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摄影日志:无浪之溪——翁朗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06:05 1

摘要:2005年7月,为深入实施“我的村庄”乡村振兴影像创作工程,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组织著名摄影家和我省中青年摄影人,深入怀化洪江的翁朗溪村和罗翁村,开展驻村主题摄影创作。秉承“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理念,驻村创作团队沉入乡村生活,深切体会乡村的脉动与呼吸,以平视视角

2005年7月,为深入实施“我的村庄”乡村振兴影像创作工程,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组织著名摄影家和我省中青年摄影人,深入怀化洪江的翁朗溪村和罗翁村,开展驻村主题摄影创作。秉承“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理念,驻村创作团队沉入乡村生活,深切体会乡村的脉动与呼吸,以平视视角、真诚情怀聚焦普通村民的日常生活、情感故事与精神风貌,捕捉接地气、充满泥土气息和人情味的鲜活瞬间。

此次驻村创作项目正逐步构建起可持续的乡村影像创作模式,既推动乡村影像从视觉表达到乡村档案的系统性建构,又推动创作者与乡村建立共生关系。作为摄影赋能乡村振兴一次积极探索,驻村创作通过将纪实、艺术、传播和展览等有机结合,不仅为湖南乡村振兴留存了珍贵的视觉档案,更深层地提振了乡村文化自信,为社会了解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真实窗口,努力用影像构建起反映湖南乡村振兴实践的鲜活档案与立体画卷,为时代留影,为乡村立传。

现刊发“我的村庄”驻村摄影创作选登:无浪之溪——翁朗溪。

翁朗溪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王彬:

◎ 外婆、美龄、保龄站在山顶的古树上。

◎ 保龄美龄在外公制作的火箱上,火箱是外公专门为外婆做的,多年以来无论冬夏,外婆都睡在这个火箱里。

◎ 外婆在自家的竹山上采药,她是家族第13代瑶医传承人。

◎ 翁朗溪,瑶语意为“无浪之溪”,澄澈如镜,潺潺不息。

◎ 妹妹美龄在外婆家的芭蕉树下。

◎ 山洪过后,保龄美龄在翁朗溪寻找小鱼小蟹。

◎ 瑶家人农闲时大部分的时光是在屋门口度过的。

◎ 为了寻找一种草药,外婆赶了十几里山路来到娘家哥哥这里,哥哥已经离世,老家只剩嫂子一人。

◎ 外婆上山采的草药,在她眼里百草有百用。

◎ 外婆的厨房。

在翁朗溪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学习如何真正地“进入”一个村庄。这不是一次采风,也不是一次创作实验,而是一场以影像为方法的田野实践,一次基于真诚与耐心的社会性相遇。

我们幸运地在婚宴中推开第一扇门,在谢先庆老师的讲述里听见溪流无声的历史,在外婆的瑶歌与美玲的注视中,触摸到一片土地真实的温度。傅拥军老师以自身创作实践引导大家放下摄影者常有的焦虑与猎奇,以谦卑和专注,贴近生活的本貌。人类学讲“深描”,摄影追求“想象之外的意义”,而这一切的实现,皆源于关系的建立。当我最终看到外婆主动爬上树梢、姐妹俩拿起手机为我们拍摄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影像真正的力量不是单方面的记录,而是互为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一次次共同经历所编织出的理解与信任的意义之网。

谨以此呈现翁朗溪的片段肌理,也呈现一种工作方法的可能。我们愿它不只是一组照片,更是一份温暖、开放的故事,关于土地、时间、人,以及我们如何通过镜头,彼此照亮。

翁朗溪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辜鹏博:

◎ 翁朗溪的溪水清澈,石块形态各异。光穿透水面,泛起光斑。

◎ 翁朗溪的浅滩上,一只青蛙蜷伏在湿润的卵石间,圆鼓鼓的眼睛映着粼粼波光,仿佛在倾听溪水轻吟的夜曲。

◎ 翁朗溪老山区域,一座高达百米的白色风电机组正缓缓转动叶片。过去从村落前往老山牧场需徒步3至4小时,而今随着风电场项目的落地,打通了翁朗溪至老山牧场的交通动脉。如今驾车仅需10分钟,便可从村落直达这片曾经“与世隔绝”的牧场。

◎ 翁朗溪风电场,风电塔筒上绘制的特色瑶族图案。

◎ 翁朗溪老山晨雾缭绕。蓝湘坐在古树上,留下了与这片土地相依的瞬间。2021年,他从大城市返回故乡,重新扎根于村庄。后来,风电场开工建设,一度危及这棵古树。幸亏蓝湘及时发现并奋力争取,才为村子守住了这份珍贵的自然记忆。

