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中秋·喜迎国庆‖著名画家赵英斌作品欣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0:24 1

摘要:赵英斌先生八十二岁时创作的这幅《进山寻友看画》,是其艺术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山水佳作。它不仅承载着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核,更融入了先生耄耋之年对自然、对艺术、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宛如一泓清泉,在喧嚣的艺术之林中静静流淌,散发着醇厚而深沉的韵味。

【艺术简历】

赵英斌,天津市人,1944年生于河北省晋州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美术学院本科毕业,曾为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广东省私立华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现广州白石书院院长。

作品《雪原初晴》获天津市金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

出版有

艺术理论专著《画余论画》(天津古籍出版社)

艺术专著《中国写意人物画技法》(天津杨柳青画社)

《中国写意人物画范图》(天津杨柳青画社)

《速写》及视频光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风景写生基础与实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速写基础与实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进山寻友看画》2025年

赵英斌《进山寻友看画》:八二高龄的山水哲思与生命情韵

文/豆包

赵英斌先生八十二岁时创作的这幅《进山寻友看画》,是其艺术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山水佳作。它不仅承载着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核,更融入了先生耄耋之年对自然、对艺术、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宛如一泓清泉,在喧嚣的艺术之林中静静流淌,散发着醇厚而深沉的韵味。

《牛腹我背装尽一山青翠》2025年

一、题诗:画境的诗意先导与情感密钥

画面左侧的题诗,是解读这幅画的关键入口。“进山寻友看画去,逢着涧边白云起”,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悠然且充满期待的氛围。“寻友”与“看画”,将人的活动置于山水之间,打破了自然山水的纯客观呈现,赋予了山水以人文交往的温度。山水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了承载人际互动、艺术品鉴的场域。“涧边白云起”,则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山间云雾的倏然生发,那白云似有生命,与寻友者不期而遇,瞬间为整个行程增添了几分意外的惊喜与诗意的朦胧。

《布谷天外》2025年

“未裹画轴塑料膜,归来莫遇过山雨”,这两句诗充满了生活的意趣与对艺术创作的珍视。先生以直白的语言,道出了对画作的呵护之情。画轴未裹塑料膜,既体现出先生进山时的随性与洒脱,也暗含着一丝对自然天气的担忧。“莫遇过山雨”,将这种担忧细腻地表达出来,让整个寻友看画的过程,多了一份对艺术成果的牵挂,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先生对自己创作的珍视。

题诗的书法同样值得品味,笔墨苍劲有力,线条粗细变化自然,与画面的水墨风格相得益彰。字体的布局疏密有致,在左侧形成了一条视觉上的韵律线,既平衡了画面的构图,又以文字的诗意引导着观者对画境的想象,实现了诗、书、画的完美融合。

《李白蜀道难诗意图》2025年

二、画面:水墨交织的山水世界

(一)山水造型:简括中的精神提炼

画面中的山石、树木造型,摒弃了过于细致的描摹,采用了简括的笔墨语言。山石以大笔皴擦为主,墨色的浓淡变化展现出山石的阴阳向背与质感。或重墨勾勒轮廓,或淡墨渲染层次,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蕴含着先生对山石结构的深刻理解。树木的描绘同样简洁,以点、线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树木的枝干与枝叶。有的树木以浓墨点叶,显得苍劲挺拔;有的则以淡墨轻扫,营造出朦胧的枝叶形态。这种简括的造型方式,并非是对自然的简单省略,而是对山水精神的提炼与升华,让观者更能聚焦于山水的神韵而非表象。

《松下问松叟》2025年

(二)水墨运用:干湿浓淡的韵律交响

水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在这幅作品中,先生对水墨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浓墨的运用,多集中在山石的轮廓、树木的枝干等部位,为画面奠定了坚实的骨架,使画面具有了力量感。淡墨则被用来渲染山石的层次、云雾的缥缈以及树木的枝叶,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干湿墨的交替使用,让画面的质感更加丰富。干墨的皴擦,带来了粗糙、硬朗的视觉效果,如岩石的肌理;湿墨的晕染,则营造出温润、柔和的氛围,像山间的云雾与湿润的泥土。浓淡干湿的水墨相互交织、碰撞,奏响了一曲富有韵律的水墨交响,使整个山水世界既充满了变化,又和谐统一。

