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在作业本上悉心批注,在学生迷茫时给予指引,在实验室带头攻关......散发着教师职业光辉的每一个瞬间,垒筑着教育强国既有强度又有温度的砖石。
谢谢你!一颗丹心育桃李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在作业本上悉心批注,在学生迷茫时给予指引,在实验室带头攻关......散发着教师职业光辉的每一个瞬间,垒筑着教育强国既有强度又有温度的砖石。
教育家精神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广大教师身体力行,把师德师风转化为鲜活具体的实践,努力当好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不同教育领域的2025年度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代表,讲述在教书育人中难忘的故事,吐露沉淀心底的情感、坚守讲台的信念,看一看优秀教育工作者如何秉持一颗丹心,在无私给予别人中成为溪,成为河,成为大海的。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这特别的日子,满载期望、一路向前的你,别忘了向老师们道一声:节日快乐!
微光汇聚终成星河
讲述人:杨芳 宿松县华亭镇中心小学教师
三十年教育生涯里,许多温暖的同行者,让我读懂了教育传承的意义,看见了微光汇聚的力量。
筹备安庆市“智慧课堂赋能学科教学”网络教研时,青年教师小戴攥着《陶罐与铁罐》的教案,怯生生地敲开了我的门。此后我和她深夜研讨成了常态。
我们逐字打磨教学环节,反复调整课件里的动画时长,甚至模拟课堂场景,她扮演老师试讲,我坐在“学生位”上提建议。前一晚刚敲定修改思路,次日清晨工整的文案准会整整齐齐摆在我桌上——后来得知,那些天她在办公室熬了很多个通宵。一次我劝她早点休息,“您这么多年不都这样吗?”她笑着指了指我桌上写得密密麻麻的备课笔记说。
小戴的课成功入围网络平台展示。直播结束后,她抱着我哽咽:“从不知道怎么设计互动,到敢站在市级舞台上讲课,每次我想放弃,您总说‘再试一次’,您就是我的方向!”
教育的微光一直在流动,彼此温暖,互相照耀。
2016年秋,塔克拉玛干的午后沙尘总准时漫过皮山县双语教师培训中心的窗棂。那时的我是一名援疆教师。一天批改作业时,蜂蜜甜香气息钻入鼻中——汉语三班班长阿卜来提·麦麦提敏泡了一杯热腾腾的蜂蜜水。此前课堂上,因天气寒冷与连日授课劳累,我的胃溃疡复发,下课后学员们围着我分享治胃疼的土方子,还往我手里塞芝麻糖、软蛋糕。阿卜来提不仅端来蜂蜜水,还拿出抹好蜜的馕,非要看着我咬下一口。这位说我教的汉语教学法“能帮到孩子”的班长,会悄悄擦净黑板、整理笔记,还在我批改作业的评语旁认真写下:“杨老师的眼睛很光明。”我恍然意识到,我散开的微光,也让他长成能照亮课堂的“发光体”。
小戴让我收获薪火相传的感动,阿卜来提让我体会到真诚可跨山海。教育从不是单向输出,教育工作者也不是独自在发光,我们要用专业与真心点亮更多微光,再聚成火炬,照亮更远的未来。
在辽阔山河间坚守初心
讲述人:祖龙 马鞍山市和县第三中学教师
从西藏回来再站到和县的讲台上,心里沉甸甸的——不管是在边疆还是在家乡,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越发让我体会到肩负的责任。
援藏时,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学校教书,送教下乡时遇到一个非常质朴的小姑娘,她一遍遍地跟我说:“老师,我想考到二高,然后去山外面看看。”那时候我就想,教育最本质的,是帮孩子点亮心里的光。
回到和县后,给班里孩子上英语课,讲到“理想和奋斗”,我说起西藏孩子的故事。下课后有个男生过来跟我说:“老师,原来好好读书,还能让别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援藏时积累的那些“育人初心”,在家乡课堂上找到了新的落点。
校长特意找我聊:“你从藏 区带回来的教育视角很宝贵,大胆按你的想法教。”开学时,我想把援藏时拍的高原风光融入课件,同事主动帮我打磨细节,甚至陪我一起修改到晚上——这种“一群人帮你把事做好”的氛围,比任何鼓励都让人安心。我常跟同事们分享援藏时的教学经验,比如怎么用故事调动内向学生的积极性,大家也会把多年的带班技巧教给我,互相取经的感觉,特别踏实。
