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如何保持精力充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00:39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论语别裁》等南怀瑾先生著作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论语别裁》等南怀瑾先生著作

现代人最大的困扰,莫过于精神萎靡、身心疲惫。

明明没干什么重活,却总感觉被掏空了一样。

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整个人都要垮了。

南怀瑾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活着不要想太多,否则会伤身。当你念头越多,心神就不在你这里了。”

这位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国学大师,对于精力充沛的秘密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

他又是如何在九十多岁高龄时,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的呢?

在太湖大学堂的一个春日午后,一位年轻的企业家神色焦虑地走进了南怀瑾先生的书房。

窗外柳絮飞舞,湖水波光粼粼,而这位企业家却满脸疲惫。

“先生,我每天都感觉被掏空了一样,明明没干什么重活,却总是累得不行。”

年轻人坐下后,忍不住倾诉起自己的困扰。

南怀瑾先生缓缓睁开眼,看着这位年轻人,淡然一笑。

“你可知道,人的精神为何会如此消耗?”

年轻人摇摇头,满脸困惑。

“《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你现在的状态,恰恰相反。”

南怀瑾先生起身,走到窗前,指着外面的湖水。

“你看这湖水,之所以能够清澈见底,是因为它能够沉淀,让泥沙自然下沉。”

“而人的心神,也需要这样的沉淀。”

他转过身,继续说道:“你现在的问题,就像是一个漏了底的水桶。”

“不管往里倒多少水,都会漏完。”

“那些焦虑、纠结、胡思乱想、自我否定、自我责备,这些念头就是你这个水桶底部的洞。”

“不把这些洞补上,你永远装不满水。”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该如何补这些洞呢?”

南怀瑾先生回到座位上,慢慢地说:“第一要务,就是断舍离。”

“断舍离?”年轻人疑惑地问。

“是的。断掉消耗你的事,舍弃消耗你的物,远离消耗你的人。”

南怀瑾先生的声音平静而有力。

“你想想,是不是什么事情都想做,把自己搞得又苦又累,却又一事无成?”

“这样的做事方式,对人的打击非常大,容易摧毁人的信念。”

年轻人深有感触地说:“确实如此。我总想着这个项目要做,那个机会不能错过,结果每个都做不好。”

“孔子说:’君子不器。’但这不是说要什么都做,而是说要有全才的修养。”

“可是在具体做事时,还是要专精一门。”

南怀瑾先生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古籍。

“《庄子》中有个故事,庖丁解牛,他能够游刃有余,关键就在于专注。”

“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艺的背后是道,而道的体现就是专注。”

年轻人点头称是:“那物质方面呢?”

当奢侈品、豪车等物成为你的负担时,就不值得你去追求了。

南怀瑾先生合上书。

“人被物欲压得喘不过气时,就完全丧失了美好的生命体验。”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东西越多,心越乱。”

“不如放下,轻装上阵才能感受到人生旅途的乐趣。”

这时,又有一位中年女士前来拜访,她看起来同样疲惫不堪。

南怀瑾先生示意她坐下,继续刚才的话题。

“至于人际关系,更是如此。”

他看着两位来访者,语重心长地说。

“其实你们不需要那么多朋友,你们也没有那么多朋友。”

“我们一生中,认识的99.9%的人都只是过客,注定会分道扬镳。”

中年女士叹了口气:“先生说得对,我就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搞得自己心力交瘁。”

人生有一两个知己足已,其他人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顺其自然。

“不和那些消耗你的人纠缠不清,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南怀瑾先生的话如醍醐灌顶。

年轻人问道:“那第二点呢?”

