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三尺讲台上,粉笔灰依旧纷飞;教室后门,那些熟悉的目光依然关切。教师节,这个跨越41年时光的节日,在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
今天,三尺讲台上,粉笔灰依旧纷飞;教室后门,那些熟悉的目光依然关切。教师节,这个跨越41年时光的节日,在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
2025年9月10日,我们迎来第41个教师节。全国各地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这个节日——从贵阳贵安的“六大主题活动”到江西的“七项庆祝活动”,从澳门特区的纪念邮品发行到全国各地“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
今天,我们不仅向老师表达感谢,更是思考: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真正尊重那些塑造我们灵魂的园丁?
2025年教师节,全国各地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贵阳贵安推出了六大主题庆祝活动,包括“教育家精神”宣讲、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开放、教师技能大赛等。
南明区则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本着“隆重、简朴、务实”原则,组织了系列宣传庆祝活动,包括举办教师节庆典、开展专题宣传、组织主题团队日活动等。
江西省教育厅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精心策划了走访慰问教师代表、开展优秀教师专题访谈、组织优秀教师评选表彰等7项活动。
澳门特别行政区也别具匠心,教青局与邮電局合作发行庆祝教师节的纪念邮品,致送予全澳教学人员。邮票设计融合了河流、书卷、书案、文房四宝及银杏叶等元素,象征着育人及文化传承。
教师节期间,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今年教师节晚上8时至10时,江西省在全省各地各校同步开展这项活动。
菏泽市也大力推进这项工作,党政机关、商场超市、名胜景区、交通站点的LED大屏都在循环播放“老师,您好!”这样的致敬语。
然而,这项活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形式主义”**,不如关注更实际的问题。
一些人质疑:“点亮几盏灯,并不能照亮老师的现实生活。教师的收入、社会地位、心理压力……这些可都不是灯光就能解决的。”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默默奉献的教师们真实的故事。
杨芳是宿松县华亭镇中心小学教师,已有三十年教育生涯。她回忆起援疆经历时说道:“一次批改作业时,蜂蜜甜香气息钻入鼻中——汉语三班班长阿卜来提·麦麦提敏泡了一杯热腾腾的蜂蜜水。”
和县第三中学教师祖龙分享了他的援藏经历:“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学校教书,送教下乡时遇到一个非常质朴的小姑娘,她一遍遍地跟我说:‘老师,我想考到二高,然后去山外面看看。’”
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见玉娟已经工作了28年。她谈到:“小强是一名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刚入学时没有任何语言能力”。“当他终于发出人生第一个‘a’的音,面对前来接他的家人大声地喊出‘爸爸’时,他的家长热泪盈眶,那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如何向老师表达真诚的祝福?这里有一些建议:
致恩师(适合对你人生影响最大的那位“引路人”):
“当年觉得您的絮絮叨叨是紧箍咒,现在回想起来,句句都是人生通关秘籍!老师,我想再听您讲一遍!”
致所有老师(通用款,暖心又体面):
“即使是没有鲜花的舞台,但紧握粉笔的手,总能让我们每一种青春的颜色都盛开!致敬每一位提灯引路人!”
俏皮可爱款(适合和关系好、比较年轻的老师互动):
“报告老师!您当年教的知识可能还给您了,但您的教诲和做人道理,我们都牢牢记着呢!”
发祝福的小技巧:最好带上老师的姓氏;如果能找到当年的毕业照、合影,效果翻倍;挑选一条最合适的文案,单独私发给老师,并简单聊聊近况,老师一定会非常感动。
真正尊重教师,需要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支持。《湖南日报》评论指出:“让新时代的‘筑梦人’更加体面更有尊严,须更加努力地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更加自觉地维护师道尊严。”
聪明的家长不会在孩子面前数落教师的不是,老师说的话没人听了,孩子就没法教了。文明的社会也一定要让老师在精神上站立。
这不仅需要连续保持教育的财政投入,还需要把“惩戒权”还给老师,把教师非教学任务的额外负担降下来。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什么是教育家精神?
它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到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再到全力托举山区女孩读书梦的张桂梅……这些教师楷模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的统一者。
夜幕降临,城市地标建筑的灯光为教师点亮。
但比这更明亮的,是西藏海拔四千米学校里孩子渴望知识的目光;是特教学校听力障碍儿童发出第一个“a”音时,老师眼中的泪光;是实验室里师生攻坚克难直到深夜的“长明灯”。
那些灯光不会回答今年教师节的主题——“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但千千万万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正在用行动书写答案。他们知道,真正的尊师重教不在于一时的灯光,而在于每一天对教育事业的坚守。
来源:光年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