和学生相处是一场“双向治愈”。有个内向的女生,上课时从不举手。我试着课后找她聊天,跟她讲西藏孩子如何克服困难发言。渐渐地,她开始在小组讨论里开口,后来还主动报名参加演讲比赛。
还有几个学生因为没考好而情绪低落,我没事就找他们聊天,带他们看援藏时拍的星空照片,跟他们说“学习就像爬高原,偶尔累了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朝着光的方向走,总会看到好看的风景”。现在孩子们跟我特别亲,会把自己写的小诗塞给我,也会在我生病时偷偷放一包润喉糖在办公桌上——这些细碎的感动,比任何荣誉都让我觉得当老师值得。
对我来说,援藏是“见天地”,而回母校教书是“守初心”,不管在哪里,我都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想把在高原上收获的坚韧与热爱,都变成讲台上的光,陪着家乡的孩子慢慢长大。帮助他们从这里出发,去看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我最想做好的“小事”。
把希望撒播进无声世界
讲述人:见玉娟 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没有爱和专业就没有特殊教育。特教学校的学生成长节奏慢一点,但我相信他们自有花期、终能绽放。
从教以来,我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化教育的理念,牵着这群孩子慢慢散步。带他们认识教室、厕所、宿舍、操场;告诉他们上课时红灯亮、下课时绿灯亮;教他们刷牙、洗脸、铺床、打饭。一年又一年,一干就是28年。
小强是一名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刚入学时没有任何语言能力,性格特别内向,对周围的事物也毫无兴趣。我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为帮助他发音,我尝试了各种方法。起初他没一点反应,但我没有放弃,运用专业知识,每天带着他做成百上千次的练习,让他摸着我的喉部,看着我的口型,一遍又一遍练习“a、a、a,ba、ba、ba......”
当他终于发出人生第一个“a”的音,面对前来接他的家人大声地喊出“爸爸”时,他的家长热泪盈眶,那是我最欣慰的时刻。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是在特教学校,几十分耕耘可能也换不到一分收获。然而,孩子们哪怕取得一丁点的进步,我的工作都有很大的意义。
一天夜里,天气异常寒冷。学生小勋突发疾病,晕倒在地,口吐白沫。作为班主任的我接到值班老师的电话,安排好年幼的女儿,迅速赶到宿舍。
我用自学的急救知识全力抢救,然后和值班老师一起把他背下楼送往医院,并担当起家长的角色,垫付医药费,带着他做各种检查。小勋呕吐得厉害,为了不影响器械检查,紧急之中我只能用手直接去接呕吐物。医生说,孩子幸好救治及时,不然就没命了。我整整看护了一夜没合眼,看着躺在病床上已无大碍的孩子,才真正松了一口气。身为特教老师,我和同事们无形之中都会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倾注到这些孩子身上。
我以这些孩子们的“生命、生活、生存”为本,创立了“三生为本·五维施策·六育融合”育人模式,在生活化教学中,让每个“不同”都成为独特的存在。未来,我将继续把爱与专业洒向无声的世界,全力帮助“折翼天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希望的田野上”育春苗
讲述人:李培金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
作为大学教师,我在广袤的田野与三尺讲台之间,守护我的初心。这份“初心”,首先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敬畏。
站在讲台之初,面对一群对现代农业和生命科学充满憧憬和好奇的年轻面孔,我有过惶恐,我能够走进他们心里么?
