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自治区主要领导看望慰问各族教师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来自全疆各地的思政课教师、支教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银龄教师、援疆教师、南北疆交流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等8名教师代表交流发言,畅谈从教初心、育人收获,表达了矢
9月8日,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自治区主要领导看望慰问各族教师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来自全疆各地的思政课教师、支教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银龄教师、援疆教师、南北疆交流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等8名教师代表交流发言,畅谈从教初心、育人收获,表达了矢志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新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的坚定决心。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丽。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崔志坚摄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丽: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我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36年。2022年7月12日是我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天来到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我们亲切交谈,鲜明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让我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坚定了我“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信念。
作为新疆高校思政战线的一名老教师,深知今天新疆的深刻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来之不易。工作中,我努力将思政课的“道理”与新疆实际相结合,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相连,做到把真理、道理、时代、实践和党的创新理论相统一;发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校和“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带动辐射作用,同中小学同仁集体备课,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贯通,打造了“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等有重大影响的品牌课程;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建成新时代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推进情景化教学,已在学生思政课教学中使用。
今后,我们将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锚定教育强区建设目标,立足思政课教师本职,培育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师井慧芳。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崔志坚摄
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师井慧芳:把根扎得更深 把知识的光传得更远
2000年8月,我和14名同学带着“到西部教书去”的想法,几经辗转,来到且末县。看到学生们在简陋的教室里,一笔一画地写着作业,认真的样子让我哽咽,“我要留下”的种子也就此扎根。
2007年,学校把理科实验班交给了我。三年来,我全心投入、用爱陪伴,2010年高考,这个班29名学生全部考上本科,其中18人考入一本高校。那一刻我明白,所有付出都有收获。至今,我们已帮助3700多名学生走进大学,其中500多人考入了重点高校。更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孩子大学毕业后回到且末,成为建设家乡的新生力量。
2014年春,我们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与生活情况。当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我们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勉励我们“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这份鼓励,照亮了我们所有的坚守,也让我们的奔赴更有意义。
近年来,又有21名保定学院毕业生,以及来自全国的1300多名大学生先后来到且末县工作。
25年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尘少了,蓝天多了,学校建起新楼、教学设备齐全,校园环境越来越好,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我们支教团队被家长们亲切地称为“大风刮不走”的老师,其实哪是风刮不走,是这片土地和孩子的期待,让我们舍不得走。
未来,只要孩子们还需要,我们就会像沙漠胡杨,把根扎得更深,把知识的光传得更远。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教师特勒克·阿布都热合曼。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崔志坚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教师特勒克·阿布都热合曼:用音乐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梦想
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了九三阅兵,激动的心情至今还未平复。
2013年,大学毕业的我在乡村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当时,学校只有一间简陋的教室、一个破旧的手风琴,条件十分有限。音乐课大多是简单跟唱,学生基本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如今,曾经的手风琴已经被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设备取代,还配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县里每年都会组织艺术展演,孩子们不仅能走出家门、展现自我,还能通过线上形式和城市学校的孩子同台演出、切磋技艺。这十年,我亲眼见证了乡村教育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优质发展”的跨越,这不仅是一间教室、一个手风琴的变化,更是“教育公平”在乡村学校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培养音乐素养,我组建了合唱团,从最初的15人发展到48人,打造了《草原小百灵》《我爱家乡的河》等大批合唱作品,在各级艺术比赛中获得6个奖项。
教育如熬汤,唯有慢火、真料,才能熬出滋味。我将带着阅兵观礼时的那份自豪与责任,在乡村教育的路上坚定走下去,用音乐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梦想。
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教师高淑贤。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崔志坚摄
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教师高淑贤:静下心来、扎下根去,陪伴每一个孩子成长
2023年,我从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担任数学老师。
当我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弱的孩子,开始琢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我将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带他们测量足球场的面积,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以零花钱为例,教他们算数,让数学回归生活本身。我还成立“学习互助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我心中充满喜悦。一次月考后,我回到教室,孩子们雀跃地围上来:“高老师,题我们全懂了,还能讲给您听!”,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启智润心”从不是我一个人的单向付出,而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温暖旅程。
