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华镇,地处秦巴山区,其出产的“东柳醪糟”,始于汉代,盛于清代,是大竹的传统美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里不仅孕育了中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柳公司),更形成了以醪糟为主的“甜蜜产业”。
岁月斑驳的老街、长长的青石板台阶、饱经风霜的老木屋、沁人心脾的醪糟香……昨日的繁华依然在目。这就是建镇历史可追溯到秦代的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
月华镇,地处秦巴山区,其出产的“东柳醪糟”,始于汉代,盛于清代,是大竹的传统美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里不仅孕育了中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柳公司),更形成了以醪糟为主的“甜蜜产业”。
唐本栋是东柳公司总经理,也是东柳醪糟古法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依托大竹县糯稻特色资源,坚持用传统制作工艺制作醪糟,让一瓶瓶小小的醪糟从月华镇走向了全世界,把“小糯稻”做成了富民“大产业”。
两代传承人坚持传统酿造技艺制作醪糟,让一碗小小的醪糟从月华镇走向了全世界。
从一碗醪糟到一个产业据《大竹县志》记载:“甜酒亦以糯米酿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东柳桥所出为最。”“东柳醪糟”因此得名。
“醪糟的传统手工艺并不复杂。糯米经泉水浸泡过夜,洗净蒸熟,用108味中草药精制而成的秘制曲药拌匀后放入缸里,轻轻压平,中间做个小坑,再用棉布包好,等待醇香的味道散溢出来,基本就算酿造成功了。”唐本栋说,“这样酿造出来的醪糟,汤汁清亮、晶莹润滑、酒香四溢,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B族、矿物质及10多种氨基酸,具有滋补气血、健脾益胃之功效。”
靠着天然的甘泉水,凭着传承千年的老手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醪糟悄然成了月华镇群众招待重要客人的必备佳品。那时,勤劳的月华镇人依靠一副扁担,挑着自家酿造的醪糟走街串巷,养家糊口。
醪糟虽然香浓爽口、酒香四溢,但散乱的家庭作坊式生产,让这个小买卖始终难以做大,更别提走出小镇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月华镇的醪糟产业“吹”来了转机。20世纪80年代,唐本栋的父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振祖辈传下来的醪糟酿造手艺。于是,他带着几个乡亲承包了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月华饮料厂,利用饮料厂的基础设备和人员力量,发扬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风里来,雨里去,通过重组、兼并、改制等多种方式,于1995年5月组建了东柳公司。
东柳公司的成立让月华镇的醪糟产业发展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2001年,东柳公司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合作,开发研制的醪糟系列产品问世。
2009年,东柳公司投入395万元用于科技创新,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着力研制开发了全国首条万吨醪糟自动化生产线,填补了当时我国无醪糟自动化生产线的空白。自此,月华镇的醪糟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小醪糟站稳大市场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怎样才能创新提质壮规模,图强争先谋发展?唐本栋坚持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带领公司技术团队,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方面发力,不断增强创新动力,狠抓技改扩能,助推公司持续不断改进工艺,做大规模、壮大总量。
为进一步做大产能,2020年,东柳公司投资1.5亿元,按照5G标准建设的5万吨速冻汤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投产运行,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为做精醪糟产品,东柳公司积极申请将东柳醪糟酿造技艺认定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研发的单瓶发酵原窝原汁醪糟新产品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其工艺属省内首创。
为做长产业链条,公司依托省食品发酵研究院、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院等科研院校以及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醪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加大工艺技术研发力度,成功开发了酱肉汤圆、腊肉汤圆、黑芝麻汤圆、裹粉小酥肉等系列新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拓宽销售市场,东柳公司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完善营销和配送体系,打造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销售达到年销售收入的1/3,产品畅销国内外。
