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正导致人们出现更多ADHD症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21:18 1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普遍,但预约一位合适的治疗师却常常需要漫长的等待和高昂的费用。如果有一位全天候在线、随时倾听并提供专业支持的“治疗师”常伴左右,会是怎样的体验?

本文字数4200+ · 阅读预计需要11min

大家好,我们收集了最新发布的心理学相关研究报告及成果,接下来你可以看到:

▨ 这种AI的心理干预效果,甚至可以与治疗师媲美

▨ 数字技术正导致人们出现更多ADHD症状?

▨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爱刷朋友圈?

▨ 你为什么单身,只是因为没遇到合适的人吗?

▨ 薪酬越高,工作动力就一定更足吗?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聊聊呀~

01

这种AI的心理干预效果,

甚至可以与治疗师媲美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普遍,但预约一位合适的治疗师却常常需要漫长的等待和高昂的费用。如果有一位全天候在线、随时倾听并提供专业支持的“治疗师”常伴左右,会是怎样的体验?

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旗下期刊《NEJM AI》上的一项研究,让这个设想走进了现实。来自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团队开发了一款名为“Therabot”的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并对其进行了首次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其在真实咨询过程中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招募了210名患有抑郁、焦虑或有进食障碍风险的成年人。结果发现:与等待治疗的对照组相比,仅仅与Therabot进行四周治疗后,参与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就得到了显著的大幅度改善,并且这种积极效果在八周后依然持续。

更关键的发现是,来访与AI治疗师之间建立了强大的“治疗联盟”——这种基于信任和合作的伙伴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心理治疗成功的核心要素。数据显示,来访与Therabot建立的联盟关系强度,甚至可以与真人治疗师相媲美。

这项研究首次为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作为一种有效的精神健康干预工具,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证据。它证明了经过精心设计和专业微调的AI,不仅能执行复杂的治疗任务,还能与使用者建立起类人的情感连接,为解决全球性的心理健康服务缺口,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的规模化、个性化解决方案。

02

数字技术正导致人们出现更多ADHD症状?

你是否也感觉,生活像被按下了快进键?

在信息爆炸和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似乎总在追赶,生怕被落下。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永不停歇的“忙碌”,可能正在悄悄消耗你的心力?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与直觉相反,适当“无所事事”,为大脑留出喘息的空间,反而能让我们过上更充实、更快乐的生活。

根据发表在《心理科学展望》上的一项经典研究,多用大脑有助于延缓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成为全天候的思考机器。

现代科技和社会要求我们不断处理信息,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增加。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关注“放慢脚步”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并发现主动地“漫步”而非“奔跑”,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积极影响:

1. 改善决策质量,告别“决策疲劳”

我们每天都在做出无数决策,这会消耗大脑有限的能量,导致“决策疲劳”。一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发现,法官在临近休息时间时,做出严厉判决的概率更高。这正是因为持续决策耗尽了他们的心力。而主动“无所事事”,比如在公园散步,能让大脑的“决策储备”得到恢复,从而在关键时刻做出更明智、更高质量的决策。

2. 优化认知能力,提升专注力与情绪健康

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表现出更多类似注意力缺陷(ADHD)的症状。而放慢节奏,尤其是结合正念练习,是有效的“解药”。多项研究证实,无论是长期冥想者,还是仅仅参加了10天正念训练的初学者,在注意力控制、情绪调节和自我同情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改善。这表明,给大脑留出放松和“放空”的时间,能有效对抗外界干扰,帮助它更好地工作。

在一个推崇速度和效率的世界里,认识到“慢下来”的价值至关重要。这并非懒惰,而是一种保护和优化大脑的智慧策略。

从今天起,不妨给自己留出一段“无所事事”的宝贵时间,这或许是你提升生活质量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03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爱刷朋友圈?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没什么要紧事,也忍不住一遍遍刷新社交媒体或是朋友圈,生怕错过了网络热搜或是朋友们的最新动态?

