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1岁,手腕里还留着钢钉,却要在意大利联赛里扣出92公里/小时的球,疼不疼?1月18日,朱婷带着科内利亚诺3-0把老东家斯坎迪奇按在地上,自己砍了17分,可国家队名单里依旧没她名字。
31岁,手腕里还留着钢钉,却要在意大利联赛里扣出92公里/小时的球,疼不疼?1月18日,朱婷带着科内利亚诺3-0把老东家斯坎迪奇按在地上,自己砍了17分,可国家队名单里依旧没她名字。
球迷群里瞬间炸锅:到底是教练组太倔,还是朱婷真的回不来了?
我盯着直播画面,她扣完最后一个球,甩了甩右手腕,表情没太大波澜,好像早就习惯了这种“赢了也进不了家门”的尴尬。
赛后采访,她只说了一句:慢慢来。
三个字,轻得像羽毛,落在河南老乡耳朵里却重得砸心。
毕竟,她现在是河南省城市联赛的公益大使,跑小学、跑社区,手把手教孩子们垫球,自己掏钱给体校买新网。
她说想让更多河南娃知道,排球不是北上广的专利。
可国家队那边,世锦赛刚被意大利拦在八强门口,新华社直接点出“强攻不力、关键分没人敢下手”。
弹幕飘过一排“把朱婷叫回来”,教练组却像没看见。
内部消息说,排管中心想练新人,怕她一回来,年轻人又缩回壳里。
听着挺理性,可竞技体育不是实验室,输球的滋味谁替球迷咽?
我在郑州见过她一次。
训练完,她拿冰袋敷手腕,旁边小队员偷偷瞄她的护具,眼神像看钢铁侠。
我问她疼不疼,她笑:疼啊,可一想到小孩儿在等我教上手飘球,就不敢歇。
那一刻我明白,她不是在等国家队召唤,她是在给自己设一条底线——只要还能跳,就先把家乡排球这口气喘匀。
意大利俱乐部训练师透露,她每天加练后排进攻,一传练到手指肿,夜里自己缠绷带,第二天继续。
商业价值?
确实涨了不少,可广告合同里写着:必须留出一周回河南做公益。
品牌方想拍她穿长裙走红毯,她摇头:给我运动裤,我要在球馆里跑给小孩看。
现在的问题是,新人顶不顶得住。
世锦赛打土耳其,第四局20平,二传把球传给19岁主攻,小姑娘手一软,直接下网。
镜头扫过教练席,蔡斌脸色铁青。
那一刻,他有没有想起朱婷在里约决赛连扣三球砸懵塞尔维亚的画面?
没人知道。
下半年有亚锦赛,明年有亚运会,再往后就是巴黎奥运门票战。
时间像倒计时器,滴答滴答。
朱婷不催,球迷不急,可对手不会等。
塞尔维亚的博斯科维奇刚续约到2027,意大利的埃格努还在涨球。
我们这边,如果年轻人还是一到关键分就发懵,排管中心那张“培养新人”的底牌,就成了笑话。
说到底,排球是圆的,谁也不敢保证朱婷回来就能夺冠。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球队需要一锤定音的人,她至少敢把责任扛在肩上。
就像她手腕里的那根钢钉,疼,但稳。
家乡的孩子还在等她教跳发球,国家队的年轻人还在学怎么打逆风球。
朱婷不急,时间急。
来源:奋发有为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