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天,公安机关通报了多起网络摆拍谣言典型案例:贵阳警方破获“情侣吵架砸豪车”虚构剧情案;西安警方查处“低俗求婚”炒作团伙;“中国籍女子嫁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系摆拍。
近几天,公安机关通报了多起网络摆拍谣言典型案例:贵阳警方破获“情侣吵架砸豪车”虚构剧情案;西安警方查处“低俗求婚”炒作团伙;“中国籍女子嫁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系摆拍。
当前,摆拍视频乱象正以惊人的频率冲击网络空间。这些精心策划的“剧情”,或虚构困境博同情,或制造冲突引围观,本质都是利用网络流量的“变现逻辑”。
观察近期曝光的案例,摆拍视频内容的“剧本”或虚构“弱势求助”场景,或制造“戏剧冲突”画面,或炒作“低俗猎奇”情节。这些内容的共同特征是脱离真实生活逻辑,刻意迎合部分网民的“吃瓜心理”——对冲突、反转、猎奇的天然关注,成为摆拍者的“流量密码”。
将摆拍视频发在网上传播,是为了博取流量获取不当利益。“低成本、高回报”的利益驱动,让部分创作者将法律与道德抛诸脑后,甚至形成“策划—拍摄—推广”的灰色产业链,将公共注意力异化为牟利工具。
摆拍视频的危害远不止欺骗网民这么简单。虚假内容反复刺激公众神经时,其对网络生态、社会信任乃至法治秩序的破坏,正逐渐显现。
其一,消解社会信任,透支公众情感。当类似剧情反复上演,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发布求助信息时,可能会因“狼来了”效应被质疑真实性,导致社会善意被虚耗。
其二,污染网络生态,扭曲价值导向。摆拍视频往往聚焦冲突、猎奇而非“真实”,平台算法为追求流量,可能进一步放大这类内容,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当编故事比拍事实更火、炒争议比讲道理更赚钱,网络空间的内容生态将从记录真实异化为制造虚假,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质量。
其三,挑战法律底线,破坏社会秩序。根据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拘留或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摆拍视频的多发,暴露了流量经济下的监管盲区与责任缺位。要彻底遏制这一乱象,必须构建“监管—平台—创作者—公众”协同治理的闭环,从源头斩断利益链条。
监管部门要强化协同执法。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共享数据、联合执法,对摆拍视频账号、背后机构进行全链条打击。
平台必须扛起内容治理的主体责任。应要求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降低低俗、虚假内容的流量权重,对多次违规的账号,应采取永久封禁、追究运营主体责任的措施。
创作者需回归内容为本的初心。无论是记录生活、分享知识还是传递情感,唯有以真诚为底色、以真实为根基,才能赢得网民的长期信任。
公众更要提升“信息免疫力”。面对冲突性、猎奇性等可疑内容时,不盲目转发、不轻易相信,通过举报渠道参与治理。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摆拍视频乱象的背后,是对流量的畸形追逐,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破坏。唯有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违法摆拍,以全链条治理斩断利益链条,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真实、清朗的本质,让每一个网民都能在真实的信息中收获价值、传递温暖。(河南法治报评论员 峻峰)
来源:平安河南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