“第二,要专注自己。”

南怀瑾先生的声音更加坚定。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被外界影响,在乎别人的眼光、看法。”

“有一部分人,因为太在乎别人,心变得敏感、脆弱,甚至得了抑郁症。”

“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都能对他造成折磨。”

中年女士深有感触:“我就是这样,总怕别人说我不好。”

请记住一句话:只要你担心别人会怎么看你,他们就能奴役你。

只有你再也不从自身之外寻求肯定,那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南怀瑾先生的话掷地有声。

他继续说道:“对于你而言,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你。”

“是你的想法、感受,组成了你的全世界。”

“《心经》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这个挂碍,很多时候就是对别人看法的挂碍。”

年轻人若有所悟:“就像但丁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正是如此。”

南怀瑾先生点头微笑。

“第三点,也是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好好吃饭睡觉。”

两位来访者都露出了意外的表情,似乎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事情会被提到如此高度。

天大地大,不如吃饭睡觉。

南怀瑾先生说道。

“吃饭和睡觉,是对人最补的两种生活方式。”

“吃饭,补充人所需要的营养;睡觉,补充人消耗的精气神。”

他站起身,走到茶桌前,为两位客人斟茶。

“无论再大的事情,也不要耽误吃饭睡觉。”

“否则体力和精神跟不上,就做不好事情,陷入一个越努力越倒霉的恶性循环中。”

中年女士接过茶杯:“我就经常熬夜加班,不按时吃饭。”

“这是最愚蠢的做法。”

南怀瑾先生毫不客气地说。

“《黄帝内经》讲’起居有常’,就是说要按时作息。”

“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违背自然规律,以为可以透支身体。”

“透支的不仅是身体,更是精神。”

年轻人问:“那第四点呢?先生刚才似乎还有话要说。”

南怀瑾先生点点头,走向窗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第四点,就是要亲近大自然。”

他指着窗外的湖光山色。

“ 大自然是天道! ”

“这个世界,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能量,都是来源于大自然。”

“可是很多人长期住在商品房、坐在办公室,远离了大自然,能量磁场已经紊乱。”

“能量磁场?”年轻人疑惑地问。

“是的。感知力和免疫力下降,甚至基因突变患上癌症、精神分裂。”

“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身心问题,都是因为人脱离了大自然。”

南怀瑾先生的话让两人都感到震惊。

中年女士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所以为了身心的健康,务必多亲近大自然。”

“经常去公园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

“有假期了,去乡下体验田园生活,或去有山、水、花、草、树、木的地方去旅行。”

南怀瑾先生回到座位上,神情变得更加深邃。

“正如我常说的:‘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两位来访者都陷入了沉思,似乎在消化着这番话的深意。

这时,夕阳西下,橘红色的光芒透过窗棂洒在书房里,为这次对话增添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年轻人突然问道:“先生,您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具体怎么做呢?”

“比如说,我明知道要专注,可是事情一多就乱了。”

南怀瑾先生淡然一笑:“这就涉及到修行的功夫了。”

“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专注吗?”

两位来访者都摇摇头,显然这个问题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工作时想着吃饭,吃饭时想着玩,玩时想着工作。”

“于是,工作也没做好,饭也没吃好,玩也没玩好。”

南怀瑾先生重复着他常说的这句话。

“念头中那些焦虑、纠结、胡思乱想、自我否定、自我责备,是最消耗精神气的。”

“常常让自己陷入炼狱之中:六神无主,身心俱疲,五内俱焚。”

中年女士深有感触地点头:“先生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样的状态。”

年轻人也连连称是:“感觉每天都在这种状态中挣扎。”

南怀瑾先生看着窗外即将落山的夕阳,若有所思地说。

“让自己变好,从好好吃饭睡觉开始。”

“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真功夫。”

两位来访者都专注地看着南怀瑾先生,等待着他进一步的解释。

南怀瑾先生缓缓站起身,走到书架前,从中取出一本古旧的线装书。

“这里面,有一个关于精力充沛的终极秘密。”

“也是我一生修行体悟的精华所在。”

他轻抚着书页,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

“这个秘密涉及到生命能量的根本运转规律。”

“你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听这个答案呢?”

两位来访者的眼中都流露出强烈的渴望,他们知道,南怀瑾先生即将揭示的,可能是他们寻找已久的答案。

可是南怀瑾先生却在这个关键时刻停了下来,他看着两人说:“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更深的层面来理解。你们确定要听到最核心的那个秘密吗?因为一旦知道了,就再也回不到从前的状态了。”

南怀瑾先生缓缓翻开手中的古籍,那是他珍藏多年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手稿。

“真正的精力充沛,不是靠外在的补充,而是要停止内在的消耗。”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人的精神为什么会散乱?因为我们的心识如同猿猴,攀缘不止。”

“佛家称之为’心猿意马’,道家叫做’神不守舍’,儒家说是’心不在焉’。”

年轻人迫不及待地问:“那怎么解决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心的本性是清净的,散乱只是外在的现象。

南怀瑾先生用手指轻点书页。

“我常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心如明镜,本来清净无染。”

“但因为外境的风动,水面起了波澜,看起来浑浊不堪。”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压制这些波澜,而是要找到那个不动的根源。”

中年女士困惑地问:“什么是不动的根源?”

