
因而浪费了每一件本来是修炼我们内心的事情。
有的时候,我们也讲,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上,就是要我们忘掉我们的私欲,在做事的过程中体会付出的快乐,那是一种很愉悦和放松的状态。
因为付出本身就是符合天道的,就是和内心相应的。
在极度用心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产品,做出来的文案,我们会发现是非常完美的。
产品即人品,其背后的逻辑就是如此。
可是,真正的“无我”境界,比这种思考的境界还要高深得多。
南怀瑾先生说,到了第八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达到“ 不动地 ”,才可以不退转。
没有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你功夫再好、智慧再高,还会退转,还会退到六道轮回里头去,还在那里转。
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在不动地才可以不退转。
但是到这个时候是“无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用功,无往不是道,无一不是禅。
到这个时候才是真做到了“ 有我的无我 ”。
“无功用行我恒摧”,永远真正无我境,人无我。
但是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只破除了人无我,法无我还没有到达完全干净。
南怀瑾先生讲到这里的时候,语气变得格外凝重。
他说,我们不仅是忘记了私欲,没有了思考,甚至连自己都忘记了,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借助上天的无穷智慧,赋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才是大智慧!
记住,不要刻意去想着“无我”,因为这不是想出来的,是真的要修炼的,是内心会告诉我们的!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无我”?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第八地菩萨的“无功用行”究竟是怎样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如何才能接近这种境界?这些关键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南怀瑾先生对古代大德修行经历的深入剖析中。
“无智之智,是为大智”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
南怀瑾先生曾经详细解释过,真正的智慧不是用脑子去想出来的,而是心性澄明后自然流露出来的。
当一个人达到了真正的“无我”境界时,他的智慧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不需要刻意去求,也不需要费力去想。
这种境界,在佛家称为“ 般若智慧 ”,在道家称为“ 自然无为 ”,在儒家称为“ 致良知 ”。
虽然名称不同,但指向的都是同一个境界:心性的完全澄明和自然流露。
南怀瑾先生说,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真我”和“假我”。
我们平常所说的“我”,其实都是假我——是由习气、欲望、情绪、知见等等组合而成的一个虚假的存在。
这个假我,时时刻刻在起作用,让我们产生分别心、执着心、嗔恨心、贪婪心。
而真正的“无我”,不是消灭这个假我,而是要透彻地认识到这个假我的虚幻性,不再被它所迷惑和操控。
就像古代有位大德说过:“ 妄念起时知是妄,妄念知时妄已真。 ”
当你能够清清楚楚地观察到妄念的生起和消失,而不被它们带走时,你就已经在接近“无我”的境界了。
南怀瑾先生特别强调,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压制妄念,而在于观察妄念。
他说:“你越是想要没有妄念,妄念就越多。”
“正确的做法是,让妄念自然生起,自然消失,你只是观察,不跟随,不排斥。”
这种观察,不是用头脑去分析,而是用心性的明觉去照见。
就像镜子照物一样,物来则映,物去则空,镜子本身从不粘着任何东西。
当心性达到了这种如镜如水的状态时,“ 无功用行 ”就自然出现了。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无功用行”的特点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喜怒哀乐都不离智慧。
不管遇到什么境界,心性都能保持清明和平静。
这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去想该怎么做,智慧会自然地指引你。
就像禅宗祖师们说的:“ 饥来吃饭困来眠,热来乘凉寒来火。 ”
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这种平常心就是道。
但是,南怀瑾先生也警告说,不要以为这种境界很容易达到。
他说:“很多人以为自己已经得道了,其实只是得到了一点点相似的体验而已。”
“真正的无我境界,是要经过长期的修炼和考验的。”
南怀瑾先生讲过一个故事:有位禅师自认为已经开悟了,于是去拜见一位大善知识。
善知识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在寺院里住了三个月。
这三个月里,善知识安排各种各样的境界来考验他:有时候让他做最脏最累的活,有时候故意冷落他,有时候又突然赞扬他。
三个月后,这位禅师才发现,自己遇到顺境时还是会起贪心,遇到逆境时还是会起嗔心,所谓的开悟完全是自欺欺人。
从此以后,他才真正开始踏实地修行。
南怀瑾先生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真正的修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检验的 。
不是在静坐时有一点清净的感受就算数,而是要在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中都能保持心性的清明。
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开始这种修行呢?
南怀瑾先生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方法: 随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
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保持一分觉察。
看看自己现在在想什么,心情如何,有什么欲望,有什么恐惧。
不要评判,不要压制,只是客观地观察。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那个一直在观察的“觉性”,才是你真正的本来面目。
而那些被观察的念头、情绪、欲望,都只是过客而已。
当你能够稳定地安住在这个“觉性”中时,“无我”的境界就自然显现了。
真正的“无我”不是没有自己,而是超越了小我,回归了大我。
在这个境界中,你会发现,自己和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自己和宇宙本来就是不二的。
这时候,你自然就会生起无限的慈悲和智慧,因为你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南怀瑾先生最后总结说:“无我不是修出来的,而是本来就有的。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去除那些遮蔽它的乌云而已。”当乌云散去,明月自现。
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真正的“无我”。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