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革命常被歌颂,却鲜少提及背后的血泪史。资本原始积累需要充足劳动力,但封建时代如何确保劳动力供给?答案是压榨:将5岁儿童当作成人使用,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低薪、发霉食物与恶劣环境成为标配,最终引发疫情、工人死亡与传染病蔓延,连工厂主亦受波及。
最早的劳动法是1802年英国颁布的《工厂法》,核心是保障工人身心健康,更残酷地说,是保证工人活下去。
工业革命常被歌颂,却鲜少提及背后的血泪史。资本原始积累需要充足劳动力,但封建时代如何确保劳动力供给?答案是压榨:将5岁儿童当作成人使用,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低薪、发霉食物与恶劣环境成为标配,最终引发疫情、工人死亡与传染病蔓延,连工厂主亦受波及。
医生调查发现,传染病源于超时工作、污浊空气与拥挤宿舍。一八零二年,首部《工厂法》将工时限定为12小时,并改善环境与伙食,但童工问题依旧。随着儿童死亡率飙升,1818年英国规定9岁以下儿童禁工,但直至一八三三年才落实。这让人不禁追问:当时的劳动法究竟保护资本还是人性?
答案残酷而现实:工人大规模死亡会增加成本、激化社会矛盾,童工带来的收益远不及其死亡引发的损失。工厂主的妥协,实为社会压力与劳动力短缺下的被迫选择。讽刺的是,工人抗议的影响微乎其微,劳动法最初更多是保护工厂主利益。
转折出现在一八八六年,美国工人发起8小时工作制大罢工。国会迫于压力立法,但资本拒绝执行,直至官商暴力镇压引发全欧与美国工人暴动,8小时工作制才最终确立。这是工人阶级首次通过斗争从资本手中夺回权益,其背后是马克思与《资本论》提供的理论武器,他虽未消除剥削,却为反抗赋予了正义性。
真正的劳动法诞生于一九一八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颁布的《社会主义劳动法典》确立了工作日、休息日、产假等基本权益,现代劳动法皆源于此。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资本剥削被彻底逆转:若工厂主冥顽不灵,工人阶级将以铁拳捍卫正义。这正是无产阶级专政与劳动法的意义,权力需靠斗争争取。
那些宣称"劳动法无用"的抱怨,本质是主动放弃权利。列宁为资本套上的枷锁,使其成为工人解放的里程碑,因而遭到地主、资产阶级与部分知识分子的猛烈攻击。
当今西方鼓吹的"自由",实为解除资本枷锁的自由。所谓"普世价值"与"新自由主义"的真谛,是金融精英通过全球化掌控经济命脉,甚至操纵国家机器。平台经济、女权运动、动物保护等争议群体,恰是新自由主义培育的土壤,它们用"甜咸粽子之争"掩盖阶级矛盾。斯蒂格利茨曾犀利指出:"最贫穷的国家在补贴最富有的国家。"这正是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西方推行新自由主义以削弱国家对资本的控制,而百年前俄国称之为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争。如今重提这些争论,只因马克思主义尚未普及。
从众心理最可怕。精英凭借认知与财富优势降维打击大众,因此普法与传播马列主义至关重要,它们虽不直接创造财富,却是抵御压迫的思想武器。违法成本再低,也需先懂法才能用法。普法虽难,但比起近代先烈的牺牲,这微不足道的挑战。
1905年莫斯科起义失败后,俄国革命陷入低潮:革命者遭处决,工人运动被镇压,列宁被全国通缉。孟什维克联合小资产阶级攻击布尔什维克,主张资产阶级专政。外部追杀与内部背叛交织,修正主义、经验主义等思潮泛滥,甚至有人将起义失败归咎于"上帝惩罚",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宗教化。
1908年,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中怒斥:"修正主义跟着资产阶级跑,重复僧侣的反唯物主义陈词滥调……教授们蔑视黑格尔辩证法,却捡起更庸俗的温情主义!"1909年,他进一步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筛选出忠于革命的战士,萌发独立建党思想。
1912年,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彻底分裂。列宁宣告:"机会主义者置身党外却操纵党,其无原则联盟注定失败!"分裂虽痛苦,却是必然,正如"立场不可调和"这一真理所揭示的,阶级矛盾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曾经的恩格斯工厂已湮灭于历史,而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解体。这或许是"孟什维克路线"的胜利。但我永远怀念最初的苏联:那冰雪荒原上点燃的火种,工农眼中升腾的希望,以及布尔什维克迈向新世界的坚定步伐!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