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 简称FoMO)。它并非简单的“爱凑热闹”,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能轻易窥见他人生活的精彩瞬间,但这把双刃剑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早在2013年,牛津大学的Andrew K. Przybylski等学者就在《计算机与人类行为》上发表了一项关于FoMO的开创性研究。

他们将FoMO定义为:一种普遍的忧虑,担心自己不在场时,别人可能会有更有益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持续希望与他人所作所为保持联系的渴望。

这项研究首次对FoMO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其背后的人群特征、心理动因和行为后果。

1. 低生活满意度与高FoMO显著相关

研究发现,FoMO水平较高的人,其生活满意度、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如自主感、胜任感)的满足感也普遍更低。换言之,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满足时,更容易害怕错过别人的精彩。

2. FoMO是人们和社交媒体之间的“中间人”

有趣的是,并非是低落的情绪直接导致人们沉迷社交媒体,而是FoMO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中间人”角色。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害怕错过,才驱使人们更频繁地投入到社交媒体中,以缓解内心的焦虑。

3. 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男性,FoMO水平更高

数据显示,FoMO现象在年轻人中更为普遍,特别是年轻男性群体,在研究中报告了更高水平的错失恐惧。

4. FoMO可能导致危险行为

研究还警示,强烈的FoMO与一些分心甚至危险的行为有关,比如学生在上课时忍不住刷社交媒体,或是在开车时收发短信。

这项经典研究告诉我们,刷不停的社交媒体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未被满足。

FoMO就像一个警报,提醒我们或许应该放下手机,更多地关注和投入到真实的、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生活体验中,而不是在旁观他人的生活中迷失自己。

04

你为什么单身,

只是因为没遇到合适的人吗?

“你为什么单身?”——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回答“没遇到合适的”,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我们常常将单身视为一种等待被终结的过渡状态,却忽略了其背后复杂的个人选择和现实因素。

为了系统地探究人们保持单身的原因,塞浦路斯尼科西亚大学的学者Menelaos Apostolou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研究,其成果发表在权威期刊《人格与个体差异》上。这项研究不再将单身视为一个笼统的状态,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人们单身的具体原因,并将其归纳为三大核心领域。

研究发现,人们选择单身的首要原因是“主动选择,追求自由与成长”。这部分人将单身视为一个提升自我价值的黄金时期,他们希望专注于事业或学业,或是享受无拘无束、可以自由与他人交往的社交生活。对他们而言,单身是一种主动的策略,为了在未来获得更好的伴侣,或是享受当下的自由。

第二个原因是“与亲密关系的‘绝缘’,源于困境与障碍”。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个人的挣扎,比如过往的情感创伤让人心有余悸、害怕被拒绝、不信任他人,或是缺乏开启一段关系或维持亲密关系的技巧。这种情况反映了现代自由择偶环境下,个体在社交和情感层面面临的挑战。

第三个原因则更为现实,是“现实生活的束缚,让人身不由己”。这包括一些难以逾越的客观限制,例如身患疾病、有需要照顾的孩子、独特的性取向,或是认为自己年纪太大等。

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男性和女性选择单身的理由存在微妙差异。男性更倾向于因为“想要自由”和“不想被约束”而保持单身;而女性则更多地受到“过往糟糕经历”和“害怕改变”等原因的影响。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单身”并非一个被动的标签,而是一个包含了个人主动选择、过往经历和现实挑战的复杂状态。它打破了“单身=不幸福”的刻板印象,为我们理解当代人的情感选择提供了更深刻、更多元的视角。

05

薪酬越高,

工作动力就一定更足吗?

在寻找工作时,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选择:是追求更高的薪水,还是寻找一份更有意义的工作?很多人都会觉得,工资是第一生产力,只要待遇足够好,工作动力自然就足。

但近期发表在《商业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将这两种激励因素进行了直接对比,而结果可能与许多人的直觉相悖。

研究发现,当人们被告知自己的工作是在为一项重要的癌症研究做贡献时,即便没有额外奖金,他们的工作表现也最为出色,甚至超过了那些“既有高薪、又被告知工作有意义”的参与者。而单纯为了高薪工作的那组人,表现最差。

这一结果表明,工作的“意义感”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其效果甚至能超越金钱。而当外部的金钱激励过于突出时,它反而可能削弱由工作意义本身带来的内在动力,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激励排挤效应”。

当然,这并非否定合理薪酬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我们安心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但这项研究也提醒了我们,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驱动我们持续投入和追求卓越的,往往是那份来自工作本身的价值感和认同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一份能让我们看到自己贡献和价值的工作,会比一份单纯高薪的职位,带来更持久的满足感。

汉化编辑 / Liana

责编 / Aurora

参考文献

Randomized Trial of a Generative

AI Chatbot for Mental Health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Why people stay single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来源:阿九说健康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