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右玉县南山踢鼓秧歌省级传承人辛国花:铁骨柔情踢春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0:55 1

摘要:2024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大召寺内春意盎然。一场来自黄土高原生命律动的现场表演,震撼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舞台中央,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南山踢鼓秧歌省级传承人辛国花,一身武将扮相,银须垂胸,足踏厚靴,站立如松。

鼓点骤收,空气仿佛凝固。最摄人心魄的是那双眼睛:双目如炬,精光迸射!目光似穿透空气,挟千钧之力射向远方。积蓄的力量,一触即发。

2024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大召寺内春意盎然。一场来自黄土高原生命律动的现场表演,震撼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舞台中央,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南山踢鼓秧歌省级传承人辛国花,一身武将扮相,银须垂胸,足踏厚靴,站立如松。

踢鼓秧歌在右玉,不仅是艺术,更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图腾。

“咚!嗒!咚咚!”鼓声再起,由缓入急,如铁蹄踏碎冰河。辛国花足下生根,腰身拧转,力量在大地奔涌。右腿猛地高抬过顶,绷直的脚面如刀锋劈裂空气——一个漂亮的“飞脚”!动作快如闪电,带起凌厉风声。身体在空中瞬间舒展,恰似大鹏展翅。银白长髯激扬而起,划出一道饱满飘逸的银色弧光!这惊艳的瞬间,是他力量与气势的喷薄,深深烙印在观众眼底。

掌声如潮,经久不息。这不仅是一场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黄土地生命力的绽放。当古老秧歌的鼓点激荡在著名景区,那饱含泥土芬芳的力与美,已深深叩动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天注入一股来自塞上绿洲的雄浑生机。

这,就是右玉南山踢鼓秧歌的魅力。而辛国花,正是将这千年血脉舞动至今的灵魂人物。

深耕沃土:半个世纪的痴心坚守

在右玉,提起踢鼓秧歌,必提辛国花。这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用半个世纪的光阴,让乡土艺术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发。

辛国花的艺术之根,深植于右玉沃土。童年记忆里,年节时的村街总被人潮和秧歌填满。斑斓衣饰、苍劲舞姿、铿锵锣鼓,家乡秧歌那粗犷中的细腻、豪放里的精巧,令他如痴如醉。十六岁,正式拜师老艺人王选,踏上漫长征途。天赋与苦练让他很快成长为村文艺宣传队主干,更远赴他乡向名家求教精粹,最终拜入省级传承人杜成印门下,系统深造。

传承之路,布满艰辛。朔风如刀,冻红的手脚在雪地上踏出坚定的印痕;酷暑难耐,排练场汗水浸透衣衫。为琢磨角色神韵,他深夜对镜揣摩,梦中犹在推敲那份“哐”劲如何更显自然生动。这份痴狂的韧劲,使他技艺日臻化境,形神兼备。每年冬闲,便是他全身心投入排练、为正月盛演蓄力的时光。炽热情感与炉火纯青的技艺,让他创作并演绎众多佳作,成为右玉家喻户晓的民俗之星。即便在秧歌式微的低谷,他始终坚守,践行着传承人的使命。

长年舞台淬炼,铸就辛国花鲜明的艺术风格:粗犷、刚劲、稳健、风趣。踢鼓步法大开大合,气势磅礴;扮相豪放,做功却细腻入微。他将老一辈“十字步”融入拳术稳健,借鉴道情戏武生灵动,自成一派。这份“铁骨柔情”,正是塞北美学的独特诠释。“踏鼓讲究一招一式的配合,吹胡子瞪眼的髯口功……”谈起踢鼓秧歌,辛国花眼中光芒炽热。这份自幼结缘、深入骨髓的热爱与执着,令人动容。

辛国花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练功,风雨无阻。“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都知道。”为了保持最佳状态,他每天坚持压腿、踢腿、练腰功。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让他甘愿付出全部心血。

文化自信:从浴血欢歌到时代强音

踢鼓秧歌在右玉,不仅是艺术,更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图腾,承载着这片多情土地的集体记忆与不屈精神。

1945年秋,右玉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赶走了日军。为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右玉南山踢鼓秧歌队从布家村一路敲锣打鼓来到右玉县城——右卫城。满大街人山人海,时任右玉县委书记石生荣讲话完毕,秧歌队便开始了盛装表演。踢鼓手们一连串刚劲的“飞脚”,仿佛驱散了阴霾;铿锵的鼓点,宛如声声春雷。这胜利的欢歌,是浴火重生的大地吐出的第一口新气。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右玉,秧歌队再次自发前往右卫欢庆。许多经历过战争的百姓在围观时红了眼眶,有人激动地高喊:“这回真是天亮了!”欢腾的锣鼓声、喝彩声在古城上空久久回荡,成为右玉人民欢庆新生的永恒记忆。

“我们踩着的不是鼓点,是戍边将士的心跳。”在右玉南山,这项艺术保存尤为完整。每逢节庆,村民们自发组织,在舞台、田间即兴舞动,它早已融入右玉人的血脉,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图腾。

然而,时代的浪潮也曾让这门古老艺术面临诸多困境。视秧歌如命的辛国花痛彻心扉,这位将生命融入秧歌的传承人,毅然扛起重振重任。

“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深挖南山踢鼓秧歌的文化软实力,激发右玉县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持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辛国花掷地有声。

免费授艺,夯实根基。全年免费开班培训,仅2025年就新增学员18人。作为男角,他还精通女角的“左右云手、跌籽、转身、耍扇”等动作,悉心传授。排练场上,他手把手严格辅导“一招一式”,显著提升团队技艺与演出质量。