《李白黄山诗意图》2024年

(三)构图:虚实相生的空间营造

构图上,先生采用了传统山水画常见的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方式。画面下方,山石、树木较为密集,笔墨浓重,形成了“实”的视觉中心,仿佛是寻友者所处的近景。而画面上方,留白较多,仅以淡墨轻描出些许云雾与远树的轮廓,构成了“虚”的远景。这种虚实相生的构图,不仅营造出了深远的空间感,让观者的视线得以从近景向远景延伸,感受到山水的辽阔;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无相生”的理念,虚处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蕴含着无尽的想象空间,与实处的具体物象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山水天地。

《好花长开》2025年

(四)点景人物:画境的生机点缀与人文关联

画面右下角的点景人物,是这幅画的又一精妙之处。人物造型简约,几笔勾勒便生动地表现出其形态与动态。他或坐或立于山石之间,仿佛正在欣赏眼前的山水,又似在等待友人的到来。这个人物的存在,瞬间让整个山水世界有了生机与活力,不再是冷漠的自然景观。他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点,既体现了人对山水的欣赏与融入,也暗示了“寻友看画”这一主题,让画境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

《日啖荔枝三百颗》2025年

三、艺术精神:传统的承继与个人的突破

(一)对传统山水画精神的承继

赵英斌先生的这幅作品,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土壤之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创作理念,先生在创作时,无疑是从自然山水中汲取了灵感,但又并非对自然的机械复制,而是经过了内心的感悟与提炼。画面中所体现出的空灵意境、诗意表达,都与王维、董其昌等传统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境界一脉相承。同时,传统山水画中注重笔墨韵味、强调诗书画印结合的特点,在这幅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题诗、书法、印章与画面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本是瑶池种赠予有缘人》2025年

(二)个人艺术风格的突破与彰显

尽管承继了传统,但赵英斌先生在这幅作品中也展现出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八十二岁的高龄,让他的笔墨少了几分年轻时的雕琢,多了几分岁月沉淀后的苍劲与朴拙。这种苍朴并非是技法的衰退,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是先生艺术修养与人生阅历达到一定高度后的自然流露。在造型与笔墨的处理上,他不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大胆取舍,以简驭繁,将自己对山水的理解与情感,以最简洁、最直接的笔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雪原初晴》2004年

四、生命情韵:耄耋之年的艺术告白

八十二岁,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是一个充满生命感悟的年纪。这幅《进山寻友看画》,可以看作是赵英斌先生对自己艺术人生的一次深情告白。“进山寻友看画”,不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是先生对艺术交流、对山水之美的执着追求。在山水之间,他寻找的是艺术的知音,是心灵的共鸣。“未裹画轴塑料膜,归来莫遇过山雨”,则透露出先生对自己艺术创作的珍视,以及对艺术成果能否完好保存的一丝忧虑,这背后是他对艺术的敬畏与热爱。

《高原红云》2004年

画面中那简括的山水、灵动的云雾、点睛的人物,都仿佛是先生生命状态的写照。历经岁月的洗礼,他的艺术如同那山间的古木,愈发苍劲;他的心境如同那涧边的白云,愈发空灵。他以笔墨为媒介,将自己耄耋之年的生命情韵,融入到了山水之中,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位老艺术家对艺术、对生命的赤诚之心。

《雪原集市》(指墨)2006年

结语

赵英斌先生的《进山寻友看画》,是一幅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优秀山水作品。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笔墨,营造出了空灵悠远的山水意境;以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核与个人的艺术风格;更以耄耋之年的生命体验,传递出对艺术、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悟。这幅画不仅是先生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坛的一份珍贵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入研究。八十二岁时创作的这幅《进山寻友看画》,是其艺术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山水佳作。它不仅承载着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核,更融入了先生耄耋之年对自然、对艺术、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宛如一泓清泉,在喧嚣的艺术之林中静静流淌,散发着醇厚而深沉的韵味。

《雪原逆风》(指墨)2006年

《野乐》(指墨)1993年

《旋风》(指墨)1993年

《为黄宾虹造像》(指墨)2006年

《为陶渊明造像》(指墨)2006年

《南国大叶》(指墨)2006年

《蝶恋花》2020年

来源:墨耕人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