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博士庞众望:9天再破天花板,让学术界为之“沉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4 06:19 2

摘要: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名字里写着责任,步履中充满力量。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形容庞众望——这位从贫困中走出的清华博士。

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名字里写着责任,步履中充满力量。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形容庞众望——这位从贫困中走出的清华博士。

2025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发文祝贺庞众望当选“2024感动中国人物”。仅仅9天后,这位26岁的清华博士生又一次震撼众人——在清华大学新生成长报告会上,他完成了一场近5分钟的全脱稿演讲,以沉稳自信的姿态和富有洞见的分享,让整个学术界为之“沉默”。

这种沉默并非质疑,而是学术界对这位年轻人“持续向上、始终清醒”的深深认可。

01 天崩开局,微笑面对

庞众望的人生起点堪称“绝境模式”。他出生于河北吴桥县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生活难以自理;母亲自幼下肢瘫痪,常年依靠轮椅行动。

这个家庭几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温饱都曾是难题。更不幸的是,庞众望6岁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将家庭推到了悬崖边缘。

面对如此困境,庞众望却始终保持着惊人的乐观态度。他曾在采访中坦然表示:“我没有觉得我的家庭有哪一点拿不出去的,我的妈妈、姥姥和姥爷都那么好”。

02 寒门苦读,逆袭清华

尽管家境贫寒,庞众望从小就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他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刻苦学习。

2017年,他以684分的高考成绩(含清华大学“自强计划”60分加分)成为沧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亲自到庞家送录取通知书时,看到的是一间破旧房屋,院子里堆着捡来的垃圾纸箱,屋内墙壁泛黄脱落,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电器。

03 清华岁月,科研报国

进入清华后,庞众望没有丝毫松懈。当别人享受大学生活时,他泡在实验室钻研课题;当别人周末出游时,他在图书馆查阅文献。

他婉拒了所有社会资助,依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完成学业。本科期间,他多次获得清华大学奖学金,参与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发,并在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

2021年,庞众望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博士学位。他研发的超稳激光相位噪声测量系统已应用于高铁健康监测。

04 至亲离世,化悲痛为力量

就在庞众望学业蒸蒸日上之际,2020年,母亲因病去世,没能亲眼看到儿子成家立业,分享他的荣光。

这个苦了大半辈子的女人,既没有享上儿子的清福,也没有看到儿子成家立业。母亲的离世让庞众望备受打击,但他没有一蹴不振。

他将对母亲的思念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妈希望我好好活着、好好做事,我不能让她失望”。

05 拒绝流量,坚守科研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庞众望始终保持难得的清醒。他拥有“寒门逆袭”、“清华学霸”、“感动中国人物”等诸多吸引流量的标签,却从未想过借此变现。

他坚决不消费苦难,不把“贫困”当作标签,而是始终用积极的姿态传递力量。

相比之下,前段时间因寻亲事件走红的谢浩楠,在与家人团聚后迅速开启直播带货模式,引发了诸多质疑。庞众望的“清醒坚守”显得尤为难得。

06 感动中国,9天后再突破

2025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官方发文祝贺庞众望当选“2024感动中国人物”。网友们纷纷留言“实至名归”。

仅过了9天,他在清华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成才报告会上,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进行全程脱稿演讲。

面对济济一堂的清华新生和资深教授,他毫不怯场,近5分钟的演讲平和而坚定,没有刻意放大自己的苦难,也没有炫耀成就。

他像一位学长与学弟学妹真诚交流:“在清华,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所以别停下脚步;做科研会遇到很多挫折,但只要再坚持一下,或许就能看到希望”。

07 科研报国,青年使命

庞众望曾在多个场合阐述自己的理想:“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

2025年4月,他在清华大学座谈会上表示:“关税争议引发广泛讨论,以及持续多年的科技封锁,都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当前科研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坚定地认为,他们这一代人应该肩负起科研报国的责任,不能把困难留给下一代。这种远见和担当,让整个学术界为之“沉默”——这不是不认可,而是对他观点的高度认同。

清华大学新生报告会后,有学术界前辈评价庞众望:“这个年轻人,不仅有才华,更有定力。他让我们看到,‘后浪’不是只会追逐流量,还有人在踏踏实实地为科研、为国家做事”。

庞众望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只因他“寒门逆袭”的励志,更因他在成功后保持清醒、持续向上的姿态。

从家徒四壁的农村少年到清华博士,从感动中国人物到让学术界沉默的科研新星,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外界的条件,而是内心的选择。

来源:饱饱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