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百合温室大棚反季标准化生产 | 技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09:41 1

摘要:凌源百合以茎秆粗壮、株型匀称、叶片宽厚、花苞坚挺、花色纯正、瓶插期长等品质特点著称,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凌源当地大力支持引导科研、技术推广部门融合传统种植优势与现代科技创新为一体,总结推广一整套凌源市温室大棚百合切花反季标准化生产技术。

作者 | 于洪志

凌源百合以茎秆粗壮、株型匀称、叶片宽厚、花苞坚挺、花色纯正、瓶插期长等品质特点著称,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凌源当地大力支持引导科研、技术推广部门融合传统种植优势与现代科技创新为一体,总结推广一整套凌源市温室大棚百合切花反季标准化生产技术。

▲“凌源百合”茎秆粗壮、花色纯正、瓶插期长

品种选择

优先考量在当地气候条件下适应性强、生长周期契合种植计划、产量潜力高且品质稳定的品类,综合经济效益、技术门槛、储存运输特性及消费市场反馈,筛选符合种植预期的优质品类。主要推荐品种包括,东方系列的‘黄天霸’‘索邦’‘霞多丽葡萄’‘黑美人’‘圆舞曲’‘罗宾娜’‘木门’‘西伯利亚’‘西诺红’,以及凌源市与科研院所联合选育的‘金箔’‘迎春’等种球国产化品种,辅以亚百系列的‘穿梭’‘耀眼’‘皇后’‘白天堂’等。

种球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饱满,鳞片紧实完整、无病虫,基盘根粗壮、数量多的种球。种球茎眼修复良好,芽粗壮,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能快速发芽。

种球解冻 种球运抵生产基地后及时打开包装。处于冷冻状态的种球可置于10℃~14℃的遮阴环境中缓慢解冻。解冻后的种球应立即种植。

种球消毒 物理消毒法可在栽培前将种球暴晒2~3小时,利用紫外线杀灭表面病菌。化学消毒法是将选好的种球放入多菌灵或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取出晒干后再进行播种。

低温催芽 在种植前,把种球置于18℃~22℃的温暖环境中促使其萌发,时间持续7~10天,种球萌动程度以刚刚露白为宜。

▲种球萌动程度以刚刚露白为宜

设施设备要求

栽培场地可采用智能玻璃温室、充气薄膜大棚、简易拱棚等,还需布局灌溉、照明等系统,以及遮阳、通风、温控等环境调控装置,为百合生长营造稳定适宜的环境。

土壤处理

栽种百合的土壤需具备良好透气性,让根系能畅快呼吸,种植前后需消毒处理,施足基肥。

土壤改良 若土壤黏性重、透气性差,不利于根系生长,可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改良。先深翻土地30~40厘米,打破紧实土层。按照每100平方米混入1000千克粗砂和500千克珍珠岩的比例,增加土壤孔隙,提升透气性。同时,添加500千克的有机肥和200千克的生物菌肥,翻耕拌匀,增强土壤肥力与活性,为百合生长创造优良土壤环境。

土壤pH值调整 百合生长理想的土壤酸碱度有特定范围,若土壤pH值低于5.5,酸性过强,会造成土壤中铝、铁、锰等元素溶解度大幅提高,可能对百合产生毒害。此时,可每亩均匀撒施石灰粉300~500千克,并深度翻耕,让石灰与土壤充分混合发生中和反应,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

EC值调整 若土壤的盐分过高,电导率(EC值)大于1.0mS/cm,会影响百合正常生长。可以在种植前,每亩均匀播撒石膏粉200~300千克,降低土壤盐分浓度。之后,使用土壤深松机将土壤深松至40厘米,增强土壤通透性。深松后,采用滴灌方式,持续缓慢地向土壤中注入淡水,让水分携带盐分渗透到土壤深层,通过在地块底部铺设暗管,将含盐水排出,使土壤EC值降至1.0mS/cm及以下。

土壤消毒 翻地前需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棉隆熏蒸法,先彻底清除田间杂物与前茬遗留物,按照每平方米15克的用量将棉隆微粒剂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随后用旋耕机深入旋耕,确保药剂与30厘米深度土层充分混合。旋耕后立即浇透水,使土壤湿度保持在60%~70%,紧接着覆盖塑料薄膜,将薄膜四周压实密封,持续熏蒸10~14天。熏蒸结束后,揭膜并进行多次翻耕晾晒,通风散气7~10天。或采用生物菌剂改良法,选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有益菌群的生物菌剂,每亩用量为2~3千克。先将生物菌剂与适量的细土或有机肥充分拌匀,然后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再进行浅耕,使菌剂与10~15厘米的表层土壤混合,利用有益菌在土壤中大量繁殖,抑制有害病菌生长,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种植前进行毒性验证,准备一批生菜种子,将处理后的土壤装入育苗盘,浇透水后均匀撒播生菜种子,覆盖薄土,在适宜温度下培育3~5天,观察种子发芽率与幼苗生长状况。若发芽率达到85%以上,且幼苗生长正常,无畸形、发黄等异常现象,表明土壤安全,可进行种植。

