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心经》、南怀瑾相关著述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心经》、南怀瑾相关著述
南怀瑾先生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仅有260个字,却包含了整个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这部人人都能背诵的经典,为何能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独占鳌头?
连完全没有接触过佛经的人,也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穷其一生研读此经,从这短短260字中,究竟读出了怎样的无上妙法?
南怀瑾先生曾说,《心经》是佛法的心髓,是般若智慧的精华所在。
这位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国学大师,对《心经》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这260个字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一个完整的修行体系,一条通往解脱的康庄大道。
《心经》开篇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这里的“观自在菩萨”并不仅仅指观世音菩萨,更是指每一个能够观照自性、获得自在的修行者。
什么叫“观自在”?
就是能够观察自己的内心,不被外境所转,不被情绪所困,真正获得内在的自由自在。
南先生常常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说,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本来清净明亮,能够如实反映万事万物。
可是因为无明烦恼的缘故,这面镜子上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变得模糊不清。
修行就是要擦拭这面镜子,让它恢复本来的清净光明。
当年有个禅师问弟子:“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
弟子答不上来。
禅师就说:“你没出生之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直指人心的根本。
南怀瑾先生说,这就是《心经》要告诉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本来清净的自性,这个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字大有文章。
般若不是一般的聪明智慧,而是能够透视一切现象本质的无上智慧。
南怀瑾先生说,世间的聪明只能解决表面问题,而般若智慧能够直达事物的根本。
就像医生治病,普通医生只能治标,而真正的名医能够治本。
什么叫“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身心世界。
色蕴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四蕴是精神现象。
我们平时执著的“我”,不过是这五蕴的假合而已。
南怀瑾先生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辆汽车是由发动机、车轮、车身等各种零件组装而成的,离开了这些零件,哪里还有什么汽车?
同样,离开了五蕴,哪里还有什么“我”?
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真正体悟却不简单。
南先生说,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要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我执”已经根深蒂固,要破除它谈何容易?
就像一个人做梦,在梦中他会为梦境中的得失而喜怒哀乐,只有醒来之后才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
南怀瑾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富商一生追求财富,积累了万贯家财。
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看着满屋子的金银财宝,内心充满了不舍。
这时候,一阵风吹过,把账本吹翻了几页。
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对儿子说:“孩子,这些东西我一样都带不走,我这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南先生说,我们一生所执著的一切,到头来都是空的。
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存在,而是说它们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象。
《心经》接下来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话是整部《心经》的核心。
南怀瑾先生对这段话有着精辟的解释。
他说,这里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缘起性空的空。
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这就叫空。
但是,空也不离开现象而存在,现象就是空性的显现,这就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南先生经常用水和波浪的关系来说明这个道理。
波浪起伏不定,千变万化,但波浪的本质就是水。
离开了水,哪里有波浪?
离开了波浪,水的动态又如何显现?
同样,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显现,空性也不离开现象而存在。
有人问南先生:“既然一切都是空的,那我们还努力什么?还奋斗什么?”
南先生回答说:“正因为明白了空的道理,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努力和奋斗。”
“因为不执著结果,所以能够全力以赴;因为不害怕失败,所以能够勇往直前。”
这就是《心经》的智慧。
它不是要我们消极避世,而是要我们积极入世。
明白了空的道理,我们就能够在红尘中修行,在烦恼中解脱。
《心经》继续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南怀瑾先生说,这六个“不”字,说明了空性的特点。
空性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不生;空性不会因缘散而灭,所以不灭。
空性本来清净,不会被烦恼污染,所以不垢不净。
空性圆满具足,不会因修行而增加,也不会因无明而减少,所以不增不减。
南先生曾经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说,虚空中可以容纳一切,飞机在虚空中飞行,虚空不会因此而被污染。
虚空中下雨刮风,虚空也不会因此而有增减。
我们的自性就像虚空一样,能够容纳一切,而又不被一切所染。
但是,要真正体悟到这个道理,不是靠理解就够的,还需要实修实证。
南怀瑾先生说,佛法不是哲学思辨,而是实践的学问。
就像学游泳,光看书是学不会的,必须下水练习。
有个弟子曾经问南先生:“师父,我读了很多佛经,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可是为什么一遇到事情还是会起烦恼?”
