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60岁后千万别做这几项健康检查,做了可能会害你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3:09 1

摘要:但在临床中,我看到太多老人因为这些检查,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治疗风险。身体是自己的,但医疗选择需要理性,特别是在老年阶段,检查带来的“收益”和“代价”不再对等。

60岁以后,不是所有的检查都值得去做。有些检查,看上去是为了“早发现、早治疗”。

但在临床中,我看到太多老人因为这些检查,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治疗风险。身体是自己的,但医疗选择需要理性,特别是在老年阶段,检查带来的“收益”和“代价”不再对等。

前段时间,一位67岁的大爷因为一次“例行体检”查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稍高,被建议做穿刺活检。检查过程痛苦不说,之后病理结果显示是“低危前列腺癌”,医生建议他“可以观察”,但老人已经吓破了胆,执意要求切除。

术后并发尿失禁、性功能丧失,生活质量直线下降。从医学角度看,这类低危癌症很多根本不需要处理,甚至不影响寿命,却因为一个检查结果,彻底改变了生活轨迹。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也就是PSA检测,曾被认为是发现前列腺癌的有效工具。但近年来的研究反复指出,60岁以上人群通过PSA筛查发现的“癌症”,超过一半是惰性肿瘤,根本不发展、不转移。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一项随访10年的大型临床试验发现,PSA筛查人群与未筛查人群在总体生存率上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查出来和没查出来,最后的结局可能是一样的,但过程却可能天差地别。

乳腺钼靶是女性常规体检项目,但对65岁以上的女性而言,这项检查的意义也在不断被质疑。乳腺密度在老年女性中显著下降,钼靶成像清晰度反而提高。

但问题在于,这个年龄段乳腺癌的生长速度极慢,且大多数为激素受体阳性的低级别癌,即便不治疗,也很可能在寿命范围内不会造成影响。一项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的回顾性研究指出,65岁以上女性通过乳腺钼靶筛查获得“实质性治疗益处”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三。

更关键的是,一旦检查提示“可疑”,接下来的穿刺、切除甚至放化疗,都是实打实的创伤。我接诊过一位72岁的老太太,因钼靶提示“BI-RADS4A”,被医生建议活检。

结果是良性纤维瘤,但术后乳房感染,反复住院治疗,精神状态也明显下降。她后来告诉我,她宁愿一开始就没做这个检查。

肺部CT,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肺癌筛查。但对70岁以上、尤其是无吸烟史的老年人而言,低剂量CT的“高检出率”,更多带来的是“高误报率”

上海一项覆盖5万例老年人的随访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的肺结节检出率高达35%,但其中真正恶性的比例不足2%。也就是说,大部分肺结节其实只是“老年斑”,根本不具有临床意义。

问题是,一旦查出结节,很多人就睡不着觉。医生出于“排除风险”的考虑,往往建议定期复查、穿刺,甚至手术切除。但老年人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高,很多本可以忽略的小结节,最后演变成医疗事故。我们不能拿“可能性”绑架一个老人的幸福晚年。

胃镜是另一个容易被滥用的检查项目。很多人认为胃镜能“查出早癌”,但60岁后的胃部上皮生长变慢,胃癌发展周期拉长,除非有明确症状或家族史,常规胃镜的必要性存疑。

一项发表于《中华消化杂志》的研究指出,6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进行胃镜筛查,早期胃癌发现率低于0.1%,而胃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达0.7%。

有位老伯因为幽门螺杆菌阳性被建议做胃镜,结果操作中出血,术后住院5天。检查结果只是“轻度胃炎”,但这场“预防性检查”却让他花了一万多元,精神压力也挥之不去。医学不是越查越好,而是要在“查”与“不查”之间找到平衡点。

肠镜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虽然肠癌筛查在中老年人群中意义重大,但70岁以上反复做肠镜,尤其在无症状状态下,并不总是必要的。肠镜操作需全麻或镇静,术中扭曲肠道的风险、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显著上升,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更可能因一次检查诱发全身性问题。

我们曾收治一位75岁高血压患者,因息肉随访做肠镜,术后出现低钠血症,诱发意识障碍,差点送进重症监护室。检查本意是“预防癌症”,却差点成为生命转折点。

还有一类检查,叫全身PET-CT。很多人以为这是“终极体检”,能把全身癌症一扫而光。但这项检查辐射大、费用高、误诊率高,并不适合当作“无症状人群”的常规筛查

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健康老年人群中PET-CT提示“异常代谢灶”的比例高达28%,但其中80%以上是良性病变或假阳性。

我们不该用一把筛子去套所有人的身体。60岁以后,身体进入“慢变量”状态,很多疾病发展缓慢,且不一定影响寿命。过度筛查不仅带来假阳性,还可能陷老人于“病人身份”的心理牢笼中医生的职责不是“查出所有问题”,而是帮助患者区分“需要处理的问题”和“可以共存的问题”。

真正该做的筛查,是结合个体风险、家族史、症状表现、基础疾病等综合判断。有肠癌家族史的老人,哪怕70岁也值得定期肠镜;但若无家族史、无症状,反复检查意义就很小。

医学是一门平衡的艺术,而不是追求极限准确的工程学。我常告诉患者,“你不是来找病的,你是来找健康的。”这句话听起来轻巧,但背后是沉甸甸的经验。

我理解很多老人害怕“漏诊”,但更该害怕的是“被诊断”。每一次医疗决策都应考虑:这个检查结果改变了什么?会不会改变治疗方案?这个治疗对我还有意义吗?这些问题,远比“查了没”更重要。

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是精准与个体化,而不是全员体检、大筛查。60岁后的健康管理,更应关注功能状态、生活质量、慢病控制,而非盲目追求“无病证明”。我们要学会和衰老和平共处,而不是用机器与药物去反抗自然过程。

我希望,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拥有判断力,而不是恐惧感。选择不检查,有时比选择检查更需要勇气。在医学面前,我们要做的是聪明的患者,而不是顺从的病人。

[1]李强.前列腺癌筛查的利与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2,43(4):257-260.
[2]王丽.老年人乳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2):128-132.
[3]张新.老年人群低剂量CT肺癌筛查的随访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3,57(6):411-41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张医生健康分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