◎ 翁朗溪深山里的砍竹工人。砍竹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三位工人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安全又高效地完成任务。

◎ 翁朗溪村连绵起伏的竹海间,村民用无人机运输毛竹。今年,当地村民创新应用无人机技术开展竹材运输,有效破解山区运输瓶颈,显著提升产业效能。

◎ 李德明是翁朗溪二组的村民。前些年一直在洪江市里工作,去年他选择返乡,因母亲年迈需照料,加之兄长意外离世,他毅然接过家庭重担。在整修村道旁草木时,这位中年汉子留下一张质朴的肖像记录。他身着褪色工装,额头沾着碎草屑,眼角皱纹里沉淀着山风与岁月的故事。

◎ 10岁的蓝涵涵(中)、8岁的蓝豆豆(右)和5岁的向肉肉(左)合影。向肉肉不喜欢拍照,把头转向溪水的方向。

◎ 翁朗溪旁,三个小孩坐着“豪车”出行。

我现在还时常会想起7月在翁朗溪的这段经历。那些浸着溪水声的清晨,那些拿着相机走在田埂上的时间,总会在某个按下快门的瞬间突然重现。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原本习惯于追逐事件和捕捉瞬间。初到翁朗溪时,面对这个没有新闻事件的静谧村庄,我感到有些无措。傅老师让我们放下急于拍摄的心态,先学会观察和倾听。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起初并不容易。我习惯了快速反应,现在却需要慢下来;我习惯于寻找视觉冲击力强的瞬间,现在却要关注平凡日常中的细微之处。

傅老师的指导让我明白,好的影像来自于“提炼”,而不仅仅是瞬间的捕捉。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工作方法。我不再仅仅是一个事件的记录者,而是学会了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交流,深入理解拍摄对象的生活世界。谢谢湖南省摄协提供的宝贵机会。这种转变对我今后的工作将产生持久的影响。

翁朗溪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王飞林:

◎ 蓝甜秀,84岁。“我刚刚酿好了⼀坛甜酒,给你舀⼀碗尝下味道,看看好不好吃。”

◎ 杨坤兰,88岁。“我做了⼀辈子木匠,村⾥很多年轻⼈的嫁妆都是我打的。”

◎ 杨芳明,82岁。“我的耳朵听不清了,我屋前面的李子已经熟了,你去摘⼀些带回家吃。”

◎ 杨芳富,90岁。“你有驾照吗,你会开车吗?我有个孙子是驾校的金牌教练。”

◎ 杨芳国,64岁。“黄瓜有很多种吃法你知道吗?今天我给你展示两种,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

◎ 杨芝兰,93岁。“我每餐饭都要喝点小酒,没有酒,饭不香。”

◎ 蓝发英,56岁。“农村人只要稍微勤快点,日常的蔬菜不需要去集市买。”

◎ 蓝胜敏,38岁。“我买了一架大型无人机,专门帮助村民去山上吊竹子,两年了刚刚回本。”

◎ 杨松梅,58岁。“我跟我老公两年前从城里回来了,负责帮山上装风机的工人们做饭。”

◎ 蓝湘,46岁。“你们能来到这个偏远的瑶寨,就已经说明了我们这几年的努力是值得的。”

只有走近,只有走进,才会有深刻的感受,摄影的集大成者沃克·埃文斯在一个世纪前就用自己的方式在告诉后来者,作为摄影师,该如何进入陌生人的领地,一定不是乘其不备按下快门就走,一定是耐心地解释自己的来意,然后诚恳地寻求对方的帮助,只有用平等平和的心态,才能拉进彼此的距离。

这次翁朗溪村的一周创作,我深度走访了三十户人家,有时一个上午就只拍了一户,跟着他们上山下地,跟着他们吃茶吃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喜好,只有在相处融洽的氛围里,我们才有适合按下快门的时机。

傅拥军老师说,肖像拍摄是最难的,一个是你想拍到的样子,一个是她自己想要的样子,只有这两者达到临界点的时候,才可能是一张好的肖像。

我这次的肖像特写全部采用了一亿像素的富士中画幅相机,我希望能从他们纯净、善良、倔强的眼神里,清晰地读到他们曾经的不屈和坚强,更能读到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和豁达。

翁朗溪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黄启晴:

◎ 1937年出生的谢先庆,民办教师从教30年。是村里很多人的启蒙老师。

◎ 从菜地下来,谢先庆依旧麻利的下一个陡坡。

◎ 谢先庆的大漆工具。中间是他菜地里种的桐油果。用桐油果熬桐油做大漆,是他年轻时就会的技艺。

◎ 今年62岁的兰华珍正站在老山下,他在《老山记》里写道,“我住在老山下,又住在山上,是一个农民。”

◎ 兰华珍写的《老山记》和他不同年纪的寸照。

◎ 贺桂玫,69岁。手拿美人蕉的花朵站晾衣杆前,嘱咐我一定要拍得好看呢!

◎ 蓝才礼,4组,78岁。站在翁朗溪里,蓝才礼手里提着准备喂给养的鸭子的稻谷,翁朗溪里有很多鸭子,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人家。

◎ 刘如柏,70岁。妻子喜欢拍抖音,将家里的“可乐”狗画成“蜡笔小狗”。

◎ 杨杰,老家在邵阳隆回,在村里他流转的土地上种植了玉竹和金银花。

◎ 在翁朗溪村塘湾山,一只稻田里的鸭子探头出来。

翁朗溪是什么?89岁的谢先庆说,是条没浪的溪。这位村里的民办教师,是多数人的启蒙者,“乡村老师”四字便概括了他的漫长岁月。他热爱生活,将细碎日常妥帖收进一本本厚重日记里。

于63岁的兰华珍而言,翁朗溪是篇写不尽的文章。他曾执粉笔当民办教师,后归田种地,却笔耕不辍,写下几万字的《老山记》,用朴实文字记录半生时光。那句“我住在老山下,又住在山上,是一个农民……”,道尽了他与这片土地的羁绊。

我一直认自己是农村进城的务工青年。可当跟着傅拥军老师开展翁朗溪影像田野调查时,才猛然发觉,自己对生我养我的村庄,竟全然陌生。我曾找过无数借口,掩盖这份无意的疏离。

在翁朗溪的七天,我走进了这座岩上村落,也在不知不觉间,推开了心中属于我自己村庄的那扇门。

是的,我该回我的村了。

翁朗溪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刘晓春:

◎ 村民蓝才银翻新老宅,正在擦拭家具和整理被褥。

◎ 稻田边快步巡查的鸡公和鸡婆,在外觅食。

◎ 村民自制的菜篮,里面摆放着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

◎ 村民蓝才军粗壮灵活的手指正在编制竹篮。

◎ 村民蓝才军自制的竹篮,里面放着他刚从山上采摘的野生黄精。

◎ 村民蓝才军从山上砍毛竹背回家途中。

◎ 村民蓝才锋在自家菜园摘满一筐的菜。

◎ 村民在自家稻田旁用砖瓦拼成“垒”字的繁体字“壘”。

◎ 翁朗溪村有一小溪,水质清澈,常年不息。

◎ 黑狗趴在稻田环抱的岩石上守望主人的家。

为期六天的“我的村庄”乡村影像创作,是一场与土地、与生命、与时光的深度对话。镜头里,村民在田间躬耕的身影,是大地最质朴的图腾;竹条在粗糙手掌中翻飞编织的菜篮,是千年农耕文明的微观叙事;上山采药的老者,背着竹篓踏过山径,仿佛背着整个村庄的秘语。镜头定格田埂间的两棵环抱的大树、篱笆墙的金盏菊、菜园里的红辣椒,每一帧草木皆成诗;鸡鸣犬吠声中,炊烟升起,时光在乡土褶皱里静静流淌。

他们的脸庞刻着沟壑纵横的岁月,双手布满厚茧与裂纹,那是风雨与劳作的勋章。按下快门的瞬间,我触摸到一种沉甸甸的情感——这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将即将消逝的乡村记忆镌刻成永恒的文化基因。每一次对焦,都是对土地与生命的敬畏;每一幅画面,都是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守护和推广。

感谢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给予的宝贵学习机会。此次创作,是摄影技艺的提升,更是认知的蜕变。傅老师的点拨让我学会在平凡中捕捉诗意,队友的鼓励让我在创作焦虑期找回自信。六日时光,如一幅斑斓的乡土长卷,在镜头里徐徐展开,也在心中种下了对乡村中国永恒的眷恋。

◎ 翁朗溪驻村创作组成员合影

翁朗溪驻村创作组

主创、导师:

傅拥军

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教育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馆长

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