于是,我把每一堂课当作第一堂课,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独一无二的璞玉。我叮嘱自己,不能只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为他们点燃一把火,种下立志强农兴农的种子。
我时常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和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让他们了解农事,观察作物长势,诊断虫害,发现良种。烈日下的汗水,让理论知识变得鲜活,使“知农爱农”的情怀悄然扎根。
本科生杨若彤同学第一次走进我办公室,备战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时,多次提到专业水平不够、对作物不够了解等困难。她信心不足、犹豫不决但又渴望成功的样子,让我至今难忘。我没有说太多,只是让她冷静下来,一遍遍地和她分析大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她大胆向前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
令我高兴的是,与若彤同学一样,团队中多名学生在我的鼓励之下,主持的研究课题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多人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层次科研院所深造,陆续走上了农业科研之路。
这份初心,来自对科研事业的执着。
科研攻关的道路从来没有坦途,常常布满荆棘,一次次的失败更是家常便饭。我时常用一位良师的话引导学生,也提醒自己:科学研究上,一天投入8小时也可以,投入12小时也可以,关键在于用心,在于坚持。我们的研究有可能培育出一个抗虫抗逆新品种,能为国家的种业安全和农民增收贡献一份力量,所有枯燥与艰辛便都有了意义。
博士研究生王云鹤选择了一个难度极大但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在困难面前,他多次出现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我和他一起观看励志电影、读名人故事。为取得第一手的实验证据,我们常常一起工作到深夜,实验室里不熄的灯光成了同学们口中的“长明灯”。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尝试和失败,最终破解了植物为何开花的奥秘。当他拿到论文接受函朝我奔来时,眼里饱含着激动的泪花,这不正是科研攻关的一项意义吗?
农业科技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农业类高校就是孕育良种、培养人才的基地。我愿当好这“园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今日职校生,是明天的大国工匠
讲述人:包海玲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那些与学生并肩走过的深夜与黎明,在我记忆里总是格外清晰。BIM实训室的屏幕映着他们年轻的脸庞,蓝光下闪烁的不只是专注的眼神,更藏着对未来的热切期盼,还有一丝未曾言说的不确定——高职学生常带着几分不自信,面对更大的舞台时,总会悄悄攥紧衣角。可我始终坚信,教育从不是简单的技能传递,而是用陪伴成长唤醒自信的漫长旅程。
学生李伟健第一次备战“BIM建模”比赛时手忙脚乱,模型反复出错。他额角的汗越擦越多,指尖发抖,哽咽着问我:“老师,我是不是要拖团队后腿了?”我没多说什么,只是搬了把椅子坐在他身边,陪着他留在实训室。
窗外晚霞褪成墨色,星星一颗接一颗探出脑袋,又渐渐隐入晨光,机房里只有清脆的鼠标点击声和我们偶尔低声讨论的话语——我指着图纸上的细节,他跟着调整参数,错了就重来,慢一点也没关系。
后来他站在国赛领奖台上,捧着证书跑向我的时候,眼睛亮得像星光。那一刻,我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2020年冬天的郑州,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候场室外,寒风卷着碎雪打在窗上,学生们紧紧攥着准考证,眼神中是藏不住的紧张。我走过去,把那句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别怕,你们是最棒的。今天能站在这里,就已经是老师的骄傲了。”比赛结束后,当他们捧着全国总冠军的奖杯朝我奔来,冰凉的雪粒落到脸颊上,我却感到烫得人心头发颤——这是安徽省学生团队在该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一群曾被质疑“职校生到底行不行”的孩子们,用实力写下答案。
这些年走下来,我越发明白职教教师这份职业的重量:我们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根植信念的人。课堂上教授的是理论,课堂外传递的是“干一行、钻一行”的坚韧,是“只要努力就会发光”的笃定。学生站在领奖台上笑容灿烂,或是拿着国家奖学金的通知跑来报喜,又或是带着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找到我探讨思路时,我总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年我们一起熬过的夜、一起流的汗,早已在他们心里扎了根,带着韧劲朝着阳光生长。他们终能成长为支撑中国建造的技能人才,成长为撑起行业发展的大国工匠。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