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
编者按: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范,打造美丽建设实践样板。现向社会充分展示各地美丽建设成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生动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丽山东,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一篇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威海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全力谱写海洋经济蓝碳新篇章
近年来,威海市聚焦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着力立好蓝碳发展“四梁八柱”,加强海洋资源修复,大力发展海洋生态产业,积极探索蓝碳交易,全力推动蓝碳经济标准有序、进中提质,在全市海洋经济中的占比达到28.8%。
一、创新机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搭建多方联动机制。加强蓝碳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印发实施全国首个《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完善人才引进、项目研发、资金扶持等政策,全面调动科研院所、产业企业、金融机构等积极性,在全国率先建成2个海洋碳汇主题院士工作站和1个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年均集聚200余名国内外顶尖专家来威开展蓝碳研究,打造蓝碳发展“策源地”。
(二)完善资源增汇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碳汇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和动态监测,摸清碳汇分布空间、数量、质量等底数,为科研和修复提供理论基础。针对海洋生态修复“成本高、资金少”难题,建立国家生态修复“项目库”,首创公益基金修复“资金池”,打造蓝碳公益诉讼“增汇带”,累计投资50余亿元、实施修复项目近60个,累计修复受损岸线120公里,修复滨海湿地超过1200公顷。
(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河湖湾“三长合一”管理模式,建立“林长+河湖长+湾长”湿地联合管护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河湖湾联管、水陆岸共治”局面,合力推动全市海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累计开展联合巡湾11万人次、有效整改问题1.3万件。成功创建1处国家级美丽海湾、16处省级美丽海湾,北部海域实现美丽海湾全覆盖。
二、技术研发支撑蓝碳经济发展
(一)推进海洋碳汇技术研究。创新开展海洋生态系统、海水养殖等负排放技术项目12类,一批成果得到业内认可,获批2个海草床修复国家标准和全国首个海带碳汇计量学会标准。发布实施山东省地方标准《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价指南》,填补了行业标准工作空白。完成全省首个藻类养殖碳汇标准化试点项目,《海堤堤面植被修复技术》入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实用技术推广名录。
(二)构建海洋数据管理体系。成立全国首家蓝色保险发展中心暨海洋数据研究院,强化海洋生态领域数据支撑,为海洋保险产品提供精准定价,已为涉海单位提供海洋风险保障资金6500万元。全面整合海洋碳汇数据、技术等资源,搭建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智能管理服务平台,支撑海洋碳汇基础科学研究、节能减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工作。
(三)转型升级助力产业增汇。推动海水养殖业加速向绿色集约转型,全球首创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已推广至14万亩,实现产业增收26%、新增碳汇量15.3万吨。创建生态养殖与海草床协同发展模式,年新增海洋碳汇6.5万吨。推进5处盐生植物种质繁育产学研基地建设,全市盐地碱蓬湿地面积达到8200余亩,储碳7000余吨。
三、突破延伸海洋生态产业链条
(一)积极拓展蓝碳金融属性。在全国率先发放“海带养殖碳汇贷”,首创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牡蛎养殖碳汇指数保险,威海市海草床公益修复项目成功上线支付宝“神奇海洋”公益平台,参与人次超过1.5亿。在全省率先探索海洋碳汇价值转化路径,6家金融机构完成338.7吨蓝碳交易。
(二)充分挖掘蓝碳产业潜力。突破生态化海洋制造,温喜生物利用浒苔、牡蛎壳生产有机肥料,海洋生态环境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与装备研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顺利实施,海洋智能无人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完成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设计等工作,克莱特菲尔风机新能源装备研发中心已投入使用。
(三)传承发展海洋民俗文化。在全国率先开发出柽柳汽水、碱蓬籽油等蓝碳特色衍生产品,发展出“生态游+渔家乐”新业态,依托海草床建成全球最大的大天鹅越冬场,重现原生态胶东民居海草房,以生态保护为底色,以文化传承为灵魂,打造一批蓝碳文旅精品,年均旅游增收超5亿元。
来源:山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