种植后进行轮作消毒,在后茬花卉种植时,选用多菌灵和阿维菌素复配剂1000倍液,均匀喷洒在种植穴内,每穴喷洒量约200~300毫升,边喷洒边搅拌种植穴内土壤,确保药剂与土壤充分接触,以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与害虫。

基肥施用 可选用500~800千克充分腐熟的饼肥,搭配10~15千克硫酸钾作为基肥。消毒后的土壤,添加富含地衣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生物菌肥,每亩用量40~60千克,进一步优化土壤环境,提升肥力。

种球定植

定植时间 确定定植时间需全方位考量当地气候特征,如终霜期、有效积温,结合所选品种的生长周期、预计上市时段以及种球的萌发状态,再依据设施的增温、保温、遮阳等实际调控能力来精准敲定。

定植密度 种植密度依种球大小、品种特性,以及预期成品花卉品质灵活调整,小型种球每平方米种植60~80颗,中型种球每平方米种植40~60颗,大型种球每平方米种植25~40颗,通过合理布局,确保植株生长空间充足、光照均匀。

平畦种植 平畦种植形式有两种,即一米畦三行种植和75厘米畦两行种植。此种模式多采用大水漫灌,冬季易造成地温过低和空气湿度过大,导致病害发生,影响切花品质。

高畦栽培 先对土地翻耕细耙,确保土壤细碎、平整。按照预先规划的行距和株距,在平整土地上直接挖穴,穴深根据种球大小而定,一般为种球高度的2倍左右。将种球放入穴中,使种球顶部与土表平齐,然后用周围细土均匀覆盖,轻轻压实,确保种球稳固。种植完成后,在畦面上每隔30厘米铺设一条滴灌管,随即进行首次漫灌,让水缓慢渗透,直至土壤完全湿润,隔1天后再进行一次同样的漫灌操作,保证土壤墒情适宜种球萌发。

▲畦面上铺设滴灌管

田间管理

温度管理 百合生长对温度极为敏感,在不同阶段有着严格要求。生根初期,土壤温度需稳定在13℃~16℃,利于根系快速扎根。此阶段气温应保持在白天21℃~23℃,夜间11℃~14℃。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白天温度可提升至22℃~26℃,夜间维持在14℃~15℃,既能减少养分消耗,又能保证植株正常代谢。一旦白天温度高于29℃,百合不仅茎秆纤细脆弱,花朵发育也会受阻,严重影响品质;若夜间温度低于12℃,则植株生长缓慢,还易遭受冻害。

保温增温可选用新型发泡保温材料,其保温性能比传统保温被提升30%。密封设施缝隙时,使用耐候性强的密封胶与密封条,降低热量散失。在内部安装水暖加热系统,以热水循环方式均匀提升室内温度,保障百合生长。

当气温攀升,在设施顶部铺设50%~70%遮光率的遮阳网,阻挡过量光照与热量。同时,启用雾化降温系统,配合负压风机,加强室内外空气流通,实现快速降温。

湿度管理 用智能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湿度。当湿度低于70%,开启超声波加湿器快速增湿;若湿度高于90%,则启动除湿机高效抽湿,将空气相对湿度稳定在75%~85%的理想区间。借助土壤水分检测仪精准掌握土壤墒情。干旱时,通过滴灌系统缓慢补水,确保水分均匀渗透。水分过多时,在种植区域周边开挖排水暗沟,及时排出多余积水,维持土壤湿度在适宜范围。

光照管理 百合生长对光照要求精细且随阶段变化。光照过强易降低切花品质,因此需全程合理调控。

头茬花(8~9月定植),从种球种下到苗长至40厘米上下,约5~6周内,需使用双层70%遮光率的遮阳网进行全天遮光,减少光照强度,促使植株纵向生长,增加高度,为后续生长打好基础。

花蕾分化至花苞显现的叶烧敏感期,持续约4周。此期对光照和湿度变化敏感,光照强烈时,利用可自动调节的遮阳设备,在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进行遮阴,将光照强度控制在植株耐受范围内,防止叶烧。

当花蕾长至1~3厘米时要适当增加光照,持续约3周,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可撤去遮阳网,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光照过强的中午11点到下午2点,使用50%遮光率的遮阳网进行遮阴。花苞长到4~6厘米,需加大遮阴力度,采用70%~80%遮光率的遮阳网,避免强光导致花苞早熟,保证花苞正常发育。

为避免强光使花苞变形,采花前一周使用60%遮光率的遮阳网,在每天光照最强的时段(上午11点到下午3点)进行遮阴,维持花苞良好形态。

水分管理 种球定植后,通过滴灌系统缓慢且均匀地浇灌,确保每株种球周边的土壤都能充分湿润,水流速度控制在每分钟2~3升,持续浇灌20~30分钟,完成首次透水灌溉。两天后,再次以同样方式浇灌,让土壤紧密包裹种球,为种球萌发提供稳定环境。

生长期间借助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当湿度低于55%时,选择在清晨6~8点进行灌溉,采用喷灌方式,喷洒压力保持在0.2~0.3MPa,每次灌溉时长根据土壤墒情调整,一般为15~20分钟,将土壤含水量稳定在60%~65%。

▲搭建立体支撑网架

施肥管理 生长前期,从定植到植株茎基部新根长至5厘米期间,主要依靠基肥提供供养分,不额外追肥,避免肥料浓度过高损伤幼根。生长旺盛期,在新根长度超过5厘米后,每隔10~15天追施一次稀薄的有机液肥,可将发酵好的饼肥水稀释100~150倍,每株浇灌量约200~300毫升,沿着植株根部缓慢浇入,促进植株茎叶快速生长。

植株现蕾前2~3周,改用高磷钾复合肥,按照1︰1000的比例溶解后进行叶面喷施,每周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促进花芽分化与花蕾发育。切花采收前3周停止追肥,使植株体内养分稳定积累,保证切花品质。

株型塑造与维护 当植株长至25~30厘米高时,着手搭建立体支撑网架。选用高强度、耐腐蚀的金属丝,按照20厘米×20厘米的网格间距编织成稳固的支撑网,将其水平固定在距离地面20厘米高的位置,通过可调节的固定桩与地面连接,随着植株的长高,每隔10~15厘米逐步提升支撑网高度,确保植株直立生长,防止倒伏。

花蕾精细管理 在花蕾长至0.5~1厘米时,开展疏蕾作业。使用锋利且经过消毒的园艺剪刀,精准剪掉弱小、畸形以及位置不佳的花蕾,对于单株花蕾数量超过6个的,每株仅保留3~4个大小相近、生长健壮的花蕾,使养分集中供应。疏蕾工作选择在晴朗无风的下午进行,操作结束后,用多菌灵500~800倍液对植株进行全面喷雾,预防病菌从伤口侵入。

病虫害综合防控

定期清理种植区域,及时移除病株残体,保持环境整洁,降低病虫害滋生概率。在种植行间套种具有驱虫作用的植物,如薄荷、薰衣草等,利用植物间的化感作用抑制病虫害繁衍。

物理诱捕防线 在设施内部每隔10~15平方米悬挂一盏频振式杀虫灯,设置波长在320~400纳米之间,每天日落开启,日出关闭,诱捕趋光性害虫。同时,在植株上方10~15厘米处悬挂黄色、蓝色粘虫板,每亩悬挂20~30块,定期更换,粘捕蚜虫、蓟马等小型害虫。

生物防治 当发现害虫初期,释放捕食性天敌昆虫,如捕食螨防治红蜘蛛,草蛉防治蚜虫,按照益害比1︰5~10的比例投放,每隔7~10天补充一次,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百合日光温室栽培

采收与处理

采收和分级 至少有1个花苞着色才能采收,采收太早,会导致花色变浅,有些花苞不能开放;采收过晚,花苞已开放,会引起在采后处理及运输问题,如花粉污点、花瓣损伤、保鲜期缩短,影响销售。采收时机与运输距离和采收季节也有一定关系,运输距离远可适当早点采切,运输距离近可晚点采切。冬季低温可适当晚点采切。采收时间在早上或傍晚为宜,以减少植株失水,采收后在放置时间应严格控制在30分钟内。采收后应按照花蕾数、花蕾大小、茎秆长度和坚硬度,以及叶子与花蕾是否畸形、色泽均匀度进行分级。

采后处理 将同一等级的切花放置在操作台上,以花蕾顶部为基准整齐排列,依据市场需求将花茎修剪至统一长度,误差控制在±1厘米。每20支为一扎,使用柔软的棉线在茎基部1/3处进行捆绑,确保紧实且不损伤花茎。使用湿布轻柔擦拭花茎与花朵,去除表面杂质与灰尘。随后,将切花基部浸入含有保鲜剂的溶液中。保鲜剂由蔗糖、8-羟基喹啉和柠檬酸按6︰2︰1的比例调配而成。浸泡深度为5~8厘米,浸泡时间1~2小时,增强切花保鲜能力。

运输

预冷与存储 预处理后的切花迅速移入预冷库,温度设定在3℃~4℃,预冷时间3~5小时。待切花温度稳定后,将其竖直放置在保鲜盒中,盒内铺有湿润的吸水纸,再移入冷藏库,库内温度保持在3℃,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定期检查切花状态。

冷链运输管理 选用专业冷藏运输车辆,装车前提前2~3小时开启制冷设备,将车厢温度降至3℃。运输过程中,利用温度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车厢温度,确保波动不超过±0.5℃。同时,在车厢内合理布置缓冲材料,减少运输途中的震动与碰撞,保障切花品质。(作者单位为凌源市蔬菜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来源:中国花卉园艺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