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清早,大同城还带着几分未醒的倦意,街边的面馆却早已热气腾腾。老师傅站在锅前,手持一片铁削刀,手腕轻抖,面片便如鱼儿入水般跃入锅中。这场景,在这座城市里再寻常不过。
大清早,大同城还带着几分未醒的倦意,街边的面馆却早已热气腾腾。老师傅站在锅前,手持一片铁削刀,手腕轻抖,面片便如鱼儿入水般跃入锅中。这场景,在这座城市里再寻常不过。
山西刀削面,说起来全省都有,可真正做出名堂的,还数大同。走在太原街头,问起哪里的刀削面最地道,十个有八个会告诉你:“去大同吃吧。”
这话不假。大同人对待刀削面,是从早饭就开始的。这座城市里,男女老少都好这一口。街巷里最多的不是商场银行,而是大大小小的削面馆。竞争激烈,味道差的自然开不下去,留下的都是真本事。
面要筋道,卤要香浓,这是基本功。大同的面馆老板们不太会说什么漂亮话,就知道埋头研究怎么把面做得更好吃。谁家换了新卤方,谁家面条削得特别劲道,消息传得很快。反观其他一些地方,说起来头头是道,规划做得漂亮,口号喊得响亮,可真要找碗地道的刀削面,倒成了难事。有的面馆装修得富丽堂皇,价格抬得老高,可一口面下肚,就知道不是那么回事。这让人想起老话说的: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真正下功夫的人,往往没那么多时间说漂亮话。
记得有一次,我在大同一家不起眼的小面馆吃面,和老板闲聊。问他怎么不把店开大点,也好多赚些钱。他一边削着面一边笑:“面得好吃,店再小也有人来;面不好吃,店再大也留不住人。”这话朴实,却在理。
文化传承就是这么回事。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刀削面能成为大同的名片,不是因为大同人最会宣传,而是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地把这碗面做好,做到骨子里去了。
现在的人总爱说“工匠精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叫工匠精神?不就是大同削面师傅这样,一辈子就把这一件事做好么?
如今大同刀削面成了香饽饽,甚至申遗成功。这不是突然掉下来的馅饼,是几代大同人用实实在在的手艺换来的。别的地方看着眼热,也开始大力推广自己的面食,可要是没下够功夫,再推广也是枉然。
味道骗不了人。食客的嘴是最准的秤,一尝就知道你有没有用心。
文化传承就像熬老汤,得用文火慢炖,急不得。现在的人总是太着急,恨不得今天播种明天收获。可有些东西,快不来。就像削面师傅手上的老茧,那不是一天两天能磨出来的。
大同刀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实在,别光耍嘴皮子。这个世界最终认可的还是真本事,不是花架子。无论做什么,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时间会给你答案。
记得吃大同刀削面的时候,不妨细细品味。那面里有的不只是麦香,还有一座城市的脾气——踏实
来源:洁洁子的美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