“在禅宗里,这叫做’见性’。”

“六祖慧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个自性,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它从来没有散乱过。”

散乱的只是表层的意识。

南怀瑾先生合上书,看着两位来访者。

“道家的修炼也是如此。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虚和静,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回到那个本来就有的状态。”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空虚的房间才能透进光明,宁静的心境才能感受到吉祥。”

年轻人急切地问:“那具体怎么修炼呢?”

儒家的功夫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个’放心’不是放松的意思,而是指收回那颗到处乱跑的心。”

“如何收回呢?就是要’反求诸己’,不要总是向外寻求,而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南怀瑾先生重新坐下,神情变得更加庄严。

“我特别推崇静坐。静坐的目的,不是要你坐得像个木偶,而是要你在动中能静,在静中能动。”

“真正的静坐功夫,是要把在坐上得到的那份宁静,带到日常生活中去。”

中年女士问:“我们平时应该怎么练习呢?”

“首先是调身,要找到一个舒适的坐姿,脊椎自然挺直,不可过分紧张,也不可过分松懈。”

“然后是调息,呼吸要自然,不要故意控制,但要保持觉察。”

“最后是调心,不要压制念头,也不要跟随念头,就像看天上的云彩一样,让它们自来自去。”

年轻人疑惑地说:“可是我越想静下来,心越乱。”

这是因为你有所求,有求的心本身就是一种动。真正的静,是无求之静,自然之静。

南怀瑾先生笑了笑。

“《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修道的功夫,不是要增加什么,而是要减少什么。”

“减少妄想,减少执着,减少分别。”

中年女士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保持这份宁静呢?”

“行住坐卧皆是道。不管是走路、站立、坐下、躺卧,都可以修行。”

“关键是要保持一颗觉察的心,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身心状态。”

“比如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不要想其他的事情。”

“品尝食物的味道,感受咀嚼的过程,体会身体对营养的吸收。”

“这样吃饭,不仅能够充分消化食物,还能够滋养精神。”

年轻人点头称是:“这就是您说的好好吃饭睡觉的真正含义?”

“正是如此。睡觉的时候也是一样。”

“不要带着白天的烦恼上床,要学会’放下’。”

睡觉就是修行,能够安然入睡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修行功夫。

“因为真正的睡眠,是身体休息而精神清明的状态。”

南怀瑾先生站起身,走到窗前,此时夜色已深,湖面上星光点点。

“工作的时候更要如此。专心致志地做好手头的事情,不要一心二用。”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自己的目标,专注当下的行动,这样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工作。”

两位来访者都若有所思地点头,仿佛找到了困扰已久问题的答案。

一个人如果内心真正安定了,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保持宁静;如果内心散乱,即使身在深山,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

南怀瑾先生回过头,看着两位来访者。

“精力充沛不是靠外在的补充,而是要停止内在的消耗。”

“当我们不再为无意义的事情烦恼,不再被他人的看法左右,不再违背自然规律生活,不再远离天地大道时,我们本有的精神力量就会自然显现。”

年轻人和中年女士都深深地鞠了一躬,他们知道,今天得到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一种全新的人生智慧。

南怀瑾先生微笑着说:“记住,真正的精力充沛,不是亢奋,不是紧张,而是一种内在的安定和从容。

当你找到了这种状态,你就找到了生命的根源,找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宝藏。”‌‌​​‌​‌​​‌‌‌‌​‌​​‌​​​​‌​​‌‌​​​‌​​‌‌​‌​‌‌​​‌‌‌​‌‌​​‌​​​‌‌​​​‌‌‌‌‌​​​‌‌‌‌‌​​​‌‌‌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