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香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炒菜放十三香,多留意4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09:54 2

摘要:十三香的成分其实并不神秘,通常包括八角、桂皮、丁香、花椒、小茴香、白豆蔻等十几种香料。但你知道吗?这些香料本身并不等于“健康万能”,挥发性芳香物质虽然能提香,但过量摄入却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尤其是胃不好的人,吃完容易“火上浇油”。

说起厨房里的“灵魂调料”,十三香肯定榜上有名。它味道浓郁、香气扑鼻,是不少家庭炒菜时的心头好。

但最近,这位老调料却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炒菜放十三香,真有讲究。医生提醒,想吃得香,还得吃得健康,调味品使用不当,反而可能吃出麻烦。

十三香的成分其实并不神秘,通常包括八角、桂皮、丁香、花椒、小茴香、白豆蔻等十几种香料。但你知道吗?这些香料本身并不等于“健康万能”,挥发性芳香物质虽然能提香,但过量摄入却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尤其是胃不好的人,吃完容易“火上浇油”。

第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用量控制。很多人炒菜时手一抖,十三香倒得比盐还多,结果整道菜味道“盖过”食材本身。香料浓重不是问题,关键是用得准。建议每次使用控制在1~2克,炒一盘菜足够,超过这个量,反而会让味蕾疲劳。

第二个点,是入锅时机。有些人习惯在油热的时候就放十三香爆香,闻着确实香,但问题也来了——高温会让部分香料中的成分碳化,产生潜在致敏物质。最合理的方式,是炒到七八成熟时再放香料,既能保留风味,又能减少刺激。

第三点,别忽视了高血压人群的饮食需求。虽然十三香本身不含钠,但它常与酱油、盐同时使用,容易让总钠摄入量“悄悄超标”。长期如此,不仅口味变重,还可能加重钠摄入负担,对血压控制不利。做菜时用上十三香,其他咸味调料就要适量减一点。

第四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查看成分标签。市面上有些十三香为追求风味,加入了人工香精、色素和防腐剂。长期摄入这些添加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不小。购买时建议选择成分标注清晰、香料为主要成分的产品,避免“香精调料”混入日常饮食。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但食物不止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身体的营养来源。调料虽小,调味观念却不可小觑。很多时候,疾病不是吃出来的,而是不知不觉“调”出来的。

从营养学角度说,香料确实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菌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可以随便使用。比如丁香和肉桂,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摄入过多可能影响肝脏代谢负担。适量使用才是聪明的吃法。

很多人喜欢在炖肉时大量放十三香,其实不妨换个方式,搭配生姜、葱段和少量花椒,味道更清爽,也更符合低负担饮食的理念。十三香虽香,但终归是“调料”,不是“主料”。

除了炒菜,十三香还常出现在卤味、烧烤、麻辣烫中。你可能没意识到,这些食物往往是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重灾区”。调料越重,烹饪时间越长,潜在的风险也越高。偶尔吃可以,但频繁摄入,确实不利于身体代谢。

关于调料的选择,还可以从地域习惯中学到一点。像四川人偏爱花椒、湖南人钟爱辣椒、江浙人讲究鲜香,每种风味背后其实都藏着一套饮食适应机制。十三香虽是“混合派”,但在使用时也要因人而异,量身搭配。

现代人对饮食越来越讲究,有人追求“原汁原味”,有人则希望“百味齐放”。但不管是哪种口味,烹饪平衡感不能丢。太重的调料会掩盖食物本身的味道,也可能扰乱身体对营养的吸收节奏。

说到底,调料只是辅助,真正决定健康的,是整体的饮食结构。我们不妨从“少盐、少油、适量调味”做起,慢慢调整自己的味觉耐受性,让身体重新找回对“原味”的识别能力。

家庭烹饪不是实验室,不需要太复杂的操作,但对于调料包,特别是像十三香这样的复合调味品,我们的确该多点“审慎”。不仅要吃得香,更要吃得明白,吃得健康。

十三香本身并无原罪,关键在于是否合理使用。从健康的角度看,不建议所有菜都加十三香,也不建议完全避而远之。掌握好火候、用量和搭配,才是对身体最友好的对待方式。

最后提醒一句,厨房里的各种调料,其实就是家人健康的“隐形守门人”。炒菜时多动点脑筋,少放一点调料,可能就是给家人多留一点健康空间。饮食是生活方式的缩影,一点小小的改变,可能带来长远的影响。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旭,李红.调味品消费行为与健康认知关系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4):200–205.
[2]刘芳,陈建.日常饮食中调味品摄入对健康的潜在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3):321–324.
[3]张蕾.烹饪过程中调味品使用的合理性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2(5):56–58.

来源:药师健康指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