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胸口那撮毛更猛,被当成“花心许可证”,好像一撮毛就能证明此人人品稀烂。
额头冒颗痣,胸前三撮毛,这两样小事能把姑娘和男人吓到腿软。
怕的是啥?
不是怕疼,是怕被人一句话判了刑。
老话里,额头的痣像黑漆封条,贴上就注定“事业废、婚姻散”。
胸口那撮毛更猛,被当成“花心许可证”,好像一撮毛就能证明此人人品稀烂。
听起来荒谬,可村里老人到现在还会嘀咕:闺女要是痣在发际正中,得赶紧请半仙;小伙去相亲,先被问“毛多不多”。
真要被这些说法拿捏住,那就白活了。
现代医学一句话戳破:痣是黑色素细胞开会,毛是雄激素的副产品,开会多少、激素高低,全写进DNA,跟命运八竿子打不着。
可古人不懂基因,只能用“天命”来解释,硬是把一张脸、一块皮肤当作社会说明书。
更有趣的是,这套说明书早就不止中国人用。
日本创世神话里,伊邪那岐兄妹拿矛搅海造陆;朝鲜也有熊女吞大蒜建邦立国的版本。
女娲补天的剧情,被他们改头换面,核心思路却一样:天塌了没人管,我就上去糊一糊。
说白了,人类一慌,就要编故事给自己壮胆。
现在回头看,故事里“糊天”的人要是真在乎痣和毛,估计还没爬上山就内耗而亡。
幸好神话里不讲科学讲气势——石头当胶带,乌龟脚做桌腿,粗糙到可笑,却没人嫌弃。
可回到现实,我们对脸上的黑点、身上的软毛,怎么就苛刻成那样?
有个姑娘直播卸妆,额角蚕豆大的痣被弹幕追着骂“克夫”,她当场怼回去:“这颗痣没考上清华,倒是考上我妈的心病,现在轮到你们了?
”屏幕另一头,一群男生笑得东倒西歪,留言把克妻、克狗甚至克WiFi的黑色幽默都玩出花。
笑完才发现:谁还真信?
不过是借老话找点乐子。
胸毛的风评更离谱。
欧美健身房里,毛茸茸的胸口贴着汗衫,健身房灯光一打,活脱脱行走的荷尔蒙。
到了东京银座,脱毛沙龙广告贴满电梯——“告别胸毛,重获清爽男友力”。
同样一把毛,两种市场。
审美本来就随风倒,跟道德没有半毛钱关系。
可笑的是,还有人把“毛=暴力”写进相亲简历,好像张飞的黑脸可以遗传一样。
说到底,女娲造人用的不是精修滤镜,是泥巴。
你我身上所有被嫌弃的小bug,不过是远古泥点子干了后的自然裂纹。
真要拿放大镜计较,连女娲都得返厂重修。
再老的俗语,也只是当时社会的备忘录。
它们提醒我们曾活得多么战战兢兢,也告诉我们已经走了多远。
下次再听见“女怕额头痣,男怕胸毛凶”,就当免费听了一首古董rap,节奏一完,该护肤护肤,该撸铁撸铁。
命不写在皮上,攥在自己手里。
来源:德才兼备饼干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