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她不知道,她孙子那会儿出生前,我和老公曾因为血型的事焦虑了好一阵子——我A型,他O型,医生提醒我们要注意一些事。那时我还没像现在这样系统研究营养和养生知识,后来越了解越发现,夫妻一方是O型血,确实有不少要提前知道的地方。
前几天,婆婆来家里住了一阵子。她一边剥着橘子,一边突然问我:“咱孙子是不是随了咱老张的血型?你看他皮肤白得透亮,连感冒都少得很。”她这话让我顿了一下。
其实她不知道,她孙子那会儿出生前,我和老公曾因为血型的事焦虑了好一阵子——我A型,他O型,医生提醒我们要注意一些事。那时我还没像现在这样系统研究营养和养生知识,后来越了解越发现,夫妻一方是O型血,确实有不少要提前知道的地方。
我闺蜜小芸刚怀孕那会儿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她老公O型,她自己是AB型,一听说血型不合可能会有溶血反应,整个人都慌了。其实啊,不是所有血型不合都会出问题,但有些情况确实需要提前注意,特别是母亲不是O型、父亲是O型的组合,就有可能出现新生儿溶血。
像这种情况,医生一般都会在孕期做抗体筛查,查查有没有“抗A”或“抗B”的抗体。如果抗体滴度高,就可能需要密切观察胎儿情况。但这不等于说孩子一定会有问题,只是多一份准备,少一份风险。
血型这个事,说到底还是和基因有关。O型血其实是最“简单”的一种血型,基因上是两个“O”组合。也就是说,O型血的人只能给孩子传一个“O”。如果另一方是A型,那孩子要么是A型,要么是O型,不会出现AB型或者B型。
这个规律对我们这些当妈的来说,理解起来其实挺有用的,尤其在做产前筛查的时候,医生有时也会根据这个判断胎儿可能的血型。血型除了影响溶血风险,还真有不少影响身体特点的说法。
我家老公O型血,吃点红肉、生冷东西都不太容易拉肚子,体质偏强壮。而我A型,肠胃就娇气得多,一不小心就胀气。后来查资料发现,O型血的人胃酸分泌普遍偏多,消化动物蛋白的能力更强,所以他们往往能吃得多、吃得杂,身体还挺抗造。
但这也不是让他们胡吃海塞的理由。我家老公年轻时啥都敢吃,后来体检发现胆固醇有点高。医生说他这体质虽然耐抗,可长年高油高盐也扛不住。所以我平时给他做饭会特意减少红肉的用量,多用豆制品、杂粮替代。
O型血的人虽然强壮,但多数不耐碳水。我观察得很明显,老公只要晚饭吃了面条或者白米饭,第二天早上就容易犯困。而我吃一样的东西精神还挺好。
这和血型有关,因为O型血的人胰岛素反应相对较慢,吃大量精制碳水容易血糖波动大。所以给孩子做早餐时我也会注意,用杂粮粥、鸡蛋搭配水果,而不是单一的白面包或甜点。
我儿子是O型血,体质倒是更像他爸,一岁多就能吃牛肉,肠胃一点事没有。但我依然不会放任他乱吃。我给他准备食物时会特别注意食物搭配,比如牛肉配西兰花,不光补铁,还能帮助吸收。O型血孩子容易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尤其是铁和锌,所以日常饮食里我会更倾向于加入一些动物肝脏、贝类、蛋黄等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材。
老年人也是一样,我婆婆是O型血,以前常年便秘,后来我给她调整了晚饭结构,把精米饭换成小米粥,每周两三次加入点南瓜或地瓜,慢慢就改善了。因为O型血的人肠胃消化快,食物通过太快反而容易吸收不够,膳食纤维的摄入就显得更重要。
说回孩子,其实很多宝妈不知道,孩子的血型和免疫力也有一定关系。一些研究发现,O型血的人对某些病毒,比如诺如病毒,有更强的抵抗力,但对霍乱、肝炎等却更敏感。
这种差异不是决定性的,但也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多加注意。比如学校流感季时,我会特别注意给孩子补充维C和锌,增强抵抗力。
有一回,我家孩子幼儿园同班的几个小朋友轮流感冒,就他一个人安然无恙。老师还特意问我,是不是吃了啥好东西。我笑着说,没有,就是平常我会注意他有没有缺锌。血型影响的是基础免疫状态,但营养是后天能调节的关键。
家里人血型不同,饮食习惯也会有差异。我老公喜欢吃牛肉、辣椒,我爸B型血,更偏好米饭和素菜。我妈是A型,最怕吃油腻,一口红烧肉都不想沾。
我做饭时常常要在锅里分两拨菜出来,油盐轻重都得调两份。从营养角度看,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同血型对应的代谢特点确实不一样。A型血的人适合高纤低脂的饮食,O型血则更适合高蛋白饮食搭配大量蔬菜。
我有一个小表妹,O型血,二十多岁,前阵子总觉得脸上长闭口,月经也不规律。我问她最近是不是常吃甜食、奶茶,她点点头。其实这类问题在O型血女孩中挺常见的。
因为她们对胰岛素敏感度低,吃太多糖容易引发激素波动,从而导致皮肤问题和内分泌紊乱。后来我建议她试试低升糖饮食,控制糖分摄入,一个月就有明显改变。
再说个有趣的,O型血的人往往运动表现更好。我家那调皮小子,一岁半就会跑得飞快,爬楼梯比他表姐快多了。查资料才知道,O型血的人肌肉爆发力和耐力普遍较强。
所以我安排他多参加户外活动,既消耗精力,又培养运动习惯。但也得注意,O型血孩子容易缺维生素B族,特别是B6和B12,我在给他做饭时常用牛肝、瘦肉、鸡蛋这些食材。
虽然说O型血有不少优点,但也不是“万能血型”。我经常提醒病人和朋友,血型只是一个参考,它不能决定一切。在日常生活里,更重要的是根据身体反馈来调整饮食和习惯,而不是一味迷信血型理论。
有一次社区做健康讲座,一位大叔听完问我:“我是O型血,是不是就不用怕糖尿病?”我赶紧解释,其实O型血虽然胰岛素反应慢,但如果长期吃高糖,胰岛素抵抗一样会发生,照样有风险。所以我建议他早餐少吃油条,多吃点燕麦和鸡蛋。
写到这儿,想起我儿子前几天跟我说:“妈妈,我是不是跟爸爸一样,是那个‘万能血型’?”我笑着告诉他:“O型是可以给别人输血,但你自己的身体,还得靠你自己照顾。”饮食、作息、运动,每一样都比血型重要。血型只是一张说明书,生活才是你写下的说明内容。
参考文献:
1. 邱宏亮.血型与健康的关系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2):57-58.
2. 王琳.ABO血型与个体营养代谢特点研究[J].营养与健康,2019,11(3):45-47.
3. 李晓蓉.孕妇ABO溶血的预防与干预措施[J].妇幼健康研究,2021,15(6):33-35.
4. 赵春艳.血型对慢性疾病风险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实践,2022,9(1):12-14.
5. 陈静.ABO血型与免疫功能相关性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13):2341-2344.
来源:刘院长说育儿