怀着对党和国家深切感恩之情,我们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支教经历与感悟,表达了扎根西部、服务边疆的决心。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我们无比荣幸地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大家倍感鼓舞、振奋不已。
这封回信,是我们最坚定的精神指引,不断强化着我们“留在西部、扎根基层”的信念与决心。我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更多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起,静下心来、扎下根去,做好每一件小事,备好每一堂课,陪伴每一个孩子成长。
喀什大学教师赵铁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崔志坚摄
喀什大学教师赵铁锁:在南疆的三尺讲台上发挥余热
我是南开大学退休教师,今年75岁,从教53年,2021年响应国家号召,成为喀什大学首批银龄教师。
初到喀什,干燥气候和环境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是喀什大学的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给予了我生活、工作全方位的关怀,他们的“暖心”举措让我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学生们迫切的求知眼神让我忘了困难和挑战。
我主要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共党史》两门课,为了把党的理论讲明白、讲清楚,我没照搬老经验,结合南疆学生和区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比如讲“民族团结”章节时,我用喀什本地“汉族医生救治维吾尔族老乡”“各族群众共建乡村路”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听得懂、有共鸣;课堂上除了讲课,我还组织学生讨论家乡的变化,从身边的变化教育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四年来,我整理了50多个本地案例,编写了10万字的补充讲义,培养20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0人考上硕博研究生,其中8名硕博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南疆工作。
作为银龄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传帮带”,支持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每周和5名青年教师一起备课,从教学目标到课堂提问逐句抠。四年来,5名青年教师均在全区教学竞赛中获奖,同时,2人承担自治区思政课改革项目,3人考上博士。另外,我把自己珍藏的300多册专业书籍捐给学校,其中10本为稀有史料,成为青年教师科研参考的重要资料。
作为银龄教师,我始终怀揣对教育的赤诚,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既做学生成长的“铺路石”,也做青年教师进步的“领路人”,在南疆的三尺讲台上,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第二中学教师胡乐香。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崔志坚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第二中学教师胡乐香:因材施教 播撒爱的种子
一年前,我从山东来到新疆,开启了教育援疆之旅。初到学校,我便接下学校第一届高三班,感到压力巨大。我知道,记住名字是走进孩子心里的第一步。每晚我对着档案、照片反复记忆,开学第一天,当我准确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时,他们眼中的惊喜,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作为班主任,我致力将班级打造成温暖家园。和孩子们一起定下 “天鹰班” 之名,盼他们如天山雄鹰,胸怀家国;我们共同设计班旗班徽,把石榴籽图案融入其中,还立下 “不落下每一个人” 的誓言。渐渐地,全班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我也成了这个 “大家庭” 的一员。
作为英语教师,我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哈萨克族学生小叶总成绩不错,但英语是 “短板”。为帮助他学好英语,我选他当英语课代表,常和他一起分析试卷、制定学习计划,鼓励他大声朗读、积极发言,小叶英语成绩稳步提升,顺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每逢假期,他都会回母校,给学弟学妹分享求学经历,宣讲党的教育惠民政策。看着他眼里的光,我明白:我们播下的教育种子,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援疆一年,我深深懂得,教育是一场久久为功的坚守。未来,我会带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执着,守好三尺讲台,牢记育人使命。
克拉玛依市南湖中学教师蒋永明。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崔志坚摄
克拉玛依市南湖中学教师蒋永明:为和田教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5年3月,我和160名北疆教师作为第一批南北疆互派教师,来到和田地区开启了南疆支教之旅。
语文课堂上,每日早读和课间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地理课堂上,结合喀拉喀什河生态,设计 “河流地貌观察” 等实践课题,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理解地理规律;生物课堂上,运用探究实验、模型制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内容。经过一学期努力,支教班级学生学业成绩明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
为帮助当地教师共同进步,我们将 “传帮带 ” 作为重要任务,建立“ 1+N ”师徒结对模式,通过课前共同备课、课堂轮流听课、课后评课交流等方式,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 的教育赋能,教师教研氛围日益浓厚,教师素质快速提高。
在半年的支教工作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帮扶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育人情怀的综合输出。我们将继续立足教学一线,将北疆教育教学经验与和田地区教育实际相结合,为和田地区教育发展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崔志坚摄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振:让更多青年在技能赛道上跑出精彩
1997年,我从车间技术工人起步,在焊花与锤声里学技术;2003年走上讲台,带团队、教学生。身份变了,但“把技能学精、用技能报国”的信念始终未变,因为我知道,新疆的发展需要产业,产业的腾飞需要技能人才,而技能人才的根,要扎在职教的土壤里。
技能教学容不得半点虚功。学生问:“0.1毫米误差算不算问题?”我告诉他们:“精度就是生命。在航天金属构件里,0.1毫米可能就决定成败;在农机的关键部件上,0.1毫米关系着农民一年的收成。”这些年,我和团队带出2名“全国技术能手”、4人进入世赛国家集训队,亲眼见证学生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中为中国夺得首金。
职业教育要“香起来”,必须扎根产业、服务发展。在一次参与220千伏变压器油箱外壳制作时,面对焊缝复杂、易变形的难题,我们团队反复试验出“倒退法焊接”“打眼补焊”工艺,突破高电压等级变压器生产瓶颈;在西安变压器厂,用“反变形法”解决了160吨设备密封难题,让真空泄漏率试验一次通过。这些从车间“抠”出来的经验,最终变成了1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写进了国家规划教材《金属构造工艺学》。课堂连着车间,图纸接着产品,这就是职教最朴素的逻辑。
职业教育是“为党育人”的重要阵地,更是“兴疆固边”的坚实支撑。今天的新疆,正处在高质量发展关键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技能人才。作为职教人,我们将始终守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扛起“技能报国”的使命,把课堂搬到车间一线,把技术送到边疆校园,让更多青年在技能赛道上跑出精彩。(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采访整理)
来源:克拉玛依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