潜心钻研,守正创新。深入基层田野调查,虚心求教老艺术家,跋山涉水寻访老艺人。在坚守“踢、踏、翻、转、腾”等传统精髓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适度改编传统剧目,创新动作场次,编排新节目新曲目。比如他将古老且难度大的“扫堂腿”与“反翻”巧妙融入表演。

跨界融合,拓展边界。积极探索与现代舞蹈、武术、戏曲等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力求创作更多元、更具时代感的作品,以符合时代的方式展现秧歌核心魅力,使其焕发“矫健神韵粗中美,飘逸仙姿凡间情”的夺目光彩。

无私奉献,点燃星火。面对慕名而来的爱好者,他敞开大门,义务教学。从零开始,以严苛的细致,“掰开揉碎”地传授要领。这份深沉热爱与无私坚守,点燃了无数人的学习热情。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辛国花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丈量着从田间地头到广阔舞台的传承之路,让六百年的踢鼓秧歌在新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家庭传承,父子同台。传承的种子在家庭沃土中生根发芽。小儿子辛磊自幼耳濡目染,成为父亲最得力的搭档与传人。父子同台献艺是节庆一景:父亲一招一式尽显数十年功力,儿子举手投足间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青春活力。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互动创新模式:辛国花将戏曲“云手”融入踢鼓,增添古典韵味;辛磊则将现代舞“地面翻滚”改良后用于传统“小翻”。经过反复切磋,他们将程式化与自由表达完美融合,这一创新广受好评,让传统秧歌焕发新生。“他既是我的儿子,也是我的学生;既是我的徒弟,更是我的搭档。”辛国花欣慰地说:“看到他把传统和创新结合得这么好,我就知道这门艺术后继有人了!”

非遗进校园

桃李芬芳,校园育苗。辛国花深知传承需要更广阔的土壤。多年来,他培养出高美玲、丁桂丽、梁建荣、范斌、辛磊等成熟演员,更在校园手把手带出李超龙、郭鹏飞、韩红等朝气蓬勃的新生代。他尤其悉心传授标志性高难动作——“踢飞脚”(双脚连环向天踢起,半空双掌连环拍响),学员们经反复锤炼,动作日渐干净利落。近年来,在右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非遗保护成效显著。右玉职业中学专门开设传统艺术课程,辛国花将毕生所学化作春风化雨,用鼓槌敲响青少年的心房。他将传习补助经费悉数用于传承发展,引导年轻人在舞动中领悟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周边市县群众文化系列活动,让右玉踢鼓秧歌的韵律在晋北大地回荡。

走出右玉,声名远播。辛国花的传承之路走得笃定而从容。2018年,他凝聚青年骨干,组建右玉南山踢鼓秧歌队,将节庆狂欢转化为日复一日的坚守。从2018年首次亮相右玉国际马拉松赛开始,他带领队伍走遍右玉城乡:在丰收节的麦浪里,在旅游节的人潮中,播撒秧歌的种子。2021至2023年,连续三年参加周边市县群众文化系列活动,让右玉踢鼓秧歌的韵律在晋北大地回荡。2024年迎来高光时刻:5月在朔州崇福寺广场演出赢得满堂彩;同月远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大召寺、大同天镇县举办公益演出,让非遗文化跨越山河绽放异彩。金秋十月,在忻州偏关县的跨区表演赛上,他与平鲁区省级传承人珠联璧合,摘得桂冠。2025年农历二月二平鲁区汇演,辛国花带领一支青春学子队伍惊艳亮相,姑娘们舞姿翩跹,娇媚动人,让传统秧歌焕发别样光彩,成为全场焦点。4月,辛国花参加在南京大学举办的“2025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其间即兴表演了原汁原味的踢鼓秧歌。

硕果累累,责任在肩。辛国花的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2019年11月,获评朔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10月,被山西省文旅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踢鼓秧歌)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7月,右玉南山踢鼓秧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本本拿到手那天,我激动得睡不着。”他抚摸着墙上的奖状,语气凝重,“这既是荣誉,更是压在肩上的鼓。”

2025年元宵节,创作编导的大型踢鼓秧歌《欢欢喜喜闹元宵,高高兴兴舞起来》,参演者达38人,盛况空前。他倾囊相授培养新人,培养县级传承人8名、市级传承人3名,为周边市县打造出一支支精英队伍。

站在新时代回望,辛国花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一步步将濒临消失的右玉踢鼓秧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他的付出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生命力,更在新时代树立了关于坚守、热爱与传承的时代丰碑。

有人劝他:“花甲之年,歇歇吧。”他指向排练场墙上的字,目光坚定:“你看这‘踢鼓’的‘踢’,脚下带劲才能传下去。踢鼓秧歌不能断在我们手里!保护、挖掘、传承、弘扬,我必尽我所能,担我之责。”他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坚信这项源于黄土地的艺术瑰宝要想走向全国,需“集所有爱好者与传承人之力”,遵循“取材于民间、规范于课堂、升华于舞台”的路径。

一曲秧歌舞,鼓点永不休。

一条苍头河,倔强向北流;一曲秧歌舞,鼓点永不休!七十多年治沙造林,染绿了右玉山川大地;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激活了非遗薪火。这扎根黄土的踢鼓秧歌,承载着世代不息的乡魂。辛国花和他的秧歌队,将对故土的赤诚,尽数熔铸于雷霆般的鼓点与矫健的舞步之中。当无边的生态绿意邂逅深沉的文化自信,这跨越时空的瑰宝,正以矫健如风、铿锵如铁之姿,跃动在塞上绿洲!它让古老的艺术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的文化原力,以不息的鼓点,擂响崭新的时代传奇。

来源:楠楠姑娘讲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