如今,“一碗醪糟”已延伸出米酒、饮料、糯米粉等10余种产品、100多种规格。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更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今年58岁的邓可是大竹县月华镇爱国村村民,30岁时开始尝试种糯稻。从最初的20多亩到100亩再到200亩,每年邓可都在扩大种植规模。今年,邓可已种植糯稻500亩,预计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投入不多、风险不大,而且还不愁卖。”邓可坦言,糯稻产业是让人“心里踏实”的好产业。在大竹糯稻全产业链中,东柳公司扮演着“链主”的角色。
“我们主要是通过‘三统三补两保’订单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乡’米变成‘香’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唐本栋说,“通过探索实施‘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科研院所’、土地入股等经营模式,我们做大做强了‘糯稻—醪糟’产业,也实现了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利益共赢。”
“三统一”即统一免费发放种子,东柳公司投入250万元资金统一购买糯稻种子并免费发放;统一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价高于合同订单保护价时,按高出市场价2%—5%收购,使核心基地农户实现糯稻收入3750万元,户均增加纯收入2500元以上;统一免费开展技术培训,邀请省、市农科院专家开展糯稻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对参训人员免费提供午餐并给予适当误工补助。
“三补助”即补助村委会工作经费,公司按20元/亩补助村委会工作经费,由村委会全程参与公司与农户订单合同的签订,确保订单任务完成;公司对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糯稻的农户进行补助,种植30—50亩的补助30元/亩、种植50—100亩的补助40元/亩、种植100亩以上的补助50元/亩;针对脱贫户种植的糯稻,公司统一安排机收,没有条件机收或自行机收的,按100元/亩补助机收费用。
“两保证”包含返利和务工两项保证。一是保证返利。对订单农户,公司承诺年终按订单收购实际金额返利2%—5%。2024年,公司共返利75万元。二是公司保证基地农户优先入厂务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在玉皇庙村党委书记唐辉记忆里,糯稻产业从起步发展到全产业链成形,不过10多年的时间。“2012年,我们村主要还是以种植常规稻为主,当时村里愿意种糯稻的人不到30%。”据他回忆,最初村民想种糯稻,都不知道买什么品类的种子。后来由东柳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及技术后,愿意种糯稻的农户才渐渐多了起来。“2017年,公司执行收购保护价,发展订单农业,大伙儿就都改种糯稻了。”唐辉说。
在公司带动下,糯稻产业在大竹县立地生根,由月华镇发展至全县22个乡镇,甚至辐射到周边县市区。如今,东柳公司已带动川渝四县三区32个乡镇、96个村、5万农户、20万人从事糯稻生产,建成糯稻基地17万亩,实现糯稻年收入近3亿元,种植糯稻的农户户均增收700元。
千年醪糟焕发璀璨光彩为更好地传承醪糟制作技艺,唐本栋成立了醪糟制作工作室,开展传统醪糟制作工艺技能培训。“一方面,我希望通过师徒传承模式将所学倾囊相授,积极带动农户学技习技增技,为醪糟制作技艺培育新鲜血液,让古老技法在新一代手中延续。”唐本栋说,“另一方面,工作室可作为研发基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醪糟发酵工艺等进行优化,提升品质。”截至目前,唐本栋通过工作室共培育工匠能手68人。
姜清翠就是在醪糟制作工作室学习制作醪糟的,现在她已经成为东柳公司醪糟车间主任。“醪糟制作看似简单,但要掌握好温度火候、曲药用量还是很难。曲药放少了,发酵效果不佳,醪糟没什么酒味;放多了,又会让味道过于浓烈,失去原本的清甜。”姜清翠突然眼神变得坚毅起来,“可我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在唐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我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成功了。”尝着自己蒸煮的醪糟,那么香、那么甜,这种清甜的味道也是姜清翠开启未来新生活的甜蜜动力。
为更好地促进醪糟文化的传播,唐本栋在醪糟制作工作室旁建设了醪糟文化博物馆,馆内不仅详细陈列了制作工具及工艺流程,还展示了醪糟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
走进醪糟文化博物馆,迎接人们的是四棵自然生长了300多年枝繁叶茂的黄葛树。这四棵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的黄葛树,见证着一代代醪糟匠人的传承故事,见证着醪糟走出小镇迈步国际化的新征程,见证着醪糟文化的源远流长、光彩夺目。代代传承,守正创新,“小醪糟大产业”的甜蜜之路必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监 制:韩世雄编 辑:张琼文来源:中国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