南先生笑着说:“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
“就像你知道火会烫手,但真的碰到火还是会缩手一样。”
“修行就是要把知道变成做到,把理解变成体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呢?
南先生说,关键在于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不是等到打坐的时候才修行,而是时时刻刻都在修行。
走路的时候观察走路,吃饭的时候观察吃饭,说话的时候观察说话。
这样日积月累,慢慢就能够培养出觉察的习惯。
当烦恼起来的时候,能够立刻觉察到,不被它牵着鼻子走。
南怀瑾先生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每天都要经过一座桥,桥下有一条恶狗,每次看到他都会狂吠不止。
开始的时候,他很害怕,后来慢慢习惯了,就不再害怕了。
有一天,他突然发现,那条狗其实是被拴着的,根本咬不到他。
他这才明白,原来害怕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那条狗。
南先生说,我们的烦恼就像那条被拴着的狗,看起来很可怕,实际上伤害不了我们。
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觉察,不被它的叫声所迷惑,就能够安然通过。
南怀瑾先生一生都在强调一个观点:修行要从心地上下功夫。
外在的形式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能够转化自己的心性。
有人问他:“师父,念佛有用吗?”
南先生说:“念佛当然有用,但不是念给佛听的,而是念给自己听的。”
“通过念佛,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这才是念佛的真正意义。”
同样,读《心经》也不是为了积累功德,而是为了开启智慧。
每读一遍,就要思考一遍;每思考一遍,就要实践一遍。
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心经》的利益。
南先生说,《心经》的每一个字都是药,能够治疗我们心灵的疾病。
但是,光知道药方是不够的,还要按方抓药,按时服用。
这个“服用”就是实修实练,就是在生活中运用《心经》的智慧。
有人觉得《心经》太深奥,不容易理解。
南先生说,其实《心经》一点也不深奥,它讲的都是最平常的道理。
问题是我们被自己的成见和习气蒙蔽了,看不到这些平常的道理。
就像一个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看什么都是有颜色的,只有摘下眼镜,才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南怀瑾先生对《心经》最核心的智慧解读,那个能够让人“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根本方法,却需要更深层的领悟。这个方法不仅是南先生一生修行的精髓,更是这260字中最大的秘密。南先生说,真正理解了这个方法,就能彻底解开生死烦恼的根本,获得真正的大自在。这个深藏在《心经》字里行间的无上妙法,到底是什么?
南怀瑾先生说,《心经》后面这段话才是整部经的精髓所在:“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什么叫心无挂碍?这四个字就是南先生从《心经》260字中提炼出来的最大智慧。
南先生解释说,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心有挂碍。
挂碍什么呢?
挂碍过去,放不下已经发生的事情;挂碍未来,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挂碍现在,执著于当下的得失。
这些挂碍就像绳索一样,把我们的心牢牢捆绑住,让我们失去了自由。
如何才能做到心无挂碍呢?
南先生传授了一个具体的修行方法:当烦恼起来的时候,不要压制它,也不要跟着它跑,而是要观察它。
观察这个烦恼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样子的,会怎么变化。
就像看天空中的云彩一样,静静地观察,不做任何判断。
这样观察下去,你会发现烦恼自然就消散了。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智慧。
南先生说,烦恼就像云彩一样,本来就是虚幻的,只是我们把它当真了。
当你能够客观地观察烦恼的时候,你就跳出了烦恼的圈套,获得了内在的自由。
《心经》最后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南怀瑾先生对这段咒语有着独特的解释。
他说,这个咒语的意思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一起到彼岸去吧,觉悟圆满!”
这里的彼岸不是指某个地方,而是指觉悟的境界。
南先生说,修行就是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
此岸是烦恼痛苦的世界,彼岸是觉悟解脱的境界。
但是,真正的彼岸不在别处,就在当下。
当你能够放下一切挂碍,以般若智慧观照一切的时候,此岸就是彼岸,烦恼就是菩提。
南怀瑾先生一生都在践行《心经》的智慧。
他说,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修行。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南先生说,《心经》虽然只有260个字,但每一个字都是佛陀的心血,都是无上的智慧。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体悟,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心无挂碍的大自在。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