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7 日,一张重庆街头的照片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画面中,一名身着黄色外套的男子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车流中,背后醒目的 "点男模,上美团 APP" 字样格外刺眼。这张极具冲击力的照片迅速点燃舆论:"美团真的涉足灰色业务了?"" 外卖骑手为何成
2025 年 9 月 7 日,一张重庆街头的照片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画面中,一名身着黄色外套的男子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车流中,背后醒目的 "点男模,上美团 APP" 字样格外刺眼。这张极具冲击力的照片迅速点燃舆论:"美团真的涉足灰色业务了?"" 外卖骑手为何成了低俗广告的传播者?" 一场围绕外卖行业底线与监管漏洞的讨论随即展开。
惊魂一幕:从街头照片到产业链曝光
照片走红后的 24 小时内,美团官方通过 "小团有话说" 公众号紧急回应,明确指出涉事服装系电商平台不法商家私自定制的假冒产品,与官方骑手装备毫无关联。美团同时披露了一个更令人忧心的事实:这类印有低俗内容的假冒骑手工服已形成成熟的黑色产业链 —— 不法商家先在短视频平台发布骑手穿着违规服装的摆拍视频吸引流量,再将同款服装以 "网红定制" 名义在电商平台高价售卖,单件成本不足 20 元的服装标价高达 80-150 元,利润率超过 300%。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违规服装的销售链路十分清晰:商家通过谐音字、图案隐喻等方式规避平台审核,如将 "点男模" 改为 "点南莫",或用暧昧剪影替代文字;采用 "境外注册公司 + 国内仓库发货" 模式增加执法难度;甚至发展出 "代理分销" 体系,鼓励骑手购买后拍摄视频返佣,形成传播闭环。重庆此次曝光的案例中,涉事服装的销售页面明确标注 "骑手专拍"" 街拍引流神器 " 等字样,公然诱导从业者参与违法宣传。
法律红线:从侵权到犯罪的多重违法性
北京京云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兴华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这类行为已触碰多条法律红线。首先,擅自使用美团商标印制服装涉嫌违反《商标法》,构成知识产权侵权;其次,低俗文案违反《广告法》关于公序良俗的规定,可处 200 万元以下罚款;若形成规模化产业,则可能触犯《刑法》中的假冒注册商标罪或非法经营罪,面临刑事追责。
这并非行业首次出现此类乱象。2023 年 "外卖媛" 事件中,多名女子身着美团工服拍摄低俗视频引发模仿潮,最终 4 人被起诉;2024 年 "带患儿跑单" 虚假摆拍事件再次让平台陷入舆论漩涡。司法数据显示,2019 年以来,全国已侦破多起私自印制外卖平台商标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今年警方在广东、四川、河南等地开展的专项行动中,成功捣毁 4 个制假窝点,抓获 6 名嫌疑人,查扣假冒头盔近万顶、侵权标识 4 万套,涉案金额高达 500 万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劣质服装普遍缺乏反光条等安全设计,直接威胁骑手生命安全。美团安全部门负责人透露,2024 年因穿戴不合格装备导致的骑手事故中,有 17% 涉及假冒工作服。
行业反思:职业素养与监管漏洞的双重拷问
事件曝光后,"外卖员职业素养" 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但深入分析可见,问题根源并非单一群体的道德失范。某外卖平台培训负责人透露,目前骑手入职仅需身份证审核和简单线上考试,对法律意识和职业规范的培训严重不足。而在算法压力下,部分骑手为追求额外收入,容易被 "轻松赚外快" 的违法信息诱惑。
正规平台其实有着明确的着装规范。根据《外卖员工服装管理制度》,工作服必须统一款式、印有规范标识,禁止擅自修改或添加内容,平台定期检查考核并与绩效挂钩。但制度执行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加盟站点管理松散,对骑手着装疏于监督;另一方面,平台对线下流通的假冒服装缺乏有效追溯手段,直到引发舆论风波才被动应对。
结语:别让少数人毁掉行业信任
9 月 9 日,重庆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已介入调查 "点男模骑手服" 事件,将对制售源头和传播链条进行彻查。这场风波再次警示我们:外卖行业连接着千万消费者与劳动者,其形象关乎社会信任。
绝大多数骑手在风雨中坚守岗位,维系着城市的运转效率,但少数人的违法行径和黑产的推波助澜,正在侵蚀这个行业的职业尊严。当技术防御、制度监管和法律严惩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肃清行业乱象,让外卖骑手这个职业群体赢得应有的尊重与保障。毕竟,每个劳动者的尊严,都不应成为流量狂欢的牺牲品。
来源: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