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600亿美元高铁项目遭当地反对:或成“史上最大骗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5 04:00 1

摘要:2025 年 8 月,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宣布启动一项总投资 600 亿美元、总长 4000 公里的高速铁路项目,瞬间引发全国哗然。这个相当于该国 2023 年 GDP 总量 16.5% 的超级工程,不仅因资金来源可疑、承包方资质不足遭致猛烈批评,更暴露了非洲最大

2025 年 8 月,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宣布启动一项总投资 600 亿美元、总长 4000 公里的高速铁路项目,瞬间引发全国哗然。这个相当于该国 2023 年 GDP 总量 16.5% 的超级工程,不仅因资金来源可疑、承包方资质不足遭致猛烈批评,更暴露了非洲最大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的深层治理困境。当地知名组织 Afenifere 直言不讳地警告:"这可能成为史上最大骗局,将国家发展机遇沦为利益输送的工具。"

这项涵盖天然气开发与高铁建设的巨型计划,从公布之初就布满逻辑裂痕。最引人质疑的是其资金来源 —— 联邦政府声称项目资金将由 "亚洲发展投资银行(Asian Development Investment Bank)" 提供,然而该机构在全球金融版图中根本不存在。对比之下,真正的多边开发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已在全球范围内投资 300 多个项目,融资超 600 亿美元,其规范运作与透明机制恰成为反衬当前项目荒谬性的最佳参照。

承包方资质的巨大落差更让专业人士忧心忡忡。项目合作方 De-Sadel 公司和中国联彩石油有限公司均无任何铁路建设经验,前者是本土投资公司,后者主营石油业务,与高铁工程毫无关联。这与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技术路径形成尖锐对立。过去二十年来,中国土木、中国铁建等企业已在尼建成拉伊铁路、阿卡铁路等标杆项目,其中拉伊铁路 156.8 公里线路投资 15 亿美元,安全运营超 1000 天,累计发送旅客 200 万人次,货运量突破 24 万吨,建立了 "设计 - 建设 - 运营" 的完整能力体系。

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同样经不起推敲。按公布数据,该项目每公里造价高达 1500 万美元,远超国际高铁建设的合理区间。中国同类项目每公里造价约 1500 万 - 3000 万元人民币(约 210 万 - 420 万美元),即便是地质条件复杂的沪杭高铁也仅为 3 亿元 / 公里(约 4200 万美元)。更值得玩味的是,尼日利亚此前规划的拉各斯 - 卡拉巴尔铁路全长 1402 公里,造价 111 亿美元,每公里成本约 790 万美元,而本次项目里程仅增加 1.8 倍,预算却暴涨 4.4 倍,这种非线性增长在工程经济学上完全站不住脚。

尼日利亚铁路的发展坎坷历程。最典型的案例是 2014 年中国铁建中标的 119.7 亿美元沿海铁路项目,因政府更迭和合同纠纷导致工程停滞,最终不得不重新谈判降价至 111 亿美元。类似的政策摇摆频繁上演,反映出尼铁路领域长期存在的管理混乱。

这种治理困境与中国企业带来的 "建营一体化" 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在拉伊铁路项目中,中国土木不仅完成建设,更提供全方位运营支持,通过 "导师带徒" 机制培养了大批本土技术人才,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控体系,使这条西非最长双线标准轨铁路成为尼日利亚少有的可持续运营的基建项目。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卡焦拉货车组装厂的投产,实现了铁路装备本地化生产,为尼日利亚铁路产业链完善奠定了基础。

当地组织 Afenifere 的批评直指核心:"历届政府将铁路项目当作政治筹码,而非发展工具。" 数据显示,尼日利亚自 2006 年以来宣布的大型铁路项目总里程超过 8000 公里,但实际建成通车的不足 1500 公里,其中大部分由中资企业完成。这种巨大反差使得公众对政府的项目执行力丧失信任,尤其是在当前项目缺乏清晰线路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

尽管质疑声浪高涨,Afenifere 等组织并非反对铁路发展,而是呼吁采用更务实的建设模式。该组织建议:"应采取大规模直接雇佣劳动力的方式推进建设,既降低成本又创造就业。" 这一主张与中国在尼实施的属地化策略不谋而合。拉伊铁路项目中尼员工比例达到 1:5,通过技能培训让当地员工掌握轨道养护、机车检修等关键技术。

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铁路项目需要遵循 "规划 - 建设 - 运营" 的科学周期。中国土木在尼日利亚的实践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先建设短途干线(如拉各斯 - 伊巴丹),形成运营示范效应;再通过货车组装厂等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链;最终实现干线网络互联互通。这种渐进式发展路径,比跨越式的 "大跃进" 更适合尼日利亚的实际国情。

从资金角度看,600 亿美元的投入远超尼日利亚财政承受能力,其 2023 年 GDP 仅为 3638 亿美元,外汇储备约 40 亿美元。更可持续的模式是参考亚投行的项目融资标准,通过多边合作分散风险,优先建设经济收益明确的路段。例如拉伊铁路已通过货运业务实现营收,证明优质铁路项目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随着争议持续发酵,尼日利亚联邦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透明化压力。公众要求公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融资协议细节以及承包方遴选过程。对于一个迫切需要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国家而言,铁路建设本应是凝聚共识的发展引擎,而非引发分裂的政治议题。正如拉伊铁路的成功实践所证明的,只有坚持专业规划、透明运作和能力建设,尼日利亚才能真正实现 "铁